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语文中考复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语文中考复习题(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语文中考复习题(五)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1.加点肿⒁舳颊返囊幌钍牵?)A媲美(pì)骨髓(suǐ)羞怯(qiè)惟妙惟肖(xiào)B享福(fú)脂肪(zhǐ)效率(lǜ)玉树琼枝(qióng)C瑰丽(guī)处置(chù)恣睢(zì)挑拨离间(jiàn)D虽然(suī)因为(wéi)模样(mú)稳操胜券(
试题预览
""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语文中考复习题(五)
一、 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加点肿⒁舳颊返囊幌钍牵?   )
A媲美(pì)   骨髓(suǐ)   羞怯(qiè)   惟妙惟肖(xiào)
B享福(fú)   脂肪(zhǐ)   效率 (lǜ)   玉树琼枝(qióng)
C瑰丽(guī)  处置(chù)  恣睢(zì)    挑拨离间(jiàn)
D虽然(suī)  因为(wéi)  模样(mú)   稳操胜券(qu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隔膜  稚嫩   锐不可当    前仆后继
B妖娆  恣睢   名声狼藉    浅尝则止
C舞蔽  颓唐   消声匿迹    肆无忌惮
D诡密  烹饪   偃旗息鼓    乌烟瘴气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李白在《秋浦歌》中,大胆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把诗人心中的“愁”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给人新奇而深刻的感受。
B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C乌乐才七岁,长得挺机灵的,一有不明白的事情,就缠住老师问个不休,总要问个山穷水尽才满意。
D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
4.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是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                            。
A 这与身体的缺陷可以借助运动来弥补有相同之处。
B 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
C 借助运动可以弥补身体上的缺陷。
D 精神上的缺陷犹如身体上的缺陷一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
5. 对《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忆自己早年刻苦攻读,结果考试不顺。不久烽火燃起,屈指算来,自己参加抗元战争,也已经整整四年了。
B颔联叙述风雨飘摇的动荡局势和历尽艰辛的坎坷经历,哀婉沉痛。
C颈联的地名一语双关,将国家与个人的艰难渲染得淋漓尽致、寓意深邃而自然流畅。
D尾联一笔宕开哀怨之情,气势磅礴、情调高亢,直抒胸臆,表明了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6.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通常所说的“四史”是指《史书》、《汉书》、《左传》、《三国志》。
B“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指《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D“书法四体”是指真、草、隶、篆。
7.有一次,一位不大出名的作家的妻子跑来找科佩,请他在法兰西学院选举院士时帮她丈夫一次,她说:”只要有你这一票,他一定会被选上的,如果他选不上,一定会去寻短见的。”科佩答应了她的要求,投了她丈夫一票,但是此人并未选上。几个月后,法兰西学院要补充一个缺额了,那位太太又来找科佩,请他再鼎立相帮。
  “啊,不”科佩回答说,“                                        ”
请为科佩补上一句话,既能拒绝对方的要求,又含蓄委婉。
8. 张惠妹是同学们很喜欢的歌手,但最近有消息说她是“台独分子”,对此,你有何评价?

9.按原文填空(9分)
(1)八百里分麾下炙,                        。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我欲乘风归去,                     ,                       。
(4)                      ,谁家春燕啄春泥。
(5)写出《使至塞上》一诗中的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
(6)《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二、 阅读(45分)
(一)阅读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0——13题(8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请广于君   
  休祲降于天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12.秦王和唐雎言语之下的“怒”各是怎样的?(2分)


13.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由此,你认为在外交场合应该怎么做?(2分)

