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中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2007学年度高一语文期中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2007学年度天柱民族中学高一上期半期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共120分,五个大题21个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寥廓(liáo)百舸(kě)浪遏(è)飞舟方遒(qiú)B.油腻(nì)罗绮(qǐ)寂寞(jì)斑斓(lán)C.媛女(yuá
试题预览
"2006——2007学年度
天柱民族中学高一上期半期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20分,五个大题21个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liáo) 百舸(kě) 浪遏(è)飞舟   方遒(qiú)   
B.油腻(nì)  罗绮(qǐ) 寂寞(jì)  斑斓(lán)
C.媛女(yuán)坍圮(tān)倩影(qiàn)袅娜(nuó)    
D.蓊蓊郁郁(wěng)佝偻(lǚ)长篙(gāo)宁谧(mì)
2.选出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
A.游目骋怀     鸟语迎耳       门庭若市       大相径庭
B.浮想联翩     跫音不响       金壁辉煌       百舸争流
C.恃才傲物     膏腴之地       荒无人烟       声名狼藉
D.融汇贯通     礼尚往来       直截了当       振聋发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
(1)西天的云霞一会儿像激起的浪花,一会儿像堆起的棉絮,       不定。
(2)我这次没带孩子来,是想专心干点儿事情,同时也想使耳根    一会儿。
(3)海伦· 凯勒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同学们受到很大      。
 A.变幻  清净   激励          B.变幻   清静   鼓励
C.变换  清净   激励          D.变换   清静   鼓励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现代社会信息量与日俱增,上网已成为中学生常谈到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B.所以死是一件不必一蹴而就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C.中央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的节目都办得有声有色。
D.坐在记者身旁的一位外国人突然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散文能提高和洗涤人的灵魂和精神境界。
B.家养的鸟,用不着找吃喝,慢慢地会失去寻找食物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难免不死。
C.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曾经采访过两次叶利钦。
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我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要我回来的原因。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语》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等八国的史实,是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之一。
B、《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文题“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在山上,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C、   通过对《花未眠》一文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川康端成非常崇尚自然美,他反复强调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D、《独之武退秦师》一文繁简得当,层次井然。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单交代
二、(11分)
7、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简述这两首诗所描写的秋景的特点。(3分)


(2) 谈谈毛泽东《重阳》里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理解。(3分)

8.默写(5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9—12题(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如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0.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1、对选段落理解,不符合其意的一项是( )(2分)
A.烛之武乘着夜间,用绳子拴着自己吊下城头,去见秦穆公。
B.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始终围绕秦国的利益展开说理,对郑国的利益并不涉及。
C.对烛之武所说的道理,秦伯打心里同意,于是跟郑国人签订了盟约。
D.秦伯在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对郑国施警戒后,才把攻郑的军队撤回。
   

12、翻译句子( 8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现代文阅读( 33分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16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的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探索》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索》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因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lamb)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以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千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隽永而简朴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的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13.①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不超过9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不超过26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不超过25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C.“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其中的诗即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D.《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远不如他们所依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
 E.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员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7——20小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个干部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样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 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有为她想过。那时她的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错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7、开头第一句话的情态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境?(3分)
18、分析“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中的“时间”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9、“许多年后我才渐渐听出”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20、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21、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予“我”的生命感悟是什么?(4分)

五、作文(50分)
   21、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700字。高一半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B、C、A、C、D、A
二、7(1)从“寥廓江天万里霜”及“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看出秋景壮阔。
(2)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连经历过战争洗礼过的野花都比往年更芬芳。说明诗人因为红军的胜利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8、(略)
三、9——11:C、C、D
11、(1)得分点: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
(2)得分点:句式“何厌之有”、“东”“西”当状语、“封”、“阙”
四、13、(1)培养纯正的文学情趣。(2)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关照和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或对故事后面的情趣及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的了解和喜好。)(6分)
14.对故事后面的情趣及表现它的艺术本领的了解和喜好。(4分)
15.在故事后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艺术本领。(4分)
16、BD(4分)
17、表现了母亲送“我”出门时的极度关切、惦念、极度沉重、复杂的感情。
18、“漫长”深深地表现出了母亲长期的坐卧不宁、痛苦、惊恐以及最低限度的祈求。
19、表明“我”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渗透着痛心彻肺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
20、真正地理解了母亲的深沉的爱,母亲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我”对生命的长久思考,默默祈祷着“我”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
21、母亲的坚强让“我”悟出,不要只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残疾是一片阴影,生命顽强可以从阴影中走出。
22、(略)
 (220.197.190.22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初三语文第三次周测』  下一个『2006—2007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同步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