06年《中考说明》样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06年《中考说明》样题(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样题四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2分)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下面文字,完成2~4题。(5分)有学者撰文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从西汉至今,“三纲”一直被历代皇
试题预览
"样题四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2分)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读下面文字,完成2~4题。(5分)
有学者撰文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从西汉至今,“三纲”一直被历代皇帝        (推荐、推崇、崇拜)为孔孟之道的精     (suǐ)。从新文化运动至今,文化批判者一直视“三纲”为儒家文化的最高准则。其实,推出“三纲”之说者,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西汉的董仲舒。董仲舒虽然提出过“独尊  (rú)术”的建议,但是没有任何理由把董仲舒的话当成是孔子的话。
文章指出,孔子主张“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父不义,                   ”。历史流传的“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与孔子的理论完全相悖。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撰     文   精     (suǐ)  独尊  (rú)术     相悖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1分)
4、请按照“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的句义和句式特点,补出“父不义”后面横线上的句子。(2分)
5、默写填空。(8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                       ,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
                         ,                  ,                       。
⑧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赏析唐诗,完成6~8题。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 首联中“望”字有怎样的作用?(1分)
7、 请分析颈联所蕴涵的哲理。(2分)
8、你能从这首送别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胸怀?(2分)
二、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9~11题。(12分)
[甲]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乙]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上》)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辙生十有九年矣 (         )               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
   ③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④曰:“非然也。” (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1、[甲] [乙]两文都是谈治学的,但它们提倡的治学态度却不尽相同,试比较二者的不同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断,完成12~16题。(12分)
①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②操曰: “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 “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 “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③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2、 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有何作用?(2分)
13、翻译选文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并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3分)
14、刘备故意乱论英雄,为什么?(2分)
15、选文主要借助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根据选文分析概括曹、刘二人的性格特点。(3分)
16、选文第③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第④的哪两句诗来概括?(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3题。(16分)
无知的乐趣
                                        罗伯特·林德
①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象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我们象孩子似地争论布谷鸟是否总是飞的时候唱歌还是仅仅有时候在树枝上唱歌,争论查普曼(英国作家)的下面两行诗是根据他的想象呢,还是根据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写的:         当布谷鸟在翠绿的橡树怀中歌唱,初次使人们在明媚春天心花怒放。 
    ②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只要我们足够无知。 
    ③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让他去征服。他可能在书本上已经达到了知识的顶峰本身,但,在他用自己的眼睛证实每一个光辉的细节之前,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他希望亲眼看见雌布谷鸟一种罕见的情景——在地上下蛋然后用嘴把蛋叼到窝里(在这窝里注定要发生杀害幼鸟的事件)去。他将一天又一天地坐在那里,望远镜紧贴着眼睛,为的是亲自确认或驳斥这样的说法,说布谷鸟确实是在地上而不是在窝里下蛋的。如果他是十分有幸竟然发现了这种最遮遮掩掩的鸟在下蛋,那么也仍然有其它领域在等待他去征服,有一大堆有争论的问题等待他去解答。无疑,科学家们迄今没有理由为他们错过的无知而哭泣。要是他们似乎什么都懂,那么这仅仅是因为你我几乎什么都不懂。在他们发掘出的每一个事实下面总是有一笔无知的财富在等待着他们。 
    ④有一次我曾经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⑤有一次,一位当代的英国小说家曾经被外国人问到:在英国,最重要的庄稼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黑麦。”象这样的完全的无知,在我看来似乎带有豪言壮语的味道;当然,即使是不识字的人的无知也是巨大的。使用电话机的普通人解释不了电话机是怎样工作的。他把电话、火车、铸造排字机、飞机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正象我们的祖先把福音书中的奇迹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一样。对这些东西,他既不怀疑也不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好象只是调查了一个小圈子里面的事实并把这些事实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外的知识被大多数人看作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我们还是经常对我们的无知作出反应,加以反对的。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我们喜欢对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象据说曾经使亚里士多德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什么从中午到子夜打喷嚏是好的,但从半夜到中午打喷嚏则是不吉利的”——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这就是回答问题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象乔伊特(英国古典学者)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象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17、作者所提出的“无知的乐趣”本质上是指什么?(2分)
18、第②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分)
19、第③段中“他仍然感到是半无知的”一句中“半”能否去掉?试加以分析。(2分)
20、第④段中为什么称那位太太是“聪明的”?谈谈你的理解。(2分)
21、第⑤段中乔伊特和苏格拉底两个事例的共同点有哪些?作者举这两个事例的目的是什么?(3分)
2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论语》中也有关于“求知”的词句,试举两个。(2分)
23、你赞同作者提出的观点吗?说说你对该问题的认识。(3分)
三、作文。(60分)
2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厚重的节日文化。除了春节以外,我们还有清明节、仲秋节等很多传统节日。置身其间,你一定有丰富的体验和感慨。请以“节日”为话题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区)、学校和考生的名称。


样题四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略
2、zhuàn  髓  儒  bèi
3、推崇   
4、子可以争于父
5、默写填空。①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②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③千树万树棃花开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⑤铁马冰河入梦来 ⑥沉舟侧畔千帆过 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引出友人前往的地方并表现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7、你我虽然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知心朋友存在,也如近在咫尺之间或你我的心紧紧挨着,感情紧紧相连,我们的友谊不会因山高路远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美好。
8、乐观豁达或旷达
二、 阅读(共40分)
(一)9、①又  ②为第一,成为第一    ③擅长   ④这样
10、①全国人依靠您可以无忧无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畏惧您而不敢轻举妄动。
       ②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他。
11、甲:治学贵养气或治学当丰富自己的阅历。乙:学贵专心致志
(二)1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刘备巧饰惊慌提供了依据,此处阴晴不定的天气衬托刘备惊喜不定的紧张心情。
13、翻译:当今天下称得上英雄的,只有刘使君您和我曹操两人而已。
含意:刘备是他惟一的对手和真正的隐患。
14、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雄才大略,表示自己没有慧眼,不是真英雄,使曹操放松对他的戒备之心。
15、对话描写    曹操:骄横多疑    刘备:机智善忍
16、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三)17、有所发现的乐趣或提问题的乐趣。
18、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总领全文。
19、不能。因为博物学家具备了很多的书本知识,并非完全无知,所以作者称之为“半无知”,“  半”字用得恰如其分。
20、因为她不满足于了解事实真相,能体会到由“无知”带来的新奇的乐趣。
21、共同点:一是年龄都很大仍然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二是他们都是著名的学者仍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不断探求。举这两个事例意在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应保持“无知”的乐趣。
22、如:学而不厌;不耻下问。
23、略。(评卷原则:观点鲜明,阐述条理完整。)
三、作文。(50分)
24、略。 (222.174.241.8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高一必修四阶段测试苏教版』  下一个『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统考试卷(含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