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文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愚公移山》课文练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愚公移山练习【课内四基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C.高万仞(rèn)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sòu)一厝(cuò)朔东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杂
试题预览
""愚公移山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二、语段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①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②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①聚室而谋 
②投诸渤海之尾 
③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 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能力素质提高】
一、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
二、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你能尝试着写一篇寓言吗?文白均可,字数不限。
【渗透拓展创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或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水暴甚 
③是以后 ④益怠 
⑤蔽之甚 
2.这个人为什么会溺死?请选择根本原因( )
A.河水暴涨 B.乘的船破了。
C.不善于游泳。 D.腰缠千钱,游不动。
3.如果这个人舍弃他腰中的钱,能逃生吗?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4.其他渡河的人是怎样劝这个人的?先后的语气有何不同?
5.对众人的劝戒,这个人的反应怎样?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6.从“吾哀之”到结尾是作者的议论,你觉得作者“哀”的仅只是这个溺死的人吗?这个故事对当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1.B 2.D 3.C 4.A 5.①B ②B ③A
二、1.“年且”的“且”和“之丘”的“之”读重音 2.①全家 ②之于 ③同“返” 4.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能力素质提高】
一、不赞成。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事物。
二、略
【渗透拓展创新】
1.①都 ②厉害 ③因此 ④疲倦,无力 ⑤不明(事理) 
2.D 
3.能。从以下几处可以看 出。
①“永之氓咸善游”——永州地方的人都善于游泳。
②“汝善游最也。”——这个人最 善于游泳,别人尚且逃生,最善于游泳的当然没有问题。“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落后是因为钱重。
4.先是说:“何不去之?”语气是商量、建议。当这个人“益怠”,将要淹死的时候,众人喊:“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语气焦急,直切要害,警戒他不要愚蠢到保财舍命。
5.这个人先是“不应,摇其首。”后是“又摇其首。”两次 摇首形象地写出这个人是一个要钱不要命,把钱看得比命还要重要的。他是愚蠢糊涂的。
6.当然不仅是这个溺死的人,而是所有为追求钱财或功名富贵而付出了不应有代价的人。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亲情、友情、爱情,道德、理想、健康、自由等。我们不能为金钱、物质而抛弃这些更珍贵的东西。这个故事尤其应该成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者的警钟。
【中考真题演练】
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222.241.128.136)"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汉川市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评』  下一个『2006年初三第二次语文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