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06.11.2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06.11.2(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06.11.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试题预览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2006.1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填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Ⅰ、Ⅱ上。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山陵(líng)  挟持(xiá)   会稽(kuài)  越国鄙远(pĭ)
B.供给(gōng) 窥镜(kuī)   分外(fèn)   蓊蓊郁郁(wĕng)
C.倩影(qiàn)  脉脉(mò)   宁谧(bì)    曲曲折折(qŭ)
D.青荇(xíng) 佝偻(gōu)   遒劲(jìn)   妖童媛女(y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踟蹰    飘来荡去    跫音    深感慰藉
B.漪沦    默默彳亍    寂莫    膏舆之地
C.漫朔    参差斑驳    沟壑    欢呼鹊跃
D.廖廓    恣态翩然    峥嵘    剩菜残羹
3.依次填入下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词一经活用,      改变了语法功能,词义      发生了变化,如果照本来的意思和用法去理解,就会误解整句意思。      ,      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      要注意掌握实词的活用情况及基本规律。
A.不但    而且    所以    如果    就
B.既      又      所以    不但    而且
C.既      又      但是    如果    也
D.不仅    也      因此    不仅    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C.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D.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灭自己的生存空间。
B.通过这次“树学习标兵,促后进进步”的标兵评选活动,大大激发了许多学习落后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班级中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
C.我们班这次被评为“体育锻炼先进集体”的关键是体育委员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为班级争光的积极性。
D.若想让孩子成有用之材,家庭和学校教育首先应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首位。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浓黑的夜幕逐渐淡薄起来,天边透出了一线白光,      ,      ,      ,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去了。
①这白光慢慢扩大起来                   ②那白光慢慢扩大起来  
③眼前展开了漫无边际的海水             ④漫无边际的海水在眼前展开
⑤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的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
⑥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④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亦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给予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
B. 若舍郑以(之,指代郑国)为东道主
C.(晋侯)许君焦、瑕
D.(秦国)共其乏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   失其所与,不知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C.   秦伯说,与郑人盟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王之蔽甚矣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地理形势、历史事实和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害处,保全郑国对秦国的益处,从而打动了秦穆公,使秦穆公从郑国撤兵。
B.烛之武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见秦伯后,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苦苦哀求,也不慷慨陈词,说得委婉曲折。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却使郑国免去了一场灾难。
C.秦穆公之所以撤军,是因为烛之武的说辞确实有道理。秦国跟晋国继续友好下去,只能引火烧身,最终被晋国灭掉。
D.这部分语言描写极其精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这段话,字数不多,却能够条分缕析、深刻透辟地论述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充分展示了外交语言的魅力。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2—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节选的三段文字,第一段侧重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第二段侧重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描写荷塘四周的景致。
B.文中把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淡雅、朦胧、幽静的意境美。
C.面对荷塘宁静、朦胧的美景,作者暂时摆脱了“不宁静”的心绪,心中涌起了按捺不住的激动、兴奋、欣喜之情。
D.“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13.下列关于修辞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从光色、质地等方面描绘了淡月下荷花之美。这里用了博喻的修辞方法。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描摹了荷花盛开和含苞待放的情状,这里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C.文中①②两句对“清香”、“光与影”的描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兼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没精打采”用了拟人,“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比喻。
1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表明作者认为空明月朗的夜晚最能给人美的感受,而淡云遮月的夜晚只能给人带来些微的韵味。
B.文中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
C.文中精心选用的动词,十分贴切巧妙。“点缀”表现了荷花在荷叶上星星点点稀疏分布的情状,“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浮”字写了雾的轻飘弥散状态。
D.朱自清作品的语言自然、清新,正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
阅读下面现代诗歌,完成15题。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5.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及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第Ⅱ卷(共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3分)
中国的月亮                 [台]予敏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起来,不幸的是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那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城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松树本身不够美,加上月光就美极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怕味道全没了吧。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现代心理治疗师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明月”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沙”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念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集中叙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有关月亮的形象以及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
B.历代中国文人主要是根据神话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和美的形象。
C.本文引用大量的诗句,充分地反映出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感受、特殊情缘。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华民族爱月的主旨。
D.“中国的月亮”是相对于“科学月亮”而言的,它不是太空中寂寞的大石头,而是被中华民族文学作品赋予了不朽生命的“有情的人”。
E.中国人喜爱月亮,把中秋节叫月亮节。因为“月是故乡明”,所以我们爱月的民族为中秋节而感到自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3分)
                                                                            
18.文章最后“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中的“矿石味儿”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全文看,中国的月亮有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0—24题。(18分)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使楚               B.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C.其贤者使使贤主         D.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动词,请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C.齐之临淄三百闾              闾: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25户人家编为一闾
D.齐命使,各有所主            主:主人,君主
2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以:动词,认为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介词,因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介词,用,拿
23.翻译(6分)
(1)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4分)
                                                                            
(2)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2分)
                                                                            
2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B.楚国人看到晏子个子矮就想方设法地侮辱他,结果不但没有达到侮辱晏子的目的,反而遭到晏子的侮辱,说明楚国人的无德和愚笨,齐国人的聪慧和高明。
C.这个故事也表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D.这篇文章虽短,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晏子面对楚人让自己从侧门入的反应,另一件事是晏子面对楚王挑衅时的应对。在描写主要人物晏子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25.默写(8分,每空1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2)软泥上的青荇,                        ;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             ,臣之妾畏臣,                       ,                      。今齐地方千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6—27题。(6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26.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                的形象。第二联中用      和       两个字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3分)
27.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黎平第一中学06-07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  下一个『九年级语句流畅训练及名著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