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安乡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检测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乡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检测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谢立平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6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河畔(àn)漪(yī)沦骡(luó)子挥斥方遒(qiú)B、砥砺(lì)坍圮(pǐ)氛围(fèn)义愤填膺(yīng)C、愤懑(mèn)赞和hé)处(ch
试题预览
"安乡一中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末检测题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谢立平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6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河畔(bàn)    漪(yī)沦         骡(luó)子            挥斥方遒(qiú)
B、砥砺(lì)      坍圮(pǐ)            氛围 (fèn)             义愤填膺(yīng)
C、愤懑(mèn)   赞和hé)           处(chǔ)街坊         怅望低徊(huí)
D、数罟(gǔ)     渚(zhǔ)崖        饿莩(piǎo)          风乎舞雩(yú)
2、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罗绮     沧茫大地      泛起漪沦      激扬文字 
    B.蓊郁     寂漠凄凉      虚无缥渺      安之若素 
    C.天籁     蜿蜒曲折       卧薪尝胆     坚韧不拔 
D.兑现     杯盘狼籍      峥嵘岁月      慷慨激昂 
3、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野草的茫茫中            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     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②北京大学和一些高等学府的相继             ,         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
③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         ,显得更美了。
A..呼啸     唱    创建    标志    呼应        B.刮     流    创立    标志    照应
C.呼啸    流    创建    标识    照应        D.刮     唱    创立    标识    呼应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安土重迁,把搬家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情,有时甚至生出些神秘离奇的故事来。
B.我多次劝你见好就收,你就是不听我劝,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赔得精光,后悔也晚了。
C.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D.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宾馆领导决定,所有工作人员,对待宾客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再别康桥》主题的理解,课后,同桌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C.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D.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B.《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感情真挚,在人的心灵深处引发阵阵震荡,表达了对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C.《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发扬五四爱国传统,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D.《我的呼吁》一文中,史怀哲认为良善既会消除暴力,也会产生与之相对抗的暴力。
   7、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②这孩子怕见生人。
B.①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我自己了。        
②他对嫁接果树有丰富的经验。
C.①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  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②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D.①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     
②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8、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若不阙秦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⑤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⑦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⑧徐公来,孰视之  ⑨少益耆食  ⑩老妇恃荤而行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⑩     C.①③⑤⑦⑩    D.②④⑥⑧⑨
9、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定语后置)
B.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状语后置)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10、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秋水》开头对“秋水”的描写体现了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特点。
B.《劝学》一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着重谈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C.马丁•路德•金“梦想”有一天美国政府能给黑人一些支票,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
D.鲁迅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为的是唤醒麻木的人们,“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1、“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望洋兴叹”、“五十步笑百步”分别出自(    )
A.《庄子》《老子》《论语》《孟子》          B.《论语》《荀子》《孟子》《老子》
C.《论语》《孟子》《荀子》《庄子》          D.《论语》《论语》《庄子》《孟子》
12、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步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言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序言一般可分自序和代序。
C.《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收集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朝花夕拾》等十四篇。
D.先秦历史散文保存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二、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3、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14、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16、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旅游
B.鲍叔遂进管仲                        进:推荐,进献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既:已经;……以后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不贤,没有才能
18、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与“知我不羞小节”的“羞”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既东封郑,又欲肆西西封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②以告,则杀之
B.①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②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C.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②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D.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之贤的一组是(    )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⑤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四、默写填空。(6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荷塘月色》)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④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
  ⑤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侍坐》)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4分)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就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了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他看了《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要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1.①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1分)
                                                                                 
                                                                                 
②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1分)
                                                                                 
                                                                                 
22.①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2分)
                                                                                 
                                                                                 
②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2分)
                                                                                 
                                                                                 
23.①统观全文,地坛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宁远一中2007届高三对口班第四次月考』  下一个『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综合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