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孙夫振)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第二卷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7分)一、(20分,1-6每小题3分,6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
试题预览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孙夫振)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在答题卡上,第二卷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7分)
一、(20分,1-6每小题3分,6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安谧 (mì)          瞻望  (zhān)   振聋发聩 (kuì)
B.尘滓 (zǐ)         鸟窠 (cháo)    草菅人命 (jiān)
C.翰藻 (zǎo)       犀利  (xī)      胼手胝足(bìng)
D.症 结(zhèng)     赘疣  (zhuì)     妍媸毕露 (chī)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赧     改弦更张   痼疾   著之竹帛
  B.僭称   根深蒂固   逾垣   曳尾于涂
  C.邂逅   目不瑕接   精粹   出类拔萃
  D.脚踝   芸芸众生   蛊惑   素不相能
3.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出游(出去游历)           出生入死(一生下来就面临生命危险)
       出丑(露出丑相)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B.辨别(根据特点加以区别)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致(新奇,跟平常不同)     天渊之别(比喻差别很大)
    C.比照(按照,仿照)           朋比为奸(互相勾结干坏事)
       比邻(位置接近)             比翼齐飞(争相追逐,一同飞翔)
    D.休整(休息整顿)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
       休想(不要妄想)             休养生息(休息调养,恢复体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妻子乌苏拉﹒伊瓜朗饲养这些家畜,原是想用来振兴每况愈下的家业的。
    B.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        成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②计算机最初的一批设计者在表达年份时,简单地使用了二位数字,
 从而造成了         世界的千年虫问题。
  ③你们连里刚入伍一年多的新战士枪法就那么准,        你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A.实验    困惑    何况        B.实验    困扰    况且
C.试验    困惑    况且        D.试验    困扰    何况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备感亲切的。
    B.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C.今天,尽管哈尔滨的气温已超过了零下18℃,可市民仍然来到大街上举行庆祝活动。
D.市委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错误做法。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到唐代正式成为文学创作,唐传奇成为小说成熟的标志;直到明清才开始出现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顶点。
    B.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艺流派的总称。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C.《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和《百年孤独》的作者分别是奥地利的弗兰茨•卡夫卡、爱尔兰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的萨缪尔•贝克特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D.鲁迅1921年创作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个异常鲜明而生动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国民劣根性,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繁复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语言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的飘零;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简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就要“猜”。在别的文体可能说明意义的含混;而在诗,离开了猜想的空间却可能意味着贫乏。当然,猜想应当与真正的晦涩加以区别。猜想不是因费解引起,而是由于诗本身有太多的郁积,从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当然,这里所谓的“猜”,其实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8.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东篱”所引发的无限情思。
B. 张继《枫桥夜泊》通过繁复的色彩和音响,描写了江天子夜的秋景。
C. 李煜《虞美人》词唤起的读者追怀往昔的惆怅情怀。
D. 读者在诗句的启迪下,所进行的再创造。
9.对“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确切具体的一项是 
A. 欣赏者在诗歌的词句之外的广阔空间里没有限制的自由联想。
B. 诗歌欣赏过程中对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过程和方法进行的综合性思考。
C. 欣赏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补充和阐释。
D. 对费解的诗中晦涩的表达进行大胆的推想和猜测。
10.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特点是极为精炼,尽量用少的字词包含丰富的言外之意。
B. 欣赏诗歌的目的,不在于领略诗人所抒写的感情,而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C. 欣赏诗歌,不仅要了解诗人的情感活动,而且还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经历。
D. 在欣赏时,加入自己的联想与感受,要受诗歌词句的限定,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
11.根据上文所讲的欣赏诗歌的理论推断,下列对诗歌的猜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莎扬娜拉》中水莲花似的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爱人,在“蜜甜的忧愁”中寄托自己与心爱朋友道别的那一份眷恋之情。
B. 从臧克家的《老马》“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的诗句中体会出对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劳苦人民的同情。
C. 从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写相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悟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境界。
D. 从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一诗中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昭君形象,体会出诗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6题。
许 行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仁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12. 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踵门而告文公       (踵,至,走到)
B.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厉,鼓励)
C.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
D.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动词,奔走于道路,不得休息)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B.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C.与百工交易                     D.劳力者治于人
14.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是
  A.    B. 
   
