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4-200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攀钢五中2004-200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改弦更张三更四点少不更事更仆难数B.一脸横肉横绝峨嵋合纵连横惨遭横祸C.《水浒传》《阿Q正传》《书法正传》传本D.将近酒将子无怒扔将出来将门虎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精萃震
试题预览
"攀钢五中2004-200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改弦更张    三更四点          少不更事      更仆难数
B.一脸横肉    横绝峨嵋          合纵连横      惨遭横祸
C.《水浒传》 《阿Q正传》     《书法正传》    传本
D. 将近酒     将子无怒         扔将出来       将门虎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精萃   震古烁今   讳莫如深   无所不用其极
B.气概   自鸣得意   再接再厉   初生牛犊不怕虎
C.陷阱   各行其事   叠床架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松弛   九霄云外   额手相庆   一夫挡关万夫莫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去过的外国城市中,最值得         的仍然是巴黎,拉丁区小街上一块铺路的石头都蕴含着感情的历史。
②有几个和我关系较密切的同学也很不平,执意拉着我去         那位说我考试作弊的监考老师;如果他讲不出,就要他在全体考生面前,向我赔礼道歉。
③        书本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图书馆就是丰富的知识宝库了。
A.留恋   诘责   如果说……那么……   B.留念   询问   假如……那么……
C.留恋   询问   假如……那么……   D.留念   诘责   如果说……那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成功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开心词典”等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C.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D.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文人与民间创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B.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这种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
C.“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
D.因为诗人的一生确实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是
A.修订组又编著了《〈标点符号〉解说》一书(语文出版社,1990年),对各个标点符号的用法尤其是误用的情形做了详尽的说明。
B.“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你还是去问问郭老师吧。”小明鼓励他说:“郭老师对提问的同学从来都是很耐心的。”
C.总起来的分别是:一种是真正丰富的纯粹的语言——好的语言;一种是贫弱芜杂的语言——坏的语言。
D.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深入具体地阐述的,这些透辟的见解对你有何启发。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欣赏中的创造
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的成分,因为欣赏活动中本来就有一个“共鸣”的过程,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欣赏作品时,我们的情感思想和想象也达到了作者在创作时那样的境地,我们也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不过原作者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我们却又只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凭借而有所创造罢了。譬如我们随便举一个作品为例∶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当我们未读牛希济这首《生查子》以前,我们的感情是静的,我们的眼前也没有什么意象,但既已读过之后便不同了,我们的感情随着作品由静而动,在我们想象中也就有了一种新鲜而具体的意象,假如你反复吟味,假使你也有和词中所写的同样的或近似的经验,你一定感觉非常激动,非常亲切,这不但唤起了你的回忆,也启发了你的想象。在这一顷刻,你的内在生命也许就和词人在创造的时候是一样的了,这时候我们不但觉得这首词作的真好,而且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扩大了,提高了,净化了,而这,也就正是创造的一种境界。
更进一步,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我们还可以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譬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
如照这三首词的文字上看,第一首不过说〔甲〕,故曰∶“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第二首不过说春日相思,第三首不过说“邂逅相遇”。关于这些内容,王国维自然懂得,他自然已是欣赏过的,然而他抛开这些,凭了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凭他自己在学问事业上的甘苦,他又作了新的说明。照他的意思,第一首是说眼光远大,立定目标,第二首是说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第三首是说〔乙〕,是成功的愉快,这当然不是词人的原意,所以王国维接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殊诸公所不许也。”晏殊诸公所不许是一事,而自己凭了欣赏而有所创造,这实在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一种很大的愉快。
7、对下列各句中的“创造”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a〕的成分;
②我们却只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凭借而有所创造〔b〕罢了;
③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c〕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
④我们还可以另有所见,另有创造〔d〕
A.〔a〕〔b〕的含义相同,〔c〕〔d〕的含义相同。
B.〔a〕〔b〕的含义不同,〔c〕〔d〕的含义也不同。
C.〔a〕〔b〕的含义相同,〔c〕〔d〕的含义不同。
D.〔a〕〔b〕的含义不同,〔c〕〔d〕的含义相同。
8、结合上下文,依次填入甲、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恨   水到渠成               B.高瞻远瞩   不期而遇
C.登高望远   水落石出               D.叶落知秋    寞思苦索
9、“而这,也就正是创造的一种境界。”“这实在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一种很大的愉快。”对这两句话中的“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话中的“这”都是指我们“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B.两句话中的“这”都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
