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命题:周小友 审题:王军林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代省长周强对长沙市近年来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试题预览
"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命题:周小友 审题:王军林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36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代省长周强对长沙市近年来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予yú)
B.湖南在中部博览会期间将举行湖南省省情暨投资环境推介会。(暨jì)
C.隆重热烈且成果丰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今天圆满地落下帷幕。(硕shuò)
D.目前,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斡旋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斡w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沉缅   坐右铭      呱呱坠地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B、莅临   影牒机      出奇志胜    千里之堤,馈于蚁穴
C、步署   通缉令      变本加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D、和蔼   勘误表      铤而走险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旧社会的“豪强”和“官家”,历来都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沆瀣一气)
B.凡是小刘起草的公文,孙主任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退回。(挑肥拣瘦) 
C.你我是多年的至交,打开窗子说亮话,又有何妨?(直言不讳)
D.倘若没有大家出力,我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8月23日上午,中俄联合军演进入第三阶段,中俄海、空军部队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举行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海上封锁作战演练。
B.通过体制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使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达到这目标将是一如既往地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改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l2分)
     ①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其实,追究人生的根本,是人类本性中固有冲动,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具哲学家气质的人了。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②哲学本意是“热爱智慧”,智慧虽然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激发起来的。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得大困境的观察和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
③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出个性的差别。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是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④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着同一个谜的谜底。  (周国平的《哲学的魅力》节选)

5.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善于寻求人生的根本,能够提出属于大家、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问题。
B.理性客观,思维缜密,不为情感左右,力求用严密的逻辑阐明自己的思想体系。
C.自己全身心投入不倦地寻找答案并能够启发别人思考和探索。
D.富有激情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对人生具有深刻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6.对第二段中“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灰色”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哲学著作枯燥晦涩的共同特点。
B.“概念之网”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哲学著作只有逻辑推理而没有个性情感的特点。
C.本句委婉批评许多哲学家没有个性的现象。
D.批评人们阅读哲学著作,只注重它的理论体系,而不关心其作者。
7.对第三段文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激情洋溢,哲学家含蓄客观,二者风格完全不同,但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
B.哲学家思想产生的过程如下:因为某种原因促发深入的思考,然后进行艰苦的探求最后将思想产生的全程全面概括出来。
C.哲学家也要像文学家一样,在文章中展示自己的深入思考、真诚探索,并显示出个性的差别。
D.哲学无法依靠逻辑推理而必须依赖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
8.根据文意所做的推论,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哲学家,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眼帘,令人铭记不忘。
B.只要哲学家能够进行真诚的探索,即使人们并不赞同他的结论,他的哲学对我们依然有吸引力。
C.有些哲学著作可能放射着诗意的光辉,而有些诗篇里也回荡着哲学的喟叹:诗与哲学是可以交相辉映的。
D.哲学家的价值在于提出有意义的思想产品,因此,哲学家的人生探索结论必然重于他的探索过程。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一13题。(12分,每小题3分)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 韡:音wěi,繁盛。
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过错
C.物性之不知     知:了解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犹奇于新也          B.  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其若是,孰能御之
C.    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D.   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夫晋,何厌之有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才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第Ⅱ卷(共111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翻译Ⅰ卷文言中的画线语句(8分)
(1)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 柳                         咏 柳
               贺知章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贺诗和曾诗中都有“不知”二字,请分析其不同的感情色彩。(3分 )
答:
(2)曾诗中的“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通顺,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3分 )
答: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①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地。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2分)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2分)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淡语家乡情味长——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2)巧化野趣为雅趣——简析《故乡的野菜》中引用的作用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①一个中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却不愿意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觉得学和不学一个样。
②目前,许多大学不把语文当成必修课,但大学生却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学习英语。
③一个使用中国纳税人钱财并在中国召开的科学学术会议,却要求一律用英语交流,甚至,中国听众连翻译服务都无法享有。
④近几年,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国外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外国人数量快速增长。
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针对其中一则材料,或联系多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答卷
第1卷(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II卷(114分)
13. 翻译Ⅰ卷文言中的画线语句(8分)
(1) 亡何花开,薄如蝉翼。(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歌鉴赏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任选一题)
(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1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六.文学欣赏(16分)    题目:


















200









300



3

360


七.作文题   题目:



















200












400






400




















600


















400
800














940

周南中学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A  (“予”读yǔ,“予”作人称代词和姓氏时用读yú,其余都读yǔ。)
2.D(A项中“缅”应为“湎”,“坐”应为“座”;B项中“志”应为“制”,“馈”应为“溃”;C项中“步”应为“部”,“励”应为“厉”)
3.B(“挑肥拣瘦”应改为“吹毛求疵”。挑肥拣瘦: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吹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沆瀣一气:原指夜气和露水混成一片。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不隐讳。孤掌难鸣: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
4.A(B句缺少主语,当划去“通过”或“使”,另外“加快……建设规模”搭配也不当。C句语序不当,应把“不是”调整到“质量”之前;D句成分残缺,在“将是”前面加上“的方法”。)
5.B(“不为感情左右”属无中生有。)
6.B(本句旨在批评“哲学著作缺乏个性”,而非人们不重视作者)
7.C(A是黑白颠倒,其实作者要求哲学家具有诗人气质;B“思想产生的全过程”属无中生有,D“必须依赖个人经历和性格”不符事实。)
8.D(作者认为“过程”更重要)
9.B(过:拜访)
10.C(A第一个“以”是“认为”第二个是“拿,用”;B第一个“其”是“它们的”第二个是“如果”,C句全都表转折,是“却,可是”之意;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1.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12.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13、(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2分) 
(2)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3分)   
(3) 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3分)
14.(1) 贺诗的“不知”是赞美柳树,也赞美春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曾诗的“不知”是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 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语意交叉,给人以重复之感。
15.(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6.(1)“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1)“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2)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生态和用菜作糕的过程(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周南中学200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会考课文文言实词测试之二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