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高二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陈晓龙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一)名句名篇默写1.默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2),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3)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预览
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
陈晓龙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
(1)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                       ,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二)诗歌阅读(8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4分)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今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作者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表现了作者厌春花秋月无尽无休、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苦感情。
B.三四句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东风”与“何时了”相呼应,“不堪回首”又呼应“往事知多少”。
C.五六句写作者遥望南国慨叹,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雕栏玉砌今犹在”与“朱颜改”一脉相承。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作者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况味。
(2)这首词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蜀欠,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游赏》)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 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文题。(4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  ①子规:杜鹃。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辞:辞别
C.李邕奇其材    奇:感到惊奇 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激:激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出污泥而不染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7.给下面文字加上标点符号。(3分)
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7分)
9.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长眠  常治久安  天翻地覆 清官难断家务事  B.急剧   激流险滩    即成事实    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C.锤炼  勤学苦练  伸张正义   心有余而力不足  D.佳奖   精神可嘉    喜形于色    来而不往非礼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昨天的年级大会上,由学校从省城请来的名师给我们讲课,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真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呀!
B.闹得沸沸扬扬的广东省2007年高考方案几经易稿后终于尘埃落定,这意味着2007年广东数十万考生将按新的高考模式参加高考。
C.刚从世锦赛载誉归来的羽坛名将林丹,即使着便装上街,也同样是精神抖擞,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暗暗喝彩。
D.他是个有名的电视迷,经常看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工作之余与别人谈论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电视。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过去那些浮夸的“数字政绩”为青云直上的张里容带来了不小的殊荣,岂不知殊荣的背后正是广大受害的人民群众。
B.戏曲舞台上的生活是用艺术的形式把生活形态概括成的艺术形态,因此,中国戏曲艺术化的形成也就是必然的了。
C.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知识和人才方面。
D.作者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
12.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称赏的诗人是多才多艺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B.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从军行》组诗原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C. 白居易,字乐天,世称白香山,中唐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 柳永,世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大力创作慢词,打破了小令垄断词坛的局面,《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其代表作。
13. 下面是苏轼的词《念奴娇·凭高眺远》,横线处的句子缺失了,填入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甲)__________。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乙)__________。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A.甲: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乙: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B.甲:凭高眺远,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乙: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何夕?
C.甲:凭高眺远,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乙: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D.甲: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乙: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何夕?
14.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幅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按照对联的基本常识进行适当的调整。(5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阁?
下联(已被打乱):红雨树边 小苑西回 一庭佳丽莺唤起 看池边绿树 此间有尧天舜日
答案:
15.参照下面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叙说自己对父母威信的看法。(50字以内)(6分) 
     一位家长感慨:“唉,现在的孩子真不了起,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还多,弄得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被他们瞧不起,更不要说什么威信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必考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5分)
