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06年下期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06年下期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下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终考试卷命题人:刘伟审题人:孙文斌本试题卷分选择题(一至三大题)和非选择题(四至七大题)两部分,共8页,答题卷为9-12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模棱摹拟落寞莫逆之交顶礼膜拜B.扉页菲
试题预览
"2006年下学期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期终考试卷
命题人:刘  伟     审题人:孙文斌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一至三大题)和非选择题(四至七大题)两部分,共8页,答题卷为9-12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模棱    摹拟    落寞    莫逆之交    顶礼膜拜
B.扉页    菲薄    斐然    匪夷所思    蜚短流长
C.诋毁    底蕴    邸所    低首下心    砥柱中流
D.搁浅    奶酪    贿赂    洛阳纸贵    一丘之貉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装潢      影碟机       断章取义     飞黄腾达
B.观摩      照像馆       唇枪舌剑     湮没无闻
C.肤浅      扫瞄仪       名门望族     黄天后土
D.辐射      座右铭       声败名裂     精兵简政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     ) 
A.由于外资出逃,股价下跌,生产下降,税收减少,俄罗斯的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B.如今,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比尔空军基地,第9侦察联队的军人们正以过去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方式指挥“全球鹰”作战。    
    C.我国地域广阔,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各地三大产业的发展程度均有差异,地区之间能耗水平也参差不齐。    
    D.在2005年之前,环保法的处罚最高限额是县级1万元、省级30万元。这一限额与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治理污染工程相比,简直是九牛—毛,所以企业甘愿受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美方忽然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声称要维护中国的独立和生存能力,这使我们感到惊讶。
    B.每当患者怀着质疑的态度,来到北京恩济医院找到杜大夫时,总是能够得到他热情而肯定的回答。
    C.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花费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2%。
    D.患者经过治疗得到了验证,刚服药3剂后止鼻痒,收鼻水;7剂后通鼻窍,清耳目,机体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以乐为法,以乐治国,在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依现代观念,能用来治国者须具国家强制力,而音乐只属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然而,中国古代的四大“法”——礼、乐、政、刑,它们都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都是治国工具。《礼记》中对这四种“工具”分工讲得极为清楚:“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把“礼乐”置于优先位置,把“刑”放在最末位,正是儒家重礼乐、“德主刑辅”、“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思想的集中体现。《尚书大传》记载,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王,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成王”。《礼记•明堂位》也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颂度量而天下服。”这两种记载清楚表明,周公用以治国的根本大法,首要工具只是礼与乐。
以乐治国即为乐治。具体讲,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使人心理发生良性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使天、地、人合为一体,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史记》中曾对乐治原理有精辟论述:“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夫礼由外作,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于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之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辟无由入也。”
