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练习(含答案)(高一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练习题佛山高明纪念中学*高勇一、《阿房宫赋》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C、杳不知其/所之也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答案:C(杳不知/其所之也)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试题预览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文言文单元练习题    
佛山高明纪念中学*高勇
一、《阿房宫赋》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               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C、杳不知其/所之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C(杳不知/其所之也)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一。
C、韩魏之经营。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答案:D(A古义:指宫室的建筑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古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义:这里是“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C、古:搜集的意思;今:筹划、计划或组织的意思 。)
3、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与“辇来于秦”中的“辇”一样的是( A )
A、廊腰缦回    B、朝歌夜弦    C、族秦者秦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答案: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A名词作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 像缦带一样。B、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鉴)
4、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答案:D(A、统一/一天;B、吝惜/爱好;C、宗族/灭族;D、宠爱)

5、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     谁得而族灭也
C.杳不知其所之也        多于市人之言语
 D.多于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B(A、形容词尾/“之于”;B、都表承接,不译;C、到/的;D、比/从)

6、《阿房宫赋》里的比喻都用得很贴切,很生动,很形象。下列语句都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组是(    )                
     ①檐牙高啄②蜂房水涡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
答案:D

7、关于“赋”这种文体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
B.赋这种形式,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C.“赋”经常在结尾部分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D.“赋”这种文体,令人仍喜袭用,如《茶花赋》,《秋色赋》等。
答案:D(今天的“赋”是赞美的意思)

8、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⑦楚人:指刘邦;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 哀之;后人② 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 而复哀后人④ 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④是指唐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翻译: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答案:(1)B(2)B(3)B(4)C(5)①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②唉!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千万人的想法啊。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六国的人也顾念自己的家。


二、《赤壁赋》

1、课文阅读训练: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把文段中所缺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2).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3).说说此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略(2)C;(3)写饮酒唱歌,由欢乐转入悲哀。摹写萧声悲凉,引出主客问答。再联想历史人物由衷感叹“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的“悲”,是典型的议论。对比中更显自己渺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因此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答案:C攻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望美人兮天一方:美貌女子
C.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D.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答案:B有才德的人

4、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固一世之雄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攀栖鹘之危巢
C. 举匏樽以相属                        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答案:A(A助词“的”;B端坐/高;C、目的连词/介词,用;D、向东进发/东面)

5、下列“于”表被动的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困于周郎者乎?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B(A从C在D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舞幽壑之潜蚊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屈贾谊于长沙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C(A意动用法“以……为伴侣”;B名作动:打鱼砍柴;C使动:“使……受委屈”;D名作动:攻占)

7、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大王来何操?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B(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判断句;D被动句)

8、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  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译: 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 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答案:D(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萧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9、《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错误的是(   )
A、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
B、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
C、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D、前赋虚无飘渺,后赋旷达乐观。
答案:D(前赋旷达乐观,后赋虚无飘渺)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②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三、《项脊轩志》
1、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答案:正确的是(1)(3)(5)(7)

2、与“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加点的“为”意义相同的是(   )     
A余既为此志        B庭中始为篱          C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D何为阁子也?
答案:D(A写B做C作D“是”)

3、对下列加点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是(   )
A、“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B、或凭几学书(书法)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桂树的影子)          D、先妣抚之甚厚(已逝的)
答案:C(“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4、与“久不见若影”中的“若”意思相同的是(   )
A、若夫乘天地之正           B、噤若寒蝉  
C、翼若垂天之云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答案:D(A至于B像……一样C像D你)

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
A、大母过余               B、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
C、"求!无乃尔是过与?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CD(CD:过错;A、看望;B、超过)
6、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乳二世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雨泽下注                   D、 东犬西吠 
答案:A(A乳 名词作动词 用乳汁喂养;B、手 名词作状语 亲手;C、下 名次作状语 向下;D、西 名词作状语 向西)
7、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答案:①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②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③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8、下列对原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的深情。如\"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
B、《项脊轩志》是清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C、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及往事,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作者或悲或喜的感情。
D、本文多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答案:B(明代)


四、《与妻书》

1、解释注音加点词语不正确的是(   )
A、意映卿卿如晤( wù 见面)  B、当哭相和也(hè:以声相应)
C、抑汝能之乎?(yì压抑)    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xiào相似,像)
答案:C(yì选择连词,“还是”)

2、推测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一样的是(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答案:B(A全、整;B完毕,结束;CD竟然、居然)

3、与“吾牺牲百死而不辞”加点字意思不同的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莫辞更坐弹一曲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A(A离开;BCD推辞)
4、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第一个“老”用法相同的是(   )
A、瓜分之日可以死          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卒不忍独善其身          D、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答案:C(“老”形容词做动词,尊敬;A名词作状语,象分瓜一样;B意动用法,以……为乐C形容词作动词,完善D使动,使……明白)
5、“司马春衫”中的“司马”是指(   )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D(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末句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作者用此是表现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6、可以说是全文的纲的一句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C、卒不忍独善其身                     D、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答案:B(本句首先明确自己深爱妻子的情感,然后话题一转,正因为爱妻子,才使作者勇于献出生命,使天下人都能得到幸福。)
7、下列鉴赏分析准确的是(  )
A、“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说明作者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B、“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这是用比喻来表现当时国民党的黑暗血腥统治。
C、“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运用典故,类比表明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D、“吾至爱汝”与“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可以看出作者临牺牲前的复杂和矛盾心情。
答案:C(A因为作者至爱妻子,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盼望有鬼之说更能体现爱妻之心;B是清统治;D、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
8、翻译:
(1)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0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  下一个『嵩明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