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高三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佛山高明纪念中学高勇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题12)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
试题预览
"2007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佛山高明纪念中学   高勇

    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题12)
    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
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传统生活带来了现代浪潮的冲击。 
 一鞭子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    
  14日清晨,原子城外金银滩短暂的静谧被游客打断,他们与-位挂满银饰的藏族少女在张爱萍将军题词自”“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石前合影。游客们笑称藏族少女为“卓玛”。
    “卓玛”是谁?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材料,1939年,王洛宾来金银滩参与电影拍摄。他晚年提起当时有个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卓玛,于是哼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说:“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青海人人知道。”不过.当年与王洛宾一起采风的朋友周宜逵质疑了这一说法。据周宜逵的回忆文章,所谓“一鞭子打出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是真实的。“可能是王洛宾后来在某种场合一时陷入遐想脱口而出。即便是出自洛宾之口.我还是要说绝无此事!”周宜逵承认王洛宾说过那住藏族姑娘天真活泼.草原几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那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存在。对待质疑,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笑着说:“要的就是传说。说清楚了谁还有兴趣呢。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古老民歌和传统生活遭遇冲击
    青海花儿能闻名全国也是借了王洛宾一臂之力。“花儿”是始于明代,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的一种民歌,又称为“少年”。王洛宾根据青海“花儿”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开始传遍全国。
    据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孔书记介绍.花儿在藏区也叫“拉依”,今年7月20日.金银滩草原将有大型的“拉依”大赛。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也说:“到了农历的节日,政府会进行组织。”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前传唱口头的“少年”.如今的少年会唱的并不多。
    “我可不会唱,老人才会唱。”海北州西海镇的扎多称自己不会唱“拉依”。他的女朋友也不会唱..他们在当地放牧为生向往城市的生活。青藏铁路通车:给了扎多更多的希望.他辛苦打I急于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唱歌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止“花儿”,在金银滩边上的金沙湾.一排排白色的帐篷密布河边。“郦有帐篷布这么密的.这里的牧民已经不再游牧了。”青海摄影师孙建军说。这些帐篷只是为了让城里人感受一下而已。真正的牧民都已经定居,“他们都坐在炕上看龟税呢。青诲牧民大多分了草场,各守自家田头了。”
亲见当年歌中女主人公
房东回忆王洛宾与卓玛:老相片讲述“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
    金银滩上,施工人员在安放“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女主人公卓玛的塑像。
    高高的土墙,飘动的经幡。关却江措老人在海晏县三角城的家是一个典型的藏家院落。
    退休前的关却江措是海北州人大副主任.他的父亲叫同曲乎千户.1939年。电影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拍摄电影时,就住在同曲乎千户的家里,当时关却江措只有七八岁,但他仍记得有个“王先生”.王洛宾当时是西宁的一名教师.参与了电影拍摄。
    在金银滩一带,只有同曲乎千户与养女萨耶卓玛能说汉语,所以只有他们能接待摄制组。当时只有17岁的萨耶卓玛亭亭玉立,草原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
    在拍摄电影以及次年四月的采风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度过一段好时光。人们传说,一次拍摄过程中,萨耶卓玛与王洛宾同骑一匹马,疾驰在草原上,下马时,卓玛用马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这就是现在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满大街都是卓玛    
    因为王洛宾的关系,在金银滩美丽的草原上,记者也希望能够遇到“卓玛”,倒不是奢望能得到她“一鞭子”,就像领略巍巍高原、碧水蓝天中藏族少女的风情。
    一大群西宁来客与身穿藏服的少女合影,有人开玩笑大叫“卓玛,这边看”。那少女果然转了过来。几个游客面面相觑:“难道真叫卓玛?”一问之下,果然正是卓玛。
    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介绍,三角城一带叫卓玛的姑娘很多.因为卓玛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所以整个奇藏一带叫卓玛的女子就很多。也因为王洛宾传说的原因,大家都想有个像传说中一样美好的爱情,所以海晏这片儿叫卓玛的就更多了。    .
    最后离开西海镇出城的时候,记者看到有人用太阳能反光镜烤饼.觉得新鲜,围上去打听,烤饼的是一个年轻的  姑娘.热情掀开锅盖,给我们看。在请教芳名时,结果又叫卓玛!(选自2006年6月16日《新京报》。记者徐春柳)
    