为什么音乐对人的影响这么大?现代脑神经学早已解开音乐之所以神奇的奥秘。在人类脑神经中,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着主导作用。原来,是大自然先天赋予人类听觉神经以优先、特殊地位。大自然似乎要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和行为。
乐治之外的其他治国方式比如法治,它是以“身外之物”强加于人,强制人们遵守某种规范。音乐则是常人喜闻乐见、发乎内心、自觉追求的。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推行乐制实现的。在这些看似娱乐的活动中,人们不知不觉被化作规范之人。法律不是万能的,乐与国家兴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表明凡重礼乐之治的王朝总能长久治安,如周、汉、唐,而重法治的王朝都速亡,如秦、三国。
法治实际上是不完善社会不得已使用的工具,未来理想的社会将是新型礼乐大放异彩之时。当然,现时的世界,仍需要以法律为杠杆去治理,“乐”或许是治世的绝佳辅助工具。实际上,中国已经正在复兴着乐及乐治,“礼乐之邦”也正在复活。我们在重法、提倡法治的同时,应给乐及乐治重要的地位,使其尽量发挥作用。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39期。有改动。)
5.下面对“乐治”这一概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乐治是古代用来娱乐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艺术门类。
B.乐治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治国工具。
C.乐治是儒家借助音乐来辅政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D.乐治是指用“良乐”作用于人,促使人行为规范、有序、和谐的治国方略。
6.下面不属于《史记》对音乐功能的论述的一项是 (    ) 
A.乐自内出。
B.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C.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穷于外。
D.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
7.下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乐治的奥秘在于人的听觉神经成熟最早且起主导作用。大自然给人听觉天赋,让音乐主宰人类的精神与行为。 
B.良乐作用于人,能使人心理、生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人们行为规范、有序、和谐,达到安人宁国、顺应自然的境界。
C.儒家认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能对人的行为性格产生一定的感化作用,能提高人的思想修养。
D.乐治是通过奏乐、唱乐、享受乐、创作乐,让人在音乐的主宰下不知不觉中被教化为规范的人。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音乐被当作治国的工具,具有治世的社会功能。 
B.由《礼记》可知:在中国古代,儒家治国重礼乐轻刑法。
C.《尚书大传》、《礼记•明堂位》都记载了周公以乐治国的具体做法及得失评判。
D.今天,乐或许能成为治世的辅助工具,而乐治思想可以为现代治国方略引进一种新思维。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徐渭集》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病其然                                 病:担心
B.亦往往寓庖于此                           寓庖:聘请厨师
C.每一流瞩                                 流瞩:移目注视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婴:萦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越中山之大者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C.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
A.时亦点缀其中       B.仅仅知我有七尺躯
C.虽近在目前     D.不可不交相勉者也
12.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卧龙山上的那一所堂,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令人心旷神怡,烦虑顿消,确实是佳胜之地。
B.“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既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它,把人和景隔绝开来;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C.本文前半部分的叙述和写景,是后半部分所说道理的极为贴切、生动的比喻,故本文的道理虽复杂而深刻,作者却一点即明。
D.本文作者受王阳明学说影响很深,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3分)
译文:                                                                     
⑵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3分)
译文:                                                                     
⑶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浪  淘  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此前他们都曾因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遭贬。 
