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秋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秋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秋八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本卷共6页,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基础题(20分)1.请将下面的话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2分).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试题预览
""2006年秋八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抽测
语 文 试 题
(本卷共6页,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基础题(20分)
1.请将下面的话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2分).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箱箧(qì) 轩(xuān)榭 藩(fán)篱 素湍(tuān)绿潭
B.额枋(fāng) 蹒(pán)跚 仄(zè)歪 选贤与(jǔ)能
C.愧怍(zuò) 归咎(jiù) 孕(rùn)育 销声匿(nì)迹
D.尴尬(gà) 蟾蜍(chú) 褶(zhě)皱 乘骑(qí)弄旗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充耳不闻 巧妙绝伦 雅俗之分 锐不可当
B.物竞天择 重峦叠障 啸聚山林 在劫难逃
C.月明风清 因地制宜 微不足道 张惶失措
D.大廷广众 无人问津 草长莺飞 风雪载途
4.下列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精神不振作)。
B.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C.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D.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5.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以王凌云为首的司令官,企图 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2)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 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3)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 着沙子和泥土。
(4)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 。
A.阻碍 转弯抹角 埋 井井有条 B.阻遏 转弯抹角 嵌 井然有序
C.阻碍 横冲直撞 埋 井井有条 D.阻遏 横冲直撞 嵌 井然有序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B.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C.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使人们学会欣赏,学会创造。
D.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7.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性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哩!”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4分)
(1)王晓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
(2)张明该怎样说才得体? 答: 。
8.古诗文默写。(4分)
(1)《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 。
(2)小明苦思一道题,可百思不得其解,正要放弃,忽然灵光一闪,一种解题思路浮现出来,正是 , 。(用《游山西村》的诗句回答)
(3)陶渊明归隐田园,用 , 描绘了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
(4)刘禹锡的《秋词》里,把秋高气爽、鹤冲云霄的景象写得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句是
, 。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题(40分)
(一)古诗赏析(4分)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
的高尚情操和 的情怀。(2分)
10.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然后答题。(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下面句中的加点字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见渔人,乃大惊
13.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4.这段文字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
,一方面写 。(2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5—18题。(11分)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5.该段列举了哪几座桥?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江南乡间的石桥和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是如何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的?(4分)
答:
17.“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这种满足感来源于什么?(2分)
答:
18.读了这篇文章后,作者通过“桥之美”揭示的美学原则,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谈一谈你的看法。(3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题。(16分)
沉默的竹笛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头,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9.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渴望→□□→失望→□□→平静
20.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答:
21.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答:选 。赏析:
22.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3分)
答:
23.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4分)
作者的感悟: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  下一个『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