(1)文章中说“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一些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对于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冢乡”,作者评论为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5分)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4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篇传记类散文,回答问题
大无大有周恩来(节选)
粱衡
    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
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表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目衣服时.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表。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曼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盱,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甩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这样遮挡“蒙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土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一九六0年三月六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挟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一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办一事算得了什么?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这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呜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
快地回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又,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日月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
步幛五十里,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完手突然后面蹿上一
小童,双手托举一张名片。原来这是他的跟班。连递名片也要秘书代劳,这个架子设计之精,我万没有想到。刚说几句话叉抽出“大哥大”,向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报告他现已到京.正在某某办公室.连我也被他编入了显耀自己的广告词。我不知他在地方上有多大政绩.为百姓办了多少实事,看这架子心里只有说不出的苦和酸。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流逝,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
    (1)本段表现了周恩来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不超过5个字)(3分)
    答:                                                                      
    (2)这段文字有几层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3)文章结尾说:“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增加.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这句话有什么含意?(4分)
答:                                                                                                                                                       


【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1、(1)指藏族地区少女的天真活泼、美丽可爱,以及纯洁美好的爱情;(2)文章多处流露出对两种
文化相互冲击的关注:如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当她的静谧;当地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对唱歌
没有什兴趣”.以致当地的传统民歌“花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牧瓦开始定居,生在炕头上看电
视,游牧文化现在只成为旅游的“卖点”等等。
2、(1)官而不显。(2)这段文字有多层对比:①周总理的节检与严于律已同工作人员关心总理生话对比;②周总理的官而不显与古代官吏、帝王的显耀权势、财富对比;③周总理曲官而不显与当代某些官员的显弄摆阔对比;④周总理的官高权重与严于律己对比;(5)某些官员的官低位轻与大肆摆阔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周总理平民总理的崇高人格.讽刺了当代某些官员摆阔显耀的封建老爷作风和自私自利的卑下人格。(3)(1)周总理不谋私、不扬名、律己节俭的美德是当夸官员的学习榜榉;(2)周总理官而不显的崇高精神正被当代某些官员抛弃.弥漫官场的显耀风气令人木安;(3周总理作为大国总理为国家民族强盛呕心沥血一辈子,却没有丝毫的物质生活享乐,令人不忍。


   三.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每题12分)