大科学家的失误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是化学领域里的一项革命性发现。以后,门捷列夫也曾想进一步弄清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未能从元素不能转化、原子不可分裂等形而上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而到19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存在,为揭开原子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之时,他不仅不能利用这些新的科学实验成果进一步发展他的周期律学说,相反,他却极力否认原子的复杂性和电子的客观存在,竭尽全力进行反对。他说,承认电子存在不但“没有多大用处”“反而只会使事情复杂化”,“丝毫不能澄清事实”。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明明表明元素是可以转化的,他却说“我们应当不再相信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应当消除任何相信我们已知单质复杂性的痕迹”。并宣布“关于元素不能转化的概念特别重要”,“是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然而其他化学家正是在19世纪末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等一系列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一步步揭示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扬弃了门捷列夫的原子不可分和元素不可转化的陈旧观念,根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合理内核,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础上诞生的元素周期律新理论,比门捷列夫的理论更具有科学性,它揭示了元素在周期表中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排列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的质子数也增加,一般地说中子数也会增加。质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但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一种元素中有含中子数多的同位素,也有含中子数少的同位素。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这里所谓的质子数,就是原子核外围的电子数,也就是原子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从而解决了门捷列夫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些探索元素周期律后来获得的成果,都被门捷列夫在反对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电子存在中错失了。
因循守旧,就这样使大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探索元素周期律奥秘的前进道路上走向了倒退,丧失了应该根据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发展元素周期律的良机,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16.请从第一段中概括出门捷列夫的失误具体表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造成门捷列夫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失误为我们留下的有益启示是什么?(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捷列夫曾经想弄清而没有弄清的问题是:为什么元素的性质会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B.其他化学家在门捷列夫发现放射性元素和电子的基础上,取其正确合理内核,扬弃其错误陈旧观念,制定出了新的元素周期律。
C.元素周期律新的理论证明:一般情况下,原子数的增加和中子数的增加合起来表现为原子量的增加。
D.实践证明:并不是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原子,元素的原子量是同位素的平均数。
 [选考题]
请在以下(二)、(三)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钱丽红
    夜读《乐府》,见着好几首关于思念的诗。《伤歌行》里,有“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这姑娘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听见小鸟在月夜里呼唤自己伴侣,禁不住想起心上人。忽然,她大哭起来。这样的哭泣,还不算了了,后面又跟了两句: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可不可以这样解:哭过以后,连上苍都要一起怨愤,为何这样冷酷待我?这本《乐府》,少解,只挑个别生僻的字,注注音,一句饶舌也没有,仿佛把一个孩子搁在那,任凭他自己东走西走,不牵,不绊。实则,牵他,就是绊了他,索性由他自己玩去。
《悲歌》,说的也是思念之情。此思念非儿女情长,而是身在异国突然想家的思念,是以亲情铺了底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尤其“郁郁累累”一句,一种断肠情绪,深深掩埋其中。郁郁,是草木葱茏的样子;累累,是指一座座坟墓重重叠叠。虽然没回到故乡,但他却可以想像得到故乡的样子。郁郁累累这四字,怕是惟有乡村生活历经的人,方能感受得深些爸。这四字里包涵着不尽的生死哀荣穷首鬓白,是物是人非,是当年不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有一种思念,让我们无能为力,所以,心思不能言。
  而《饮马行》是相当出名的思念之作,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大手笔。一位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开头说了许多漂亮的体己话,譬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和海水都知寒知冷。言外之意即:他一人在外也不知可晓得照顾自己,天冷了,也不知可晓得加衣裳。其实,理智看,这好象一句废话。你丈夫又不是呆瓜,天冷了,当然晓得要加衣。好比我们年轻时给那人写信:天寒,珍重加衣。其实,这本是一句废话。可是,我们乐此不疲地写。如今想起,都想吐哇。还是王小波的经典:李银河,你好哇!哥们一样,透了朗朗热气。
  《饮马行》共20句。前12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大致讲了自己梦见对方,然后又担心他天寒不晓得加衣啥的。接着便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想忆。”剖开鱼肚子,谁知里面竟有一块一尺见方的白绸子,上面还写了字的,马上跪坐捧读之。绸子上写了:“上言加餐食,下言长想忆。”翻成大白话应是:你要多吃点饭,我经常想你。
可是,丈夫根本没给她写信,她却要疯狂地憧憬。爱是双方的,她得不到平衡,于是靠无边无际的想像力把自己穿透。她太寂寞了吧。像王菲唱的那样: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 / 转眼吞没我在寂寞里......
  关于思念,《诗经》里更多些,说的都是一种无望而得不到的思念之苦。而《甫田》,则是惊喜的思念了。“无席远人,劳心忉忉;无席远人,劳心旦旦......婉兮娈兮。未几见兮,突而牟兮。”前面都是铺垫的,到最后,大抵是多年以后了吧,终于又见着那个男孩子,他不再是青涩懵懂的少年,而是长成了一个大人。这该是何等惊喜啊!这么多年的思念,终于有了殷厚温绵的落脚处了。这样的诗,算是微微给了心一点抚慰吧。实则,往深里想,她还是不确定的,她的心里永远有着那个人,而那个人是否也有自己呢?辗转一番,还是有悲凉的吧,不过为刹那的惊喜覆盖住,捂起来,留待日后慢慢掀开看,是痛是楚,反正现时顾不上了,后面可能有更大的悲伤,在那里等着自己。
曾经,现在和将来,永远如此,一颗心,反反复复,为思念所伤,郁郁累累,思不能言。
(摘自《散文》)
19.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请选出不正确的三项(   )(3分)
A.作者认为夜里读到的这本《乐府》注解较少,少了许多干扰,作者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读。
B.《悲歌》中“累累,是指一座座坟墓重重叠叠”,表明身在异国的人即使到死也忘不了自己的家乡。
C.《饮马行》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这篇诗作成为妻子思念丈夫的名作。
D.《诗经》里有关思念的作品在数量上比《乐府》更多,而且在内容上也比《乐府》更加丰富。
E.《甫田》所表达思念之情带有喜悦的色彩,因为主人公终于见到了自己思念的对象,虽然对方的内心不一定还有自己,但此时已无暇顾及。
20.如何理解标题“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你所知道的有关思念的名篇,谈谈你对思念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与鉴赏
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
  王丽(以下简称王):您是研究中国哲学和历史的,您认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基础教育中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位置?
