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卡上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A.暮色羡慕屏幕蓦然回首B.模本模仿模型
试题预览
"高 一 语 文 试 题
【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试题均需在答题卡上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A.暮色    羡慕    屏幕    蓦然回首
B.模本    模仿    模型    模拟测试
C.绚丽    殉情    咨询    徇私舞弊
D.褐色    拜谒    碣石    浪遏飞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
A.萦绕    遁词    付梓    屈尊下顾
B.孤僻    聆听    绮丽    挺而走险
C.安详    诋毁    驰聘    矢志不逾
D.疏浚    憋脚    撕打    藕断丝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与括号中的成语不能替换的一句是  C
A.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
B.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C.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冠冕堂皇)的。
D.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A.魂灵的有无,对于我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呢?
B.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大约可有一二千朵左右,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C.极光是一种天空中特殊的光,是人们能惟一用肉眼看得见的的高空大气现象。
D.没有在我之上的人,没有和我同等的人,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到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5.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B
A.荔枝北移,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B.荔枝北称,将来也许是完全可能的事。
C.荔枝北移,将来也许是不完全可能的事。
D.荔枝北移,将来也许是不一定能够实现的事。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C
A.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
B.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C.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D.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7.对引入苏轼诗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说明荔枝这种水果味道非常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B.说明人们对荔枝的需求量很大,但实际上现在还得不到满足。
C.说明苏东坡性格达观开朗,即使长期被贬,也因为有荔枝可吃而不推辞。
D.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8.根据文段内容推断,决定荔枝生产的主要因素应该是   D
A.种植技术    B.土壤条件    C.政策扶持    D.热量光照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也。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B.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D.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秦王“仁义不施”的一组是  C
①奋六世之余烈            ②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③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④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写秦始皇消灭了六国之后,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从此转入“守”势,其主要的“守”策有愚民、弱民、防民。
B.第二段重点写陈涉起义。陈涉虽然地位低下,才智不足;起义队伍也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然而“天下云集响应”,可见秦王朝民心丧尽。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着重将陈涉起义的劣势与秦王朝的优势进行对比,揭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D.这三段文字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带有赋的特点;散句的运用又使行文富于变化,不显单调。
第Ⅱ卷(各类题型  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信”“陈”“谁何”三点错一点扣1分,扣完为止)
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揭”“赢”“景”三点错一点扣1分,扣完为止)
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一个戍卒发动起义就毁掉了天子的七庙,自己(的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作难”“隳”及被动句式各1分,扣完为止)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蔡家亲:表亲。卢纶是作者的表弟。
⑴从全诗看,诗人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半首写相逢之喜。(2分)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
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充满辛酸和悲哀;后四句扣诗题中的“喜”字,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但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如“愧君相见频”的“愧”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⑵“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比兴兼用(答“比喻”即可)的手法。(2分)以“雨中黄叶”之落比喻人之衰老,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气氛。(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句任选三句,6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大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开放的年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是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成了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16.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不超过40个字)(6分)
答: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3分)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3分)
17.第③段 “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和第④段“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两句中的“此”分别指什么? (4分)
答:前者指“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指“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两点各2分)
18.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4分) 
答: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意思对即可)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B  】【  C 】
A.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说李白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生命终结方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李白摒弃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他的诗都是剽悍、纯粹、猛烈的。
C.作者认为,没有大唐,就没有饱含异质的李白;没有李白,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D.第⑦段“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中的“另一个方面”指的是文化精神方面。
E.从文中可以看出,李白用他的一生唱出了平等、自由、青春、激情的生命之歌。
六、(13分)
20.看图后用简明的语言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4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GDP增长率(%)







(1)上图中1991年至1996年世界GDP增长率总体的发展特点是:呈波浪式发展(或“一起一伏式发展”)。(不超过8个字)
(2)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较以前相比:增长速度显著放慢(或“处于增长衰退期”)。(不超过8个字)
21.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环保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请拟一条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3分)
答:(略,符合“环保”的主题2分,语言形式1分)
22.下面的句子用到两组对立的词语,仿照这种形式并重新立意写两组句子。(6分)
天空的星星常常如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地上的人们有时却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疏远。
答:(每句3分,符合例句格式1分,有恰当的反义词1分,语句通顺1分)
示例:
沙漠中的水源常常如人的梦想一样令人期待,人的梦想有时却像沙漠中的水源一样令人失望。
舞台上的戏剧常常如生活中的故事一样真实,生活中的故事有时却像舞台上的戏剧一样虚假。

七、(60分)
23.作文(60分)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事物仅存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多种事物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有异以相辅相成。在现实生活中,你也许有所见闻、思考,并有深切的体验。
请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
③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高一语文试题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请将一至三大题中1-12小题的答案填入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各类题型  共114分)
四、(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⑴从全诗看,诗人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                                                                 
                                                                         
                                                                         
⑵“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高一第二阶段测试』  下一个『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北师大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