C.前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后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
D.前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后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中既有批评的成分,又有创造的成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B.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是“再现”,也可以有新的发现,并且后者的层次更高。
C.读者可以完全不顾及原作乃至抛开原作,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D.王国维先生对晏殊诸公词作的“说明”表明∶“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作作出新的理解。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唐才子传·元稹
       [元]辛文房
    稹,字微之,河南人。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对策第一,拜左拾遗。数上书言利害,当路恶之,出为河南尉。后拜监察御史,按狱东川。还次敷水驿,中人仇士良夜至,稹不让邸,仇怒,击稹败面。宰相以稹年少轻威,失宪臣体,贬江陵士曹参军,李绛等论其枉。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乐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初为江陵,与监军崔潭峻善。长庆中,崔进其歌诗数十百篇,帝大悦,问今安在,曰:“为南宫散郎。”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俄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以瑕衅,举动浮薄,朝野杂笑,未几罢。然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除武昌节度使,卒。在越时,辟窦巩。巩工诗,日酬和,故镜湖、秦望之奇益传,时号“兰亭绝唱”。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无逾二公者。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及《小集》十卷,今传。
夫松柏饱风霜,而后胜梁栋之任,人必劳饿空乏,而后无充诎之态。誉早必气锐,气锐则志骄,志骄则敛怨。先达者未足喜,晚成者或可贺。况庆吊相望于门闾,不可测哉。人评元诗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况尤物移人,侈俗迁性,足见其举止斐薄丰茸,仍且不容胜己,至登庸成忝,贻笑于多士,其来尚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岂不闻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耶?古人不耻能治而无位,耻有位而不能治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擢明经    擢:提拔,选拔      B.还次敷水驿   次:临时住宿
C.不为公议所右  右:重视,尊重      D.在越时,辟窦巩   辟:宠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宰相以稹年少轻威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往往宫中乐色皆诵之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C.①然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①况庆吊相望于门闾                ②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元和初,对策第一             B. 中人仇士良夜至
C.贬江陵士曹 参军              D. 朝野杂笑,未几罢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的诗歌被宫中的乐工、歌女等人所传诵。在他各种诗歌体裁中,以乐府诗最出色。
B.元稹在越时,和窦巩、秦望之等人诗歌唱和,当时有“兰亭绝唱”之美称。  C.元稹和白居易在任之时,虽然亲人都不在身边,但二人友情之深,足慰平生。  D.元稹性格中虽然有“不矜细行”的缺憾,但其屡言利害,又不畏权贵,是他一生不得志的根源。

攀钢五中高2005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高三、     班     姓名         成绩         
一卷 四题 五题 六题 作文 总分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达者未足喜,晚成者或可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不闻言行君子之枢机,荣辱之主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共5分,第①题1分,第②、③小题每空1分)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诗中直接抒怀的句子有哪些?

②颔联营造了一种              的意境,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③尾联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                     。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①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杜甫《兵车行》)
②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
(王勃《滕王阁序》)
③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思国之安者,                  。(《谏太宗十思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毋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l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毋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8.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0.(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
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
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六、(12分)
22、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和数据,用比较的方法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0个字),与上下文意保持一致。(4分)
表一: 表二:
你认为网上讲真话重要吗? 你上网聊天都讲真话吗?
重要 67.4% 是 22.2%
不重要 8.5% 不是 66.8%
无所谓 24.1% 不回答 11.00%

    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照中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上网聊天讲真话是网友美好的愿望,可在现实中,网上聊天之言又令人难辨真假。
 23、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改变原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高二上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下一个『语文版八年级期末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