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长沙市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长沙市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沙市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量 120分钟 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2006.11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共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白天荷(hé)着锄头在田间劳作,夜晚绕荷(hé)塘漫步,享受充实而宁静的生活。B、屋子被夜色笼(lóng)罩着,看不清笼(lóng)
试题预览
"长沙市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时量 120分钟 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2006.11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
一、共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天荷(hé)着锄头在田间劳作,夜晚绕荷(hé)塘漫步,享受充实而宁静的生活。
B、屋子被夜色笼(lóng)罩着,看不清笼(lóng)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C、既然上天给(jǐ)予你生命,你就得给(gěi)自己的生命装上翅膀。
D、倔强(jiàng)与固执的人有时能强(qiáng)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记得那个微雨的清明,我们一起去登岳麓山,拜褐黄兴等先烈的坟墓。
B、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C、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皙的小屋。
D、祝融峰烟停雾绕,远远望去,山也虚无,树也缥渺,恍如人间仙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歌迷的心目中,周杰伦永远是20岁光景,岁月在他身上似乎停住了脚步。
B、在电影院门口邂逅李兴时,王明埋怨道:“说好7点钟到,你怎么才来?”
C、人应当爱惜“羽毛”,声名狼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尴尬的事情。
D、永动机的发明,因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而成了那些人的空中楼阁。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长沙市一中素来注重素质教育,近日,学校组织高2006级近1000名左右的同学参观了“走向盛唐”国宝级文物展览。
B、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沙举行,我们有幸聆听到专家学者纵论中部崛起的真知灼见。
C、由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D、教育部官员指出,扩大高等院校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基本条件。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出自《错误》,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记载了秦晋围郑的故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
D.《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中“苦心人”就是指卧薪尝胆的勾践。《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均选自《战国策》。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④⑥

二.共6分,每小题3分。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思    念
艾青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B.“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
C.“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
D.全诗没有出现“思念”的字眼,虽“不着一字”,却使思念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全诗歌直抒胸臆,一改缠绵、凄惋的情调,显得清丽、典雅。

8、阅读下列文段,选出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个“泻”字配上“静静”这一叠音词,就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又毫无声响的特点,这种似有声响、实无声响的幽静的意境。
B.“薄薄”“浮”“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等词句表现了一种朦胧、恬静、柔美的特点。
C.“酣眠”此处指朗照,“小睡”此处指因天有淡淡的云而造成的朦胧的月光;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D.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与影”的关系,主要表现了光与影的朦胧、宁静的特点。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9—12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然后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   事:事情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共同拥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间:间或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质:作抵押,作人质
D、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劝:劝说,说服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勾践灭吴》)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C、以其无礼于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吾其还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11、下列关于省略内容的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于)函陵
B.(郑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C.若不阙秦,(秦)将焉取之
D.(烛之武)亦去之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委婉地表达出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
B.郑国危在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赴秦军。
C.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撤兵回国。
D.当秦与郑结盟后,晋侯毅然撤军,但说秦伯而退晋师不是烛之武的目的。文章在有张有弛中展现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4分)
四、9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文:                                                  
(2)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                                                  

14.课文默写:(5分,每空1分)
①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③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共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共15分)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挺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十岁呢。”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 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医治。母亲的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 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不会?”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着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推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着东家的茶,吃着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又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推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盘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能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的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⑾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⑿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5.第8段写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联系文章内容看,这“别处”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6.如何理解第11段“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                                                                       


17.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答:                                                                        
                                                                              


18.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2分。
    答:                                                                       


19.谈谈你对合欢树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4分。
    答:                                                                     




六、共40分。
20.写作(命题作文)(40分)
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主旨突出,中心明确。2、感情真挚,内容充实。3、结构完整,条理清楚。4、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B B C A D D C B A D
1、C.(荷(hè)着,笼(lǒng)罩,强(qiǎng)迫。)
2、B.(A,拜谒;C,清晰;D,缥缈或飘渺。)
3、B.(光景:风光景色;境况,状况;用在时间或数量词后,表示同这个数值相差不远,相当于“左右”。邂逅,事先没有相约而遇见。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乱七八糟,凌乱不堪。空中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凭空虚构的事物。)
4、B.(A,不合逻辑,“近”与“左右”矛盾。C,成分残缺,可删掉句首的“由于”。D,搭配不当,应是“扩大规模、加快速度”。)
5.C.不是“国别体”,是“编年体”。
6.A.这是一段议论性语段,该语段的中心话题是议论读书的多少与人格气质高卑的关系,整体表达的目的是倡导“少而精”的阅读方式。第一横线后边的话,话题是精读,故横线处只能填②“少读如果彻底”;这样,自然排除了B、D两项;第二横线的后面有“珍奇满目”,“眼花缭乱”,蕴含着一个“多”字,依据话题的一致性,应填入③“多读而不求甚解”。又排除了C项。还可以再分析,第三空,从下句的“以多为贵”可知,叙述主体是指“读书”而非“读书人”。故答案为A。
7、D(应删去“清新、典雅”,仍然是缠绵、凄惋的风格;“全诗直抒胸臆”错误,诗歌含蓄蕴藉)
8.D.主要表现的应是“和谐”的特点。
9.C.(A事,服侍,侍奉;B共,通“供”,供给;D劝,劝勉,鼓励。)
10.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A如果,假如//好像,如同; C因为//以为,认为;D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表诘问,同“岂”可译为“难道”。)
11.A.郑伯—秦伯;秦—郑;烛之武—郑(师)。
12.D.说秦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13.(1)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1分,“夫人”1分。)
(2)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1分,“知”1分。)
14.(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又如碧天里的星星(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书谏寡人者//能谤讥于市朝
15.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16.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或答为: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意思相同即可。
17、(4分)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2分。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2分。意思相同即可。
18.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19.要点:(1)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1分)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载体)。(1分)(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事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1分)作者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1分。)
(以物来命名的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物融入了一段感人的故事。2、物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内心情感的物化。3.物作为一种象征,借物来表现高尚的品格。)20.略。 (218.75.146.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07年高考语文16大话题』  下一个『中职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