印尼灾区救援纪实
    (根据CCTV《东方时空》整理)5月27日印尼的爪哇省发生了6-3级的地震,两天之后,由中国政府派出的国际救援队就抵达了灾区进行救援.刚才我们听到了国际救援队队长侯世科讲述整个救援队的经历.其实还有很多生动的细节.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其他队员讲述的一些生动的救援故事。
    记者:请问您是侯队长吧?欢迎回家,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问一下.你们救援队是第五次出去参加救援任务了。这次的救援和以往的救援活动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侯世科:这次是救援队救援历史土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救治的伤病员也是最多的一次,尤其开展的大中型手术是最多的一次.我们携带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一次。
    记者:好.非常感谢.再次欢迎回家。
    苏德加(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大使):我想无论对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
    事情还要从5月28号讲起。
    5月27日清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地区发生了6.4级地震.短时间之内造成了6000多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数千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路中断,通讯隔绝。应印尼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赶赴地震重灾区开展救援。
    彭碧波(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这次救援就是以医疗救援为主体,因此我们的医疗箱组特别多.送到飞机上的时候.已经到了8点多钟.我们是在飞机上面开始直接布置这次救援任务的。这次咱们组队的医疗队员是20名.咱们的主要任务.是伤病员的救治.对当地的传染病进行防疫.对当地的医院进行恢复重建,对当地的难民进行宣教。
    彭碧波:我们当时到梭罗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l点15分.外面世界都漆黑一片,我们还要从外面的机场重新换乘地面机动车赶往灾区。
    救援队:后面的同志赶快过来列队。动作快一点。
    彭碧波: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天就慢慢亮了。可以看到那些农村里面成片倒塌的房屋.有些地方的村庄几乎就是全部倒塌.因此我们感觉到这个地震的震级应该比5.9级要高一些,后来经过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证实是6-4级。我们最困难的就是马上要搜集各种信息.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县医院已经人满为患.这个县医院受灾之前,只有140多张床位,现在都已经收到了1500多个伤病员.不仅病床上住的是病人,床下面都是人,楼遣里面。甚至连厕所都住满了伤病员。当地的医疗救治机构急缺。
刘爱兵(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从村庄毁灭以后,他们都搬到大概有一两公里左右远的那么一个地方,他们在稻田里有5个帐篷,组成了一个难民营.这个难民营大概住了将近七八十个人吧。卫生状况当时极差.洗漱,包括排的粪便都是在哪个水沟里,很可能有大的流行疫情的发生.我们马上就开展流行病的调查。首先对每个人都要详细问.他有没有发烧拉肚子,这个难民营发现没有类似的病例.我们马上赶回我们的营地.把所搜集的水样进行化验,化验以后证明就一个散发痢疾病人.我们还不是太踏实,还不是特剐放心.我们又到爹个他们分发食物的难民营去调查.需要了解群体爆发流行病的情况。世莽卫生组织认为我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完整的一个,(明确)如何去做详细的流行痛调查.如何去采取防范措施的医疗机构。
    6月1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准备返回北京。然而在即将离开之际却出现了这样的清形。
    管晓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那天,早早地.志愿者和当地群众自发地奔向医院,他们知道我们在撤帐篷了.我们刚排好队。带好东西要走,他们集体排成一列.每个人都过来和我们握手拥抱,情不自禁都激动地流下艰泪,难舍难分的眼泪,我们的队员也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就抱在一起流眼泪了。
    张水清(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爱传给世界各地.我觉得非常自豪。
    刘爱兵:虽然我们的工作不能完全拂去两万灾民的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值。
    管晓萍:灾难如果发生了,我还是愿意在第一时间,去赶到现场.去帮助他们。
中国国际救援队从2001年4月份成立以来,已经参加了七次大型的国际救援,所有的队员都经过专业的国际救援培训.而且取得了相关的资质。联合国的官员是这样来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他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搜索救援舞台上的宝贵力量。

    (1)根据原文,列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都遭遇了哪些困难。(3分)
.  (2)我想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印尼驻华大使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
    (3)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写一段你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此次救援工作的感想,(4分)


