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之际,是我国历史上 ② a 的年代,留给人们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赋文尾段首先断然指出:“ ③ a ”。作者认为六国之灭和秦之族灭,都不是外部原因,而是六国和秦的自身原因,都是 ② b 。同时,作者并没有排斥外部原因。如这里的“非秦也”、“非天下也”,后面的“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指的都是外部原因。但是,作者在分析事变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时,强调起决定作用的是六国和秦的主观原因,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即是今天来看,也是合乎辩证法的。
在分析六国之灭和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时,作者指出:“③ b ”实际上这是古已有之的“民本”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懂得,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任何政治上比较“清明”或“圣君贤相”统治的时代,不会有真正的“爱民”。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实行真正的爱民。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语至今仍然起着 ② c 的作用。
作者接着用了四个“哀”字,一层深似一层。既醒目,又引人深思。历史就是那样无情。秦国破灭,迅即 ② d ,还来不及总结历史的教训,就落了个“不暇自哀”的下场,只好留给“后人哀之”。作者进一步申述,如若后来的统治者仅仅停留在“哀之”的表面,而不去作历史的借鉴,不去吸取历史的教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就会重演,就会重蹈秦亡的覆辙。这里重点突出的用了一个“鉴”字,而且尖锐的指出了“不鉴”的可怕后果。画龙点睛,一字千金。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