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诗歌鉴赏)完全详解汇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诗歌鉴赏)完全详解汇编(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诗歌鉴赏)完全详解汇编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中学章建春之一、江苏卷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
试题预览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诗歌鉴赏)完全详解汇编
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中学  章建春
之一、江苏卷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
   【考点】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不能结合原诗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备考指导】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赏析】  
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千百年来,秦淮河一直就是文人墨客抒发怀古幽情的对象。清初诗坛神韵说代表王士禛的《秦淮杂诗》,或咏明朝贵胄府第的没落,或叹南明政权的覆灭,或歌秦淮故妓的遭遇,借端托寓,含蓄蕴藉,充满深长的黍离之悲。
   作此词时,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
   有道是“吃皇粮,走四方”,既给皇帝老儿当差,讲不得离乡背井,抛家别眷“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然而,人心都是肉长的,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比如说——太太的生日!
   这一天正是魏太太的生日!
   这可是个比春节比元宵比端午比中秋比重阳比除夕比一切顶顶重要的节日还要重要的日子!做先生的一定得有所表示,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深深地爱着她,正在苦苦地念着她。
   如果是在电信和社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就好了。魏先生满可以给太太拍一封礼仪电报,并让专靠丘比特发财的公司派人送上一束鲜花外加一盒五彩缤纷且镶有“生日快乐”四个奶油大字的蛋糕(奉送生日蜡烛若干支,生意经如此,不消另费口舌)——哇,好温馨,好浪漫,好有情调吔!
   可惜那是公元13世纪,还不时兴这一套洋风俗;再说,连爱迪生(电报发明者)的高曾祖父母也不知道在哪里呢。没别的招儿,魏先生只好写信了。虽然荒郊野外一时半会儿未必找得着捎信的人,但不妨先写了备着,前头总有驿站、驿使,运气好的话没准儿能碰着刚巧要回家的老乡。慢是慢了一点,可那时的太太们都理解,她们有耐心等。
   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写信未免太平淡了!魏先生是词人,而且是位感情深挚、细腻的词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于是我们的文学史上便有了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词。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词人恰好赶在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难得?因为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今年相望“又”天涯。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涵在内了。这叫做“加倍法”。本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不过是一对一打平;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寡不敌众,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极吃重的地方极不吃力地用了一个极寻常的字,可谓举重若轻!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鹧鸪天》调 &的格律和仄起而首句人韵的七言律诗很相近,因而填此调的词人往往把三、四两句写成对仗,本篇也是这样作的。这一联对仗,平易而洗炼,流利而浑成,很见功力。以上句第二字“春”对下句第三字“秋”,是错位对;但错得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事”与“霜”、“处”与“华”对得不工;但不工得好,太工反而显得雕凿伤气。如果我们把这两句改为“一身春雨轻无色,两鬓秋霜细有华”,工倒是工极了,却总嫌技巧窒息了性情,怎比得上原作的淳朴自然、落落大方?
     又,这两句看似平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当然,这毕竟不是深哀巨痛,还用不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的夸张,因此他只老老实实地说“两鬓秋霜细有华”。但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的醇酒,人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机会,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这迷人的景象值得为唐人李商隐诗下一转语: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然而大煞风景的是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在古诗词中早就层出不穷了。仅与本篇用意相似的例证,便可以随手举出许多。如《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李白《菩萨蛮》词:“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宋人贺铸《夜捣衣》词:“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所谓“羊牛下来”、“宿鸟归飞”、“雁南归”云云,言外之意都是说“人未归来”。不过这些作品均属于“代言体”,是从思妇——也就是太太们的角度去说的。至于像本篇那样以游子的身分,用第一人称口吻直接抒发思归心绪的,则先前也有宋人蒋捷的《贺新郎•兵后寓吴》词:“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因此,这里的“满林残照见归鸦”还算不得新发明。但它是在摹写旅途风光之际很自然地带出来的,不像前举各例之刻意;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的恬适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仍有它独特的审美情趣。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魏先生是做官的人,官人自有官人的“归”法——多半应是封妻荫子、“衣锦荣归”;拿刮来的地皮大起宅院,广置田产;挟“浩荡”之“皇恩”吆五喝六,横行乡里。难得他魏先生是个好官、清官,志趣竟与别个官人迥然不同——他盼望的是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这是第一大好处。小令篇幅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铺陈。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只写“儿女团”,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已尽言了。读到此句,我们仿佛看见:当缀着星光的夜幔笼罩住四野的时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们团团围在他身边,闹着嚷着要他讲故事;而魏太太则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针线活儿;灶膛中燃烧着的松枝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火舌舔着陶壶,壶嘴里喷出一缕缕茶香……不,壶嘴里喷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温暖与馨逸(如果你是安贫乐道的贤者,还可看到壶嘴里喷出了以清苦为甘甜的君子之尚)!东方的中国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西方的英国人说:“East and west,Home is the best!”(东也好,西也好,还是家里最最好)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此理可是不分国籍、世界“大同”的。一语传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摇曳,这又是一大好处。
   写到这里,当代的摩登女士们要撅嘴了:“这可是写给太太过生日的词啊,怎么写到末了也没有一句亲热的话呢?真没劲儿!”话也说的是。不过,表达爱意的方法很多,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的文化人似乎更喜欢含蓄。尽管闺房之私有甚于画眉者,但他们通常只悄悄说,不大肯形诸文字,于是,凡编入文集、向世人公开的“两地书”,每每不即不离地在题外盘旋。对此,太太们都习惯了。她们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教义,她们有足够的敏感从温婉中捕捉到火辣。故而笔者敢于断言: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夜桑拿”,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还有什么生日礼物能比这更让她开心呢?
之二、浙江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                                                                           
                                                                                   
[解析]诗歌鉴赏所选材料是元曲[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元曲在已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曲中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飘渺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写法上,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
[参考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之三、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2005年高考湖南卷的古诗赏析题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继承了去年的题型,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命题形式为给出一定的赏析文字,留下一段空白,叫考生依据给定的赏析提示进行鉴赏。2006年的提示较2005年更明确,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的颔联进行赏析,而且提示为此两诗之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考生应就其“绘形写神”和艺术技巧方面进行赏析,同时给考生提供赏析范例,这种提供明确提示并给出赏析范例的鉴赏也被人称为仿写式鉴赏。这样,考生可以在一种无形的模式中相对自由地表达。这种命题的好处是明显的:可以引导考生重视整体阅读;可以多方面地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赏析】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 “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之四、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赏析】
(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 ,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 ,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深外分校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三)』  下一个『深外分校初三语文模拟试卷(四)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