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试卷(九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应用于初三平时月考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试卷2006-12-18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3分)(1)目不(xiá)接(2)鳞次(zhì)比(3)如愿以(chánɡ)2.默写:(12分)(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2)忽如一夜春风来,。(3),雪上空留马行处。(4),化作春泥
试题预览
"应用于初三平时月考
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模拟试卷 
2006-12-18
  
一、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3分)   
(1) 目不(xiá)    接(2)鳞次(zhì)    比 (3)如愿以(chánɡ)    
2.默写:(12分)   
(1)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            ,雪上空留马行处。 
(4)             ,化作春泥更护花。   
(5)岳阳楼有一名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与“忧乐”相应的一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7)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 《凉州词》)
(8)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9)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欧阳修 〈〈罪翁亭记〉〉)
(10)_________,生于淮南则为枳。(〈〈晏子春秋〉〉)
3.至少运用下面提供的一个成语,简要介绍你读过的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学过的课文除外)。(5分)   
错综复杂 若即若离 急不暇择 充耳不闻 局促不安
                                                                        
                                                                       
                                                                       
(二)运用      
4.下面一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用得不恰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折射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流言蜚语,不必担心自我思维的偏差,要坚信自己的判断,用敏捷的目光去审视这个世界,给自己一个富有个性的回答。
__________  ___改为___________ ____
5.阅读下面文字,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完成答题。(3分)   
(1)课堂上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数学题,你的同桌却向你借笔,老师误以为你上课说话,狠狠批评了你,你觉得怎样向老师解释,才能让老师明白真相,又不至于丢面子。(不超过30字)(2分)
                             
                             
 


6.口语交际:(3分)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专题讨论会上就“读书的最高层次”问题所作的发言,请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作一简要评论并阐明你的观点。   
甲: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采宝石的劳工,不断淘汰矿渣,只取那纯净的宝石。   
乙:我觉得读书的最高层次应该像蜜蜂,不断采撷花的芳香和花的美丽,并把花香花容酿成更高档次的蜜。
                                                                                        
7.综合性学习: (4分)   
《苍梧晚报》2006年12月19日讯:北京时间12月18日凌晨,当李小鹏拿到在巴西举行体操世界杯总决赛双杠金牌后,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一大心愿:追平了李宁14个世界冠军头衔的记录。“对于我来说,这或许是个新的开始,我觉得自己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李小鹏笑着说。(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                                                
(2)、请你谈谈对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想法?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小诗《星星和花》,完成8-9题。(6分)   
一对可爱的姐妹, 
大自然——母亲把她们养大。   
天上的花叫星星, 
地上的星星叫花。

彼此虽隔天涯,
却有着同样的色香。
星星的亮光,花儿的笑, 
交映在中宵的良辰。

当东方露出鱼肚白,
当天上的花终于凋零, 
看哪,一滴滴晶亮的白露,   
人间的星星泪珠儿盈盈。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武继平 沈治鸣 译)   
8.带着感情默读全诗,分别用“/”和“· ”直接在上文的最后一节标示出它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9.有人说,这首小诗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是它新奇的想像。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加以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4题。(共12分)   
    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喻为“神木”。“ 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沃罗涅日市郊外。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海战说起。
公元1696年,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不料炮弹刚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地掉到水里。土耳其士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的威震欧洲。
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原来战舰是用沃罗涅日的神木做成的。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树,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没什么奇异之处。
300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到了上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他在野外圈起一个靶场,竖起2 000多个刺橡木做的靶子。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
神木果然名不虚传!博士非常惊讶。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博士又用刺像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被全部揭开了。
1.  为了揭开神木的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实验?请概括回答。?(3分)
                                                                           
2.  概括文意,用自己话归纳神木的特点。请分点作答。(4分)
                                                                           
3.  神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4分)
                                                                           
4  文章写了俄国和土尔其海战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4分)
                                                                           
(三)阅读《我的四季》一文,完成1-5题。(共16分)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作者:张洁 选自《语文报》)
   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3分)   
春天 怀 着 希 望 艰 难 开 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4分)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4.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4分)
                                                                                                                                                                        
   5.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nb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九年级语文质量检测三试题卷』  下一个『初三语文第三次周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