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及答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及答(九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
试题预览
"初三语文议论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其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开朗”,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2分)
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2.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2分)
答: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二、读下面的文章节选,完成4——9题。    
世 纪 之 交 的 科 学 随 想 (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4.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2分)
    [甲]处:                        
    [乙]处:                        
5.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答[    ]
6.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                          
                              (4分)
7.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                          
                           (3分)
8.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既要                     ;又要                  。(4分)
9.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3分)
                                                 
三读下面的文章节选,完成10——13题。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失控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指带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0.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分)
11.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代替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2.第四节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
13.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四、阅读议论文。(14分)
    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14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        (2分)
                                                                              
15 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3分
                                                                              
 16 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
(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   (3分)
                                                                              

(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3分)
                                                                              
17 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3分)
                                                                              
                                                                              
五、阅读议论文。
诺贝尔文学情结
①身为炸药发明者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最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婉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人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已经不在人世,瑞典文学院只好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另外一名东方人: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给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上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1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魁力就不知要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一些更冷静者,认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主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北京大学 师力斌)
18.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2分)
答:                                           
19.文章第①节中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0.文章第②节流露出作者哪两种感情?(2分)
答:                      、                       
21.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节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3分)
答:                                                  
22.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          )
②(高行健的获奖)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    )
23.揣摩下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
答:                                            
24.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3分)
答:                                              
        
六、阅读《华威先生》的片段,(每题3分)
    可是有一次,华威先生简直吃了一大惊。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
    他开始打听,调查。他设法把一个负责人找来。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遣
人来参加。“
 “问题是在这—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你们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一一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你能不能担保一一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始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接着他又声明: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不过是—个执行者。这里他食指点点对方胸脯: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了么? ”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25.下面是对文中加点的“简直”“竟”’这两个词语可否删去的讨论。其中正确的一种意见是(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六单元试卷(语文版)』  下一个『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