(1)词中最后写“花”的几句话,历来被评为很有深意。请做具体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词所叙写的时空变化与情感起伏紧密相连,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
 (2)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5)人非圣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莫大焉。(《左传》)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蚕豆开花是紫色
徐  迅
    “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黄梅小调唱的好像就是蚕豆。很多年以来,蚕豆就是这样生长在南方的田间地头。乡亲们仿佛知道蚕豆有很强的生命力,却很少大面积地种植,而是漫不经心地插完秧后,顺手一溜地撒落在田埂上。等到秧苗呼啦啦地长得发绿,田埂上浅浅地生出蚕豆几瓣嫩嫩的绿叶,像是春天的两只耳朵在风中摇摆,倾听着水田里秧苗发棵拔节的声音。
    很快,他们就像一对相依相偎的小儿女——别看蚕豆的叶片是绿色的,秧苗可也是绿色的,他们都绿得有些天真烂漫。但随着绿色的秧苗撒欢似的长高了个子,蚕豆的叶片在田埂上就随风一溜开跑,跑了几趟,蚕豆就开出淡紫色的花了。在这之前,稻田里有水,水像一汪明镜似的倒映着明月,蓝蓝的天空,朝霞和夕阳,偶尔还有一只翠鸟飞过——那些刚栽插下去的秧苗,是在另一块田里生根发芽,被人小心移植过来的,它从种子落地的那天起就离不开水,而蚕豆就不一样,它只被人丢在田埂的泥垱里,遇土生根发芽,漠漠青田白鹭飞时,它还没有冒出头来,但等田里的秧苗长成水稻,它却灿烂如霞。在这时候,人们才像分辨男孩女孩一样分辨出它们各自的品质来。
    终是要收获的。到收获时,男人收割稻子,女人收获蚕豆。“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她们头裹蓝色的头巾,嘴里哼着黄梅调。手舞足蹈,低身弯腰地就收拾了起来。这时蚕豆紫色的花瓣已开始凋谢,但那根茎却结着粒粒饱满的荚果——蚕豆,蚕豆在花的凋谢声中大声喊着自己的名字,那脆亮的名字就从绿色的根茎上滴落下来,青青的,青得像一块绿宝石,青得惹人怜爱。这样品质优良的蚕豆是可以留作种子的,乡亲们往往选上一些,放进一个布袋里吊在房梁上。有一年春荒时乘母亲不在家,我发现了那只布袋的秘密,不知怎么我打开布袋就把那蚕豆种子偷偷炒了吃了。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母亲知道后,不停地责备我:“你这伢……”不知说什么才好。现在,乡亲们种蚕豆是一种心情:吃蚕豆也是一种心情。她们把那青青的蚕豆在水里认真地洗净,放在锅里,伴着鸡蛋就能烧出一锅美味来。淡黄的鸡蛋,清清的汤水漾着绿色的豆,喝进嘴里鲜美无比。蚕豆粉团团地嚼在舌尖上,更是口齿留香。新鲜的蚕豆一时吃不完,乡亲们就用竹器盛着放在太阳下晒,然后烧红锅在锅里炒,那蚕豆在红红的锅里活蹦乱跳,隔着几里路都能闻到蚕豆浓浓的香味。炒好的蚕豆冷却一下,吃在嘴里嘎嘣烂脆,清香沁人肺腑。逢年过节,乡亲们用这招待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刚好可以试试一个牙齿的硬度与韧性。这时候男人们要是出门干重活,比如挑一担稻草什么的,你抓一把蚕豆给他,他便一路走一路吃着,再去挑那担子就显得轻松多了。
    水稻成熟时是金黄色的,浑身的每一缕肌肤都泛着铜一样的光芒。金黄直达他的根部,也抵到乡亲们的心灵。而蚕豆则不是,她的根茎是方形,中心空,细看那花是洁白的,紫色只是那白色中的斑痕,而如一方白纱巾不小心沾了紫的颜料。稻子在水田里灌浆、扬花,也因为水,他的呼吸舒畅而粗重,而蚕豆的呼吸却很微弱。水稻越长越粗壮,也更高大,而蚕豆却将紫花紧紧贴着地面,低低的,低得似乎要到尘埃里去,如一位腼腆害羞的少女,不敢抬头看着面前的男人,却将头紧紧地依靠在男人的胸脯上——这与她知道她和水稻的处境不同似乎也很有关系。水稻是中国的粮食,是南方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大面积收获和大
面积填饱肚子的物质,但她啥也不是,充其量只是乡亲们过年过节用来调味的食物;水稻是男性的,她是雌性的,她生就是乡野人家的小女儿。看看,金黄色的稻田周围盛开的蚕豆花,把稻田从青转黄都镶上了一道紫色的花边。早晨的时候,乡亲们赤脚走在田埂上,双脚踩着那带着重重露水的蚕豆花,就像踩着一片云,那偶尔沾在裤脚上的紫色花瓣,仿佛小女孩一路不停地笑。
    蚕豆开花是紫色。
    那是一种无边无际蔓延的,浅浅的带有几分忧郁的紫。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
              (载《散文选刊》,2005年第12期)
16.文章以“春种一粒籽,夏发万棵芽,咿子呀子哟……”的黄梅小调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17.文中说:“乡亲们种蚕豆是一种心情,吃蚕豆也是一种心情。”这里的两种“心情”分别指什么?(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水稻是男性的,她(指蚕豆)是雌性的”?(5分)
   


19.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说“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4分)
    



六、文章鉴赏(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对《蚕豆开花是紫色》这篇文章进行赏析,350字左右。
    (1)简要赏析“蚕豆”的形象内涵。
    (2)赏析《蚕豆开花是紫色》一文的修辞。
    (3)试析《蚕豆开花是紫色》一文的巧妙构思。

七、作文(60分)
21.题目:  差别•隔阂•和谐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06年下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终考试答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⑴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