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墨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墨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必修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钟卫国邮编:512500手机:13640195175邮箱:weiguo.wei@yahoo.com.cn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鉴赏(共76分)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
试题预览
"墨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
必修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邮编:512500  手机:13640195175
邮箱:weiguo.wei@yahoo.com.cn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
 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诗经•静女》)
②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③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④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⑤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⑧凭谁问,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2~3题。(9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2.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3分)
3.有人认为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打破了描写战斗的窠臼,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5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疾病
B.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跬:半步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
5.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6~9题。(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①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③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④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⑤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注:①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③三国:指韩、魏、楚三国。④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⑤故事:旧事、前例。
6.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跟……交好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实在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白天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依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自保全了。
B.燕国虽属小国,却较晚灭亡,是因为燕国敢于用兵抗击秦国,并派遣了荆轲去刺杀秦王。
C.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赵王听信谗言诛杀了良将李牧,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又正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是要警告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翻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翻译】:                                                                  
9.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8分)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引用叶芝的诗,意在阐明自己看重的不是腊梅独艳天下的显露的一面,而是它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
B.文章第3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句中“我的心事”就是指“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C.文章第10段写“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作者的本意不是考问别人是否认识梅树的叶,而是告诫人们,对一个人不但要认识他的外表,还要认识他的内在本质。
D.本文语言含蓄,表意深刻,例如第3段写“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这几句虽是“寻梅”的写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写照。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抒写了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
F.本文借赞颂叶子时期的梅,来歌颂平凡的人生,借批判那些赏梅者“短暂肤浅的爱”,鞭挞了那些追慕虚荣趋炎附势的凡夫俗子。
1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请结合原文,就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                                                                          
                                                                              
                                                                              
                                                                               
12.作者说:“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那么,你喜欢“显露”,还是喜欢“隐藏”呢?请阅读全文,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
答:                                                                          
                                                                              
                                                                              
                                                                               
阅读下面实用文段,完成13~15题。(18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又轻又薄的“纸”展开的。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后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商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支付黄金,这促使欧洲人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支付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功能。随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山西票号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因为交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二次大战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这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以外,贸易“双赢”的观念是有贡献的。如果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未必需要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节选自王则柯的《钱》)
1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人们走遍世界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开展了全球性的贸易,而全球性贸易的一个结果则是导致了黄金和白银的掠夺和开采。
B.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的钱商,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
C.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山西票号就是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的。
D.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的票号已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功能。
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都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因此今后将不会再有你死我活地的征服和掠夺。
F.二次大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和贸易“双赢”的观念,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代的主题。
14.文段中“‘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练习之《水浒传》』  下一个『墨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单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