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普宁侨中06-07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练兵考试语文卷.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G:\普宁侨中06-07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练兵考试语文卷.doc(高三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普宁侨中06-07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练兵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06、12、8许文光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试室号、考号、姓名等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试题预览
"普宁侨中06-07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练兵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06、12、8  许文光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试室号、考号、姓名等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共20分,1-4每小题3分)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宫;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蠢。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去猪圈里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3分)
译文: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3分)
译文:                                                          
(3)无曲学以阿世!(2分)
译文:                                                          
  二、论说类文章的阅读(17分)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
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曾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6.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7.对文中所说的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流”关注有关历史地域和年代问题;“暗流”关注历史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问题。
B.“主流”关注考古术语中的时间、空间问题;“暗流”关注更根本、迫切的理论性问题。
C.“主流”关注历史研究中表层、浅层的问题;“暗流”关注历史研究中深层的理论问题。
D.“主流”关注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问题;“暗流”关注历史上日常生活、心理模式问题。
8、 以下不属于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者的是:(3分)
  A 苏秉琦    B 严文明   C 俞伟超   D 张光直   E 童恩正
9.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到压制。
D.《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10. 给“原史时代”下一个定义,并解释我国考古学长期关注夏商周三代的原因(5分)
                                                      
三、古诗文默写鉴赏(共19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1、(1)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2)               ,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师说》)
(4)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13题。(11分)
从 军 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2.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13.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从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5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8分)
落    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4.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 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
(2) 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1)(2分)                                                           。
(2)(3分)                                                           。
15.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4分)
答:                                                                              
                                                                                 
16.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
思考。”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5分)
答:                                                                              
                                                                                 
                                                                                
1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答:(    )(    )
A. 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B. 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C. 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D.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E. “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6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休憩    迄今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B.扉页    王妃    蜚短流长    斐然可观
    C.伫立    贮存    自出机杼    铸就辉煌
 D.躬行    内讧    曲肱而枕    觥筹交错
1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揩试    装帧    蛛丝马迹    愤世嫉俗
    B.九州    针砭    荜路蓝缕    惘然若失
    C.赝晶    渲泄    察言观色    坐收渔利
    D.湮灭    炽烈    别出新裁    疲惫不堪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只要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及时主动地向老师请教,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
    B.不少小区和家庭疏于防范,使得一些梁上君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登堂入室,窃取财物。
    C.他俩同窗三载,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敬如宾,从没有为琐事红过脸,吵过架。
D.如果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北京申奥成功做出贡献的《申办报告》是一幅全面展示中国北京风采的锦绣画卷,日前国际奥委会已经收藏。
    B.联合国官员说,中国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今后还会有上千万人成为感染者。
    C.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D.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有识之士惊叹,中国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22.仿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要求:举出日常生活中两个使用敬辞谦语的例子,所写句子和划线句结构基本相同。 (4分)
   日常交际中,人们特别注意在不同场合中使用敬辞谦语。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下一个『2006-2007学年上学期期未考试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