  任继愈(以下简称任):现在已经成了断层。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孩子对古代的东西非常隔膜,尽管数理化考得非常好,奥林匹克竞赛得过奖。我去看过安徽的少年班。他们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少年班要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光学这个科技不行,这跟外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王:那您觉得跟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任: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自从有文字以来没有中断过。你看骑马的“马”字,从前那个写法一直到现在,能看出那个痕迹;还有那个“鱼”字,也能看得出来。而古希腊文和现代英语是不一样的,拉丁文跟现在的欧洲语言不一样,古代的印地语跟现在也不一样。只有中国持续不断的五千年。语文课应该代表五千年的成果。
  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汉字做了简化。今天除了中国台湾之外,大陆的孩子都不认识繁体字了。
  任:这个简化字的工作,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做得比较粗糙。比如“台湾”的“台”字,本来是“臺”,现在写成“台”。你写这个可以,但你不能不认识那个。繁体字你应该叫他认识,不认识是不行的。有一次颐和园办慈禧太后生活展。“太后”那个“后”,主办方以为是繁体字的那个“後”,结果就写成“慈禧太後”。挂了两天,结果有游客看出来,去提了。这是发生歧义,发生歧义就不成功了。再比如易经讲“乾坤”,有的地方简化成“千坤”。每次排版我就提醒,这个字不能简化。
  王:这是为什么呢?
  任:当初制定这个方案的时候,是把好几个字合并成一个,这一并就回不去了。比方“斗争”和“北斗星”的“斗”,“斗争”是简化字,但“北斗星”不是简化字。还有“干部”的“干”和“才干”的“干”,“大动干戈”的“干”,它们是不一样的。现在都变成一个,这样就乱了。
  王: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混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会认会写繁体字的人越来越少了。
  任: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识繁用简。这样念古代文学作品不会不认识。你比方唐朝诗人叫做“朱庆馀”,现在简化成“朱庆余”,那不变成“庆我”了吗?
  王:那您觉得现在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这一点?
  任:中学语文老师和编辑应该有这个责任,凡是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要加个括号注在后头。我说不用考学生,也不用叫老师教,就这样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2年熏陶,天天见面,耳濡目染,学生自然就认识了。他看《西游记》,看《水浒》就不发生困难。这个又不影响文字改革的政策嘛。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王:那您觉得这样做的长远意义是什么?
  任:就是普及啊。文化不中断,不形成断层啊。我希望你中学语文能把这点做到,就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
19.“每次排版我就提醒,这个字不能简化。”这句话反映出任先生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中国文字,任先生“觉得应该是识繁用简”,原因何在?“识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任继愈先生认为应该“识繁用简”,你的看法如何?请说出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共60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青岛港务局运输公司的许振超,由一名普通工人迅速成长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并且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与首都大学生交流,谈及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知识改变命运”;给大学生朋友最重要的一点建议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请根据这则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自定立意;2. 自选文体;3. 自拟标题;4.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自古多情伤离别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1)C(形成对比)  (2)D(托物抒情)  
3.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由此表现出作者不因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这一富含哲理的佳句,折射出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4.B(辞:文辞,文章。)
5.C(C.①其:副词,表反问;②其:代词。A.因:连词,表承接;B.而:连词,表转折。D.以: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
6.D(“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不正确,应是曾经一次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时身着宫中锦袍坐在船中。)
7.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
8.(1)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
(2)(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附:文言文翻译参考]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奋发振作,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初中七到九年级综合性学习练习』  下一个『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人教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