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测试题(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苏教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测试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默写。(12分)1、《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时蜀汉____家、____家。字____,号____,谥号____,后世称其为____。2、《孟子》是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战国时期邹人。3、《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相传是____时期的________。4、望西都,
试题预览
"苏教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默写。(12分)
1、《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时蜀汉____家、____家。字____,号____ ,谥号____,后世称其为 ____  。
2、《孟子》是 ____ 家经典之一,孟子,名 ____,战国时期邹人。
3、《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相传是____ 时期的________。 
4、望西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不动安如山!
9、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牵黄,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2、茅飞渡江洒江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22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分)
  ⑴又何间焉(   ) ⑵弗敢专也(   )  ⑶公将鼓之(   ) 
⑷彼竭我盈(   )     [5]望其旗靡 (       )  [6]既克  (       )
[7]牺牲玉帛(                )[8]小惠未徧(                    )
[9]肉食者鄙(   )   [10]弗敢加也(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11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⑷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1)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分)


5、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6、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分)


(二)(19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语句。(2分)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1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1分)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1分)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 (1分)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1分)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分)

○5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7、.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1分)

8、《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1分)
  
9、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1分)

(三)(15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语句。(4分)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分)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16分)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
⑴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⑵朝服衣冠(          )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⑷王之蔽甚矣(        )
⑸闻寡人之耳者(            )   ⑹时时而间进(       )
2.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1分)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上书谏寡人者乃    丹书帛曰“陈胜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翻译句子:(8分)
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2分)

5.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分)

                                                   
   (五)(16分)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⒈用原文填空。(4分)
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汝心之固(    )       ⑵何苦而不平(    )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⑷一厝朔东(    )
⑸年且九十(    )        ⑹ 始龀(    )
⒊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1分)
A.⑴帝感其诚          ⑵惧其不已也        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⑵止有剩骨     ⑶絮絮不止
C.⑴惧其不已也        ⑵一抚尺而已       ⑶得为众人而已耶
D.⑴虽我之死       ⑵告之于帝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⑵甚矣,汝之不惠。
5. 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语气和目的不同:(2分)
①其妻           .
②智叟
6. 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所感动,这个“诚”指的是什么?(1分) 

7.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 (1分)                      

附加题(10分)
[甲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乙文]具体说明了[甲文]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乙文]的内容。(2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①夙夜忧叹 夙夜:         ②兵甲已足  兵甲:
 ③属以后事 属:           ④若嗣子可辅   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1分)


答案
一、略  二、(一)1-2、略  3、D、A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 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 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 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 答。  5.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有利的进攻和追击的时机。6、(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二)1、略2、C   3、①用脚践踏②古代的一种量器③丢掉、遗失④同“向”从前  4、B   5、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②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6、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5舍生取义。
7、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8、关羽  曹操    9、略    (三)2、C   3、B   4、(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3)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C     6、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四)1.⑴长,这里是指身高 ⑵穿戴 ⑶偏爱 ⑷受蒙蔽 ⑸使……听到 ⑹间或,偶然    2.A 3.⑴第二天徐公来,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长的漂亮。 ⑵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⑶一年之后,百姓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可以说的了。4.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5.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五)2、⑴思想  ⑵愁  ⑶同“无”,没有  ⑷同“措”,放置 ⑸将近 ⑹ 换牙  3、A  4、⑴凭借您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有能把土石怎么样呢?⑵你太不聪明了。  5、①关切的语气,关心移山 ②讽刺的语气,阻挠移山   6.、指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7.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附加题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受遗诏。     2①早晚: ②比喻才能平庸。 ③委托,交付。 ④辅助,协助。
 3.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人。③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4、举例: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等等。 (221.204.39.15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九年级语文七[1].』  下一个『2006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