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测试(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第二单元测试题第Ⅰ卷(共分)一、(5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渌(lù)水贾(jiǎ)人铮(zhēng)铮恬(tián)然B.豆蔻(kòu)迁谪(zhé)訇(hōng)然嘲哳(zhā)C.青冥(míng)钿tiàn头迸(èng)裂浣(huàn)纱D.魂悸(jì)暮霭(ǎi)教坊(fáng)纶(lún)巾2.
试题预览
高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共分) 
   一、(5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渌(lù)水 贾(jiǎ)人 铮(zhēng)铮 恬(tián)然 
   B.豆蔻(kòu) 迁谪(zhé) 訇(hōng)然 嘲哳(zhā) 
   C.青冥(míng) 钿tiàn头 迸(bèng)裂 浣(huàn)纱 
   D.魂悸(jì) 暮霭(ǎi) 教坊(fáng) 纶(lún)巾 
   2.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舞榭歌台 嬴得仓惶北顾 
   B.转轴拔弦 坐中泣下谁最多 
   C.雕栏玉砌 常使英雄泪满襟 
   D.戌角悲吟 只是当时已枉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栗(战栗)深林兮惊层巅 ②惟觉(睡觉)时之枕席 
   ③去来(回来)江口守空船 ④莫辞(拒绝)更坐弹一曲 
   ⑤却(退却)坐促弦弦转急 ⑥中原北望气(悲愤)如山 
   ⑦都门帐饮无绪(心思) ⑧烽火扬州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 
   A.②④⑥⑦ B.①③⑥⑧ C.①④⑦⑧ D.④⑤⑥⑧ 
   4.将下面的诗句按春、夏、秋、冬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③④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 
   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C.柳永和苏轼均是北宋词人,在北宋,柳永代表了婉约派的最高水平,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一派。 
   D.“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主题,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词的标题和词牌有严格的区别。标题表明了词所涉及的内容,词牌是与韵相配合的乐调,两者分别表示词的内容和形式。 
   D.“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天净沙”“浣溪沙”都是词牌名。
7.下列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8下列各句不含有语序倒装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9、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0.下面诗歌没有用典故的一篇是() 
A《山居秋暝》  B《登高》  C《锦瑟》  D《书愤》 
11.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12.对下列各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B“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景象的冷落荒凉,“寂寞”二字,采用移就手法,移情于物,写得潮头好像有知,也衬托出了石头城的无限凄凉冷落。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还过女墙”采用拟人手法,强调了自然永存的主题,因为它永存,所以便成为人世兴衰的见证。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借喻世事的变幻及自己“华年”理想的破灭,显示了作者伤逝的情怀。 
13.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这句意象叠加非常巧妙,原句也可以理解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珠有泪”给人一种凄惨的感受。 
14.对下面各首诗主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B《蜀相》这是怀古之作,诗人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追念名相(诸葛亮),同时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感情。 
C《锦瑟》或名无题,给人“往事如梦昨日如烟春心成空斯人远逝”的凄婉迷朦之感。  
D《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台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台城:六朝首都建业城旧址,在今南京城内鸡鸣山北麓、玄武湖南侧,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②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 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16.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诗中的“六代”与韦诗中的“六朝”同指历史上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B.刘诗着一“竞”字,幻化出无数幅争奇斗艳、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下句“最”字与之相接,引人联想,似见重重帘幕之内、香雾缥缈之中,翠袖红毡、轻歌曼舞的情景。 
   C.韦诗“无情”二字是说台城柳并不管人间兴亡,它照样生长,照样“烟笼十里堤”。说柳无情,正写出诗人有情。 
   D.刘诗“成野草”一句同韦诗“鸟空鸣”一句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草和鸟都不解世事兴衰,草绿鸟啼,描绘出了一派繁盛欢乐的景象。 
  17.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都是凭吊古迹之作,吊古中都寄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抒写了诗人的盛衰兴亡之感,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B.刘诗中指出造就“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凄凉结局,乃是因为陈后主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暗含了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 
   C.韦诗全诗写景,以霏霏细雨、江草、啼鸟和柳色着意营造了一种四望迷蒙、烟笼雾绕、如梦如幻的氛围,而一座荒凉破败的台城就隐藏在其中。 
   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刘诗把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与昔日“万户千门”的热闹繁盛比照,韦诗则用江雨、江草、啼鸟、柳色等景象同如梦如幻般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相比照。 
 18..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16分.每题4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2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千古名句应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有何妙处?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21.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2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三.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6分)
   2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24分)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有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了,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他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节) 
   26.第一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第三段说“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为什么说“太狭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概括指出作者对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靖分别抱什么态度?(6分) 
   ①对白居易、苏东坡的态度(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林和靖的态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简要分析作者对林和靖式的“急流勇退”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如果说题目中的“西湖”暗指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那么“梦”便指作者心中理 
   想的中国文化人格。 
   B.文中的“生命堤坝”有双重含义:一是说它们是百姓生存的保障;二是说它们是两位文豪整体情怀的体现。 
   C.如果“机智”“狡黠”是作者对中国文人避世退隐行为的一种幽默说法,那么“霉味”“黯淡”则体现出一种严肃的理性批判。 
   D.第四段中“这类结果”指尽管像白居易、苏东坡那样积极入世,但在当时所能做出的社会实绩是极为有限的。 
   E.文章最后两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地窖”“寒窗”“书签”等喻体,都是用来喻指林和靖式的隐士生活与心态。


高二测试卷答案
一. 1.B(A贾gǔ C钿diàn D纶guān) 
   2.C(A赢得,仓皇B 拨弦,座中C常→长D戌→戍,惘然) 
   3.D(①意为“使……战栗”②意为“醒”③“来”无意,是助词) 
   4.B 
   5.B(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6. D   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为元代曲牌名。
  7  C(不合对仗要求)
8  B(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春芳随意歇;北望中原气如山) 
9  D(其它三句都是名词组合)
10  B(《山居秋暝》用了《楚词》中典故,其它篇用典非常明显)
 11  D(恬淡、清新的意境) 
 12   C(错在拟人,“旧”和“过”应为移词) 
 13  D(错在“明珠有泪”给人一种凄惨的感受)  
 14  A(第二联有豁达和坦荡,)
15  A  此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A项“阒无人声”的 说法不恰当,而且这首诗以动写静,主要是指后两句,月出本无声,却惊动了山鸟,悠远、凄清的鸟呜更显得春山幽静。 
 16、D   “ 成野草”不是乐景写哀情
17.A   韦诗没有写出深刻的历史教训。
18.D.没有应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二.
19.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乐景更添哀情。
20. 设问,一对一答,一起一伏,增强文章的气势。
比喻,把无法排遣的满腹愁绪喻成东流不尽的满江春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形象贴切,令人无限遐想。
21.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凄婉哀艳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22。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三.略
四 
26. 它们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
27.  ①对白居易、苏东坡的态度(4分)要点:肯定(或赞赏)(2分); 遗憾(2分)
②对林和靖的态度 要点:否定(或批判) 
    说明:只摘抄原文给一半分。  如①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②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28.(6分)要结合一下要点进行分析:①是一种无奈的自卫与自慰。②又是一种消极, 
   会使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③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29(BE)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高一第一册语文月考试卷』  下一个『高二现代文诗歌古文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