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05-06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doc(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西南师大附中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共39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纤细(qiān) 鞭挞(tà) 干涸(hé) 妊娠(shēn)B.讣告(ù) 惬意(qiè) 侪辈(chái) 同仇敌忾(kài)C.恫吓(dòng) 饿殍(
试题预览
西南师大附中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纤细(qiān) 鞭挞(tà) 干涸(hé) 妊娠(shēn)
B.讣告(bù) 惬意(qiè) 侪辈(chái) 同仇敌忾(kài)
C.恫吓(dòng) 饿殍(fú) 逶迤(wēi) 莅临(lì)
D.毛骨悚然(sǒng) 桎梏(gù) 怙恶不悛(quān) 涮洗(shu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锋芒毕露    甘败下风    涣然一新    剑拔弩张
B.矫揉造作    曲突徙薪    既往不咎    各行其是
C.金榜题名    火中取粟    破釜沉舟    勤能补绌
D.廖廖无几    礼上往来    功亏一篑    刚愎自用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部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多利之死,说明克隆动物的寿命还存在问题,将尚不成熟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实属暴殄天物的犯罪行为。
B.这明明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但是竟然还有许多机动车往来穿梭,令行人或如白驹过隙,或如悬崖却步。
C.早在30年代,萧乾就因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D.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零6秒84的优异成绩,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担负隔代抚育重任的爷爷奶奶大多对孩子溺爱过度,施教失当。
B.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和提高中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水平。
C.受大盘上涨和小科技股快速拉开的影响,以持有科技股为主的大基金明显受到市场大追捧。
D.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直觉通常是指对某种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跃入人们意识中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诸如灵感、启示、预感等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直觉在科学发现和发明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对一些科学家的有关“你是否得益于直觉”的调查中,经常得益、偶尔得益和从未得益的比例分别是33%、50%和17%。据他们的调查,7%的科学家说他们的直觉一贯正确,其余的人则说有10%—90%不等的直觉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即使如此,这也可能是比实际情况乐观的估计,因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败的例子容易被记住。
直觉的产生常常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并渴求解决却放下工作转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这时一个肯定的想法却戏剧性地突然到来,人们会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惊奇。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现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认为,直觉产生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这时大脑也许已经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下意识活动思考它。产生于不自觉思考时的新设想,往往会带来某种情感反应:感到高兴,或许有点兴奋。与此同时,由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烦恼沮丧,也顿时烟消云散。
直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暂时摆脱争夺注意力的难题或由此引起的烦恼,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这都有助于直觉的出现。爱因斯坦说他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深奥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纳也是在病榻上观察地图才产生板块构造说的灵感的……贝克认为,最理想的时间,是躺在澡盆中的时间,这也许是由于此时此刻完全不受其他干扰,或许还存在着催人梦幻的条件,还有人证明,悠闲或从事轻松的活动,如在乡间散步,或在花园里莳花弄草,对产生直觉是很有好处的。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时间过久可能会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时往往出现的情况一样。
华勒斯认为,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他认为应该花力气去捕捉直觉,密切注意出现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据说,有些人在直觉出现以前有某种预感。他们感到某种直觉性质的东西即将出现,但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究竟是什么。华勒斯称其为“暗示”,这种现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许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被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把他看成是一个仅仅按照逻辑规则和实验规章办事的人是非常错误的。
6. 下列有关“直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直觉是突然跃入意识中的、使问题得到澄清的自觉的思想。
B.直觉使科学家得益的可能性很大,美国化学家的调查证实了这点。
C.由于某些心理感觉的原因,对直觉正确率的估计,可能高于实际。
D.直觉常常产生在专注的研究没有结果、转而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
7. 对产生“直觉”的条件,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于大脑的下意识活动,让大脑处在无自觉注意的状态。
B.必须有某种情感反应,或高兴,或兴奋,以排除烦恼沮丧。
C.同回忆一件从记忆中消失的事情一样,清除思想的堵塞。
D.暂时摆脱自觉思考的难题或烦恼,休息或从事轻松的活动。
8. 第4段中“直觉总是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中心”一句的意思是(    )
A.直觉并不是思维主流中的有价值的设想,它只不过是反复探究过程中的偶然发现。
B.直觉并不在自觉思考主流问题时出现,而可能出现在与主流问题相关的思维阶段。
C.直觉是一种并不普遍存在的对结果即将出现的预感,与自觉思考的中心问题无关。
D.直觉常出现在不知道核心问题所在的模糊意识中,因此只能从边缘问题中去寻找。
9. 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与推断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
A.直觉又被称作灵感、预感等,它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和戏剧性,可能与头脑的下意识活动有关。
B.虽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有过直觉的体验,但直觉产生的心理原因仍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C.直觉是一种客观现象,科学家应有意识地捕捉闪现的直觉,并注意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工作。
D.对直觉现象的研究告诉我们,科学家也必须是敏感的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而不能墨守成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恭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戒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筯。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于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家金陵  家:安家 B.谭谢不纳  谢:感谢
C.咸如杜君  咸:都 D.庶万一可冀  冀:希望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高尚道德的一组是(    )
①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②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③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④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⑤环私戒其家人,顺其行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
⑥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的老母在“家破”后“无所归”,到儿子的挚友安庆太守谭敬先投身,谭谢不纳,老母的小儿子竟然也拒不奉养老母。他们的行为为杜环奉养常母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B.杜环与常母关系并不密切,却能急常母之难,殷切接待,并不微不至地关照她,最后为常母送终。这些都体现出了杜环的高尚人格。
C.如果说杜环起初接待老母尚属友谊之举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的时局下,杜环扶危济贫,克己助人的高尚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
D.常母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发脾气,且疾病缠身。杜环毫无怨言,告诫家人顺其所为,并且亲自服侍,这深深地感动了常母。 
西南师大附中2005—2006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第II卷(共111分)
四、(20分)
14. 将文中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6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诗酒烧。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 词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表达了游子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流光”把人抛?这句与下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有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默写:(每题1分,共8分)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 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  
(2)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3) 慨当以慷,                 。                       ,                  。
(4)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 亦余心之所善兮,                      。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
(6) 以地事秦,                       ,                        ,火不灭。
(7)《书》曰:“          ,        ”,               ,             自然之理也。
(8) 夫夷以近,          ;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笔 墨 祭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会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会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能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在同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钢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6. 第(3)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3)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单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5)段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词语回答这“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5)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7分)
(1) “中国文化”在这里指:(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可敬”是因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可叹”是因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3分)
21.从下面一条新闻中,可获取哪两方面最重要的消息?(4分)
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
椐建设部高层人士介绍,这一预测是在对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增加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中国住宅建设,具有广阔的潜在需求。他说,住宅建设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按照中国建设部前年确定的2010年住宅建设发展纲要,到那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将从1999年的9.6平方米增加到12.5平方米。
答:①                                                                        
②                                                                        
2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语言符合每个人特定的身份,每人不能超过20字。(6分)
三个朋友郊游,迎面遇到一株苍劲的巨松,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站住。这三个朋友一个是木材商,一个是植物学家,一个是画家,他们对着这株松树会怎么说呢?请拟出三个人的话。
(1)木材商说:


(2)植物学家说:


(3)画家说: 

23、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与前后两句构成内容连贯、结构整齐、音节和谐的排比句。(3分)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粼粼波痕;                     ,                     ;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七年级上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卷\人教版』  下一个『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