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考试试题第Ⅰ卷(共42分,每小题3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粗糙(cāo)隽(juàn)永慰藉(jiè)B.期(qī)年宫阙(quē)做窠(kē)踟(chí)蹰C.漫溯(sù)疲惫(èi)跫(qióng)音会(huì)稽D.媛(yuán)女模(mó)
试题预览
"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考试试题
                     第Ⅰ卷(共42分,每小题3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粗糙(cāo)   隽(juàn)永  慰藉(jiè) 
B.期(qī)年      宫阙(quē)   做窠(kē)    踟(chí)蹰
C.漫溯(sù)    疲惫(bèi)  跫(qióng)音 会(huì)稽
D.媛(yuán)女  模(mó)样    河畔(pàn)   长篙(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春帷     没精打采     雾霭     随声附和 
B.斑驳     亘古不变     枉然     鲜艳晖煌
C.弥望     残羹冷炙     慰藉     中流砥柱
D.忧郁     绿野阡陌     佝偻     游目骋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我们仔细     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     真的花。
⑵那些树把小屋     了。
⑶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        ,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A.观赏  欣赏  遮掩  若隐若现  B、观赏  欣赏  掩盖 若隐若现
C.欣赏  观赏  遮掩  时出时没  D、欣赏  观赏  掩盖 时出时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
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
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
D、星海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不少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的花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6、与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真实,寂寞给人的不仅是真实,而且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
A、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是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还耐得住寂寞的人。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罗伯特•斯特尔特和佛罗里达大学的埃里克•帕尔姆等人,最近成功地开发出了金属材料的微细加工新技术,为制造更加小型、快速的电子器件开辟了道路。
美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技术将用于电子学、磁学及其它的显微技术领域。人们利用这种新技术,将能制造出只有数个原子宽的导线。
新技术是根据一种叫作原子光学的方法开发的。利用这种方法,可通过激光将一些材料(比如铬)的原子引入到硅材料表面的精确位置上。
美研究人员运用一种专用的高功率显微镜,生产出了各种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单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图像。借助这种显微镜,研究人员还能测量材料精细结构的电特性。研究人员在位于真空室中的硅衬底上,使用一波长为425纳米的激光器,作出了铬材料的纳诺(毫微)结构。新技术使人们能在硅衬底相当大的面积上,快速制造出整齐的阵列。
这项研究的一个目的是确定纳诺尺寸物体的物理特性,以便使工业界能够制作出超小型的快速电子器件,研究人员下一步的计划是用此方法制作任意形状的图形,比如点、曲线或更加复杂的形状。
7、对第一段中的“新技术”,第二段中“这种技术”,第三段中“这种方法”,第五段中“此方法”四个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即“这种技术”,“这种方法”即“此方法”。
B、“新技术”不是“这种技术”,“这种方法”不是“此方法”。
C、“新技术”即“这种技术”,“这种方法”不是“此方法”。
D、“新技术”不是“这种技术”,“这种方法”即“此方法”。
8、第四段中,“研究人员在位于真空室中的硅衬底上,使用一波长为425纳米的激光器,作出了铬材料的纳诺(毫微)结构。”一句说明的是
A、新技术所使用的材料
B、新技术的工作原理
C、新技术的完整操作过程
D、新技术的工作条件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激光能精确地将所有金属材料的原子引入到硅材料表面上。
B、新技术能使人们在硅衬底上快速制造整齐的阵列和图案。
C、借助高功率显微镜可看到单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图像,还能测量材料精细结构的电特性。
D、新技术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纳诺尺寸物体的物理特性。
10、关于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意义,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使制造超小型的快速电子器件成为可能。
B、将能随心所欲地制作出复杂的图案。
C、利用新技术将能制造出只要数个原子宽的导线。
D、新技术将在电子学、磁学和显微技术领域得到运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                 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             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           寓书——家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称帝,以延徽为相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D.①契丹主怒其不拜
    ②吾其还也
13.以下句子,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第Ⅱ卷(108分)
三、(16分)
15.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分)
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2分)
译:                                               
(3)秦伯说,与郑人盟。(2分)
译: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①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作者选择了哪些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
                                                          
②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17、名句默写(三选二)(4分)                                    
①指点江山,             ,                  。
②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用“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用一句借景抒情的话“                ”预示革命前途的光明,表达坚定的信心。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8.“闲读梧桐”,①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                    。(不超过10个字)(3分)
②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3分)
19.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4分)
 相同:                                                (2分)
不同:                                                (2分)
20.文章尾段中,①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分)
②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2分)
③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2分)
2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五、(12分)
22.将下面的简讯改写成一句话消息。(不超过35字)(4分)
    美国有263家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和大学在内的单位接受了计算机安全协会的调查,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报告说:他们在过去的12个月中遭受了由破坏计算机安全的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然而,调查发现,只有17%的计算机系统受侵扰者向执法部门报告,许多单位不报告的理由是怕名声受损。
答:                                                                                                                 
23下面的语句不够连贯,标点符号也有问题,请修改。(4分)
   我们并不选择每一种快乐,而是偶尔放弃多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会带来更大的不安。同样,我们许多痛苦优于快乐,因为当我们长期忍受痛苦之后,更大的痛苦会随之而来。
 答:①语句的连贯:在                  加上        。
     ②标点符号修改:                  改为        。
24.按照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部分仿造两个句子。要求,①句式与划线的句子相同;②要生动地阐明本体。(4分)
例句: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白云离开了天空;
人生离开了友爱,就像                ,                 ;就像                    ,                   。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初中,走进了高中,你进入了全新的学习与生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你一定经历了不少的故事,有不少的认识或感慨。请以“走进高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自选文体,②自定立意,可从自身实际出发,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写感情等等;③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高中语文第一册半期考试答题卷

第Ⅰ卷(42分,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Ⅱ卷(108分)
15.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高中一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人教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