四、阅读下面一则传记,回答问题。
我仰望星座   
许淇
    1516年。64岁的达•芬奇【注】离开意大利到法国去。他挥手告别皓顶的阿尔卑斯山.雪峰唇角一朵行云。闪烁一个苍白的微笑.使他想起10年前画龙点睛的米兰公爵夫人蒙娜丽莎。
    在小小的古城堡里的创作工场.他度过了最后的三年。不久他便染患疟疾.身体垮了。他的最后一幅画,画的是施洗者约翰.然而正在画的约翰画架旁边.却藏着《蒙娜丽莎》。
    再过一年.他半瘫在榻,手不听使唤,没有比这样的生活更痛苦的了。
    他听见野天鹅在河畔的绝唱,还有鹳乌。他也和它们一起唱薤露之歌。《圣经》上说:人出自泥土归于泥土。现在他便要回到真正的故乡去.回到广袤的山野。回到老橡树、橄榄树和参天杨围绕的林子里去。
    “我以为一生在学习如何生活。然而却是在学习死亡。”
    “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因此一切都是好的、必然的。”
    他让徒弟将蒙画的布掀开。4年岁月叠映着熟悉而陌生的微笑再度显现,那是他用自制的颜料调入油画的.废弃了他的前辈一贯的做法:将水或酒渗入蛋黄和胶.烹饪似地加入些许无花果汁.打轮廓素描用当年生的阉鸡的肋骨烧成炭末,艺术家等同于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和巫师。达•芬奇使用圆规、测角器和半圆日。宇宙的奥秘往往如数学般精确。达•芬奇是科学的魔术师,唯有他才能用严密的公式将美演算出来。
    他的工场里除了画幅.占据更大面积的是一件新机械.像大蝙蝠张着翅膀。他时常去摆弄那杠杆和修改图板。研究飞行的重心.地下铺满了纸张.横七竖八的数字、括弧、数学公式、方程式、平方和立方根符号……人类应该制服风力而飞起来。世界上第一位冒险家利用了达•芬奇失败的成果。
    很长时间他生活在米兰,而米兰意味着《最后的晚餐》。不寻常的晚餐桌上寻常的面包和盐.演绎了人类命运的悲喜剧,崇高的牺牲,背叛和告密,善与罪,在这一刻揭示无遗。
    基督和犹大。一而为二。这是令达•芬奇久久无法固定下来的形象,他总觉得还没有完成.有时他很想从病榻跳下.立刻赶往米兰圣玛丽亚教堂去修改耶稣和犹大的头像。
    背叛的犹大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恶”,应是充满了“无限烦恼和认识的苦味”。犹大握着钱袋的手指是痉挛着的,使我想起茨威格的《一个女人的24个小时》中那赌桌上的神经质的苍白的战栗。
    他所有的画都是智慧与技巧、科学与美的创造的结晶。
    画家不断地搏斗,主体和表现时象的客体挣扎厮打,谁战胜谁呢?里面败下阵来的自我。跪伏在被画的模特儿面前.但愿不作情感的俘虏。将人文理想超越并凝固了客体的“微笑”。
    他将画室的墙壁刷成黑色.不让各种色彩的反光干扰画面的整体。在一片黑或一片白上面。易于召来黑魔术和白魔术的幻想。遮阳布卷起了.黄昏的自然光是微妙的.倘若云遮雾罩的天气.丽莎夫人的面容会更加朦胧也更加丰富。待他离去后,点燃起幽幽的松明火,再去敏锐地捕捉暗部微妙的层次。
    丽莎夫人的胳膊靠着黑橡木椅的扶手.透明的黑纱压发网遮掩住前额.犹如积雪的高峰罩着薄云。喷泉的水珍珠般洒落在玻璃上,乐师弹奏银琴的和声,小鹿可以自由地用润湿的鼻子亲吻她的手指。
    那手,细腻、柔顺,是摩挲了波斯猫的茸密的毛发和小鹿灵巧修长的脖颈之后。就这样自然交叉地搁着的.达-芬奇用了很长_时间去描绘,而微笑却不自觉地爬上笔端的。
    笑是内心世界外观的符号。
    隐秘的喜悦,似笑非笑,唇角上牵,有了瞬息的笑意。
    画到第四年以后,挣扎的主体战胜了客体,微笑离开了丽莎.变成了画家本人的和达•芬奇笔下的圣母,圣安东尼的面容上展露蓝天和虹那样不可变更的符号——古典的、圣洁的、蕴藉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微笑。
    微笑所以神秘,目为含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捉摸;微笑所以永恒,因为神秘的永恒;微笑从来转瞬即逝,而神秘的微笑却是永恒的。
    幕落了。他让徒弟将《蒙娜丽莎》的罩布盖严。
    他最后的思想还是回到了“飞”.他惦记着屋角大箱子里的设计稿本,计算着如何让人类长出翅膀。垂泪的烛焰守着他灰白的须发和眼里渐暗的余烬,他让光从眼前移开,去照亮有过始祖鸟的骨架般构筑的飞行机器。达•芬奇属于未来。
    于是空中布满了翅翼的声音。
    鸟比人幸福。
    【选自《新人文读本》。有删改】
    [注]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不仅是位天才的画家,而且是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现代文阅读十五题wps』  下一个『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