(二)说明文阅读 《你听见冰川的脚步吗?》完成14——17题
    300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一直处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中。几乎每隔10万年左右,冰川便会像候鸟似的,踏着坚定的步伐,位临到北美和北欧平原上,使那里的大地裹上了一层厚达千米的冰甲。而到间冰期,冰川又像幽灵似的,悄悄退缩到两极地带和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我国称大理冰期,这是因为遗址在国内的最早发现地是大理点苍山上;欧洲把它叫玉米冰期,因为欧洲人最早发现它的足迹是在阿尔碑斯山下的玉米河畔。大理冰期大约从96000年前开始,到12000年前结束。那时,大量海水转移到陆地上,形成面积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北美冰盖和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北欧冰盖。
    大理冰期结束后,是气候温暖的现代冰期。这时,人类的祖先纷纷从洞穴中走出来,兴建村落、品尝百草、圈养牲畜、刀耕火种。现代间冰期留给我们祖先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冰川融化时遍及世界的冰川洪水了;许多民族的世代传说,都有关于它的可怕回忆。如西方有上帝降洪水灭世之说,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可惜写《圣经》的人不懂得冰期,才把一场正常的冰川大洪水,归于上帝的杰作,张冠李戴,羞煞神灵。
    现在我们知道,气候循环变化,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是地球的正常的规律。假如现代间冰期结束,地球上则不可避免会出现另一次冰期。遗憾的是,96000年前,祖先没给我们留下任何大理冰期如何来到的信息。下次冰期何时莅临,只能靠我们见仁见智去估测了。有人认为8000年后地球上将会寒得出奇,也有人认为是15000年后。不管怎样,地球目前正处在间冰期向冰期的过渡阶段。下次冰期鼎盛时,冰川将会再次掩覆纽约、莫斯科、柏林。
有人把冰期时代描绘的十分可怕,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赤身裸体的祖先,既然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冰期的考验,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技术的子孙,怎么反而害怕冰期呢?何况我们尚有时间去寻找对付寒冷的有效办法,也有时间去研究万一阻止不住冰川前进的应急措施。
14.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既概括本文说明中心,又与文题相呼应的一句话。(2分)


15.现代间冰期的气候特点是             ,冰期的气候特点可能是             。(2分)


16.文中引用“上帝降洪水灭世”的传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作用是什么?(3分)


17.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作用是什么?(2分)
(三) 阅读《常存善念》回答18~23题
                                   常 存 善 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念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 滑入罪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1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  2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的内驱动。
    三是  3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一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新年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是来源于正确的善恶观。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善美是善,善美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
    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念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是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念是花,善念是果。
    要做到常存善念,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以心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惟善是举。
    常存善念,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8.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9.本人是写“善念”的,可在第1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3分)


20.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问中画线的1、2、3、处。(3分)
1                       2                           3                       
21.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惟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3分)
   第1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
   第2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性是果”。
   层意是:                                                     。
   第3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惟善是举”。
   层意是:                                                     。
22.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2分)


23.拒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货车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这车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结合〈〈常存善念〉〉这篇文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说明透彻。60字以内。(3分)

(四)阅读《乡韵自多情》回答24~28题。
                                乡 韵 自 多 情
   (1)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2)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年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去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3)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4)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5)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加恶丑。
   (6)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南老乡,他郑重的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7)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进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24.根据第3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25.第5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6.第6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                       。(2分)


27.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2分)



28.有人说,现在喜欢地方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缺少年轻观众,地方戏正走向衰落。也有人说,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越办越红火,表明了地方戏仍有很多的群众基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三、 作文(50分)
29(一)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目标”:比如某些技能长进,比如家庭和睦,比如不让禽流感蔓延,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等。有时目标由他人确定,有时目标由集体提出,有时目标由自己选定。 目标激励着人,目标鼓励着人。
    请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情;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展开联想。所写内容必须与话题相关。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二)在一个偏远山区,有一所村办小学和姓王的老师。每逢山溪涨水,王老师就守侯在溪边,把上学的孩子一个个背过河。溪水刺骨,乱石如刀,王老师在溪水里趟过了十几个春秋,被人们誉为大山里的“人桥”。在这个山区的另一所村小学里,老师是个姓李的娇小姑娘,在惊悸的浊浪里,她背不了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上学难,她却想出了另一个办法——造桥。她给领导写信,找有关部门拒理力争,还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发动群众集资,不久,河上就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从此,孩子们可以安全顺畅的上学了。
    王老师的“人桥”精神是可贵的,令人赞美;李老师的造桥是可嘉的,值得学习,然而这两位老师解决同一问题时,却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这更值得我们思考。请你根据自己对上述两个例子的认识与理解,结合当前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形势,谈谈哪例对你教育启示更大。
阅读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周围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情;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展开联想。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材料中提炼。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221.212.61.55)"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中考语文复习题』  下一个『阿城课改实验区2006年语文中考复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