    C.      D. 
 15.许行属于农家学派,主张世上人人都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下列各句中全都体现农家学派主张的一组是
  (1)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2)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3)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4)“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5)“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6)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A.(1)(3)(6)        B.(2)(3)(5)
C.(2)(4)(6)        D.(1)(4)(5)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家要求人人劳动的主张,体现了当时劳动者反对剥削的朴素愿望,但也存在绝对平均主义的缺陷。
B、许行、陈相等仰慕滕文公行仁政,认为他是一位与民并耕而食的贤者,于是分别从楚国和宋国来到滕国,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C、孟子极力反对许行、陈相的农家主张,指出社会的分工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D、孟子开始并未正面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从许行的日常生活问起,抓住农家学说的薄弱环节,说明了对方的观点行不通。
第Ⅱ卷(共103分)
四、(17分)                 得分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译文:                         
(2)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文: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二乔”指的是谁?              
(2)有人对这首绝句评价说: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诗人不识轻重,不知好歹。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为什么?
  答:                        
                                  。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6分)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            ;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五、(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白  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但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20.(1) 在“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一句中连用三个“没有”,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是从哪两个方面叙写白杨树的?( 3分)
答:                                       
2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里的“心”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2. “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有什么寓意?( 3分) 

  答:                                                       
2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袁鹰这篇写于60年代的散文《白杨》,咏赞的是西北茫茫的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与茅盾的《白杨礼赞》,虽题旨不同,但取材相同,表现手法相同——都是通篇运用比喻手法。
B.品味全文,表面字字咏树,实则句句颂人,不仅形象突出,物情密附,而且文意开拓,蕴意深广,发人联想。
C.文章托物言志,由物及人地展开联想,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的寓意所在含蓄地表现文章主旨。
D.文章语言朴素流畅,风格清新活泼,一点没有矫揉造作之辞,甚至对白杨也只淡淡的几笔,整个画幅明朗质朴,却生动形象。如兄妹的争辩,自然而富情趣。
E. 白杨树本身是静物,但作者却以动写静:“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与贺敬之的名篇《西去列车的窗口》中的诗句:“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10分)              得分      
24.下面的句子缺少成分,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2分)
小刚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终于跟自己一起学琴的小明和好如初了。
答:在            后加上           。
2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世界屋脊”上的冰峰、大漠、奔腾的江河、雪岭、草原、数不清的珍禽异兽、湖泊的晶莹,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答:                                                          。
26.仿照下面的修辞形式,请选择某一事物另写一组句子,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原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答:    
                  

                

                
七、(60分)
27.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他上小学时,校长保罗为了鼓励他曾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这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A(B窠、C胼、D症 音错)
2. c(目不瑕接 暇)
3.B.(“A.出生入死C.比翼齐飞D.休养生息”解释错误)
4.A     5.D
6.B.(A.“对于”误用。C.不合逻辑。D.结构混乱或不合逻辑。)
7.C (英国,伍尔夫;爱尔兰或法国,贝克特
8.B(说得不是言外之意)
9.C(A“没有限制地自由联想”错;B综合的内容缺少诗歌作品;D不包括“晦涩的诗歌。”)
10.B(“不在于”错,应是“不仅在于”)
11.C.(王国维对这一句只是借用,并非这一句含有此义,它不属于对诗歌的猜想。)
12.B(“厉”是害的意思)
13.C  14.D(均为疑问代词,怎么)
15.C((1)并未体现劳动;(5)是否定)
16.B(滕文公并非一个与民并耕而食的贤者)
17.(1)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统治别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
 (2)被别人统治的人养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别人养活。
18.(1)二乔是指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
  (2)这首诗咏赤壁,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倘若二乔被掳正说明周瑜的国破家亡。诗人是以小见大,以个别代一般。
19(1)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20.(1)强调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荒凉和艰苦。(强调生存环境的荒凉和艰苦)
    (2)外部特征和内在气质。
  21.“心”指的是边疆创业者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无论环境如何艰苦都永不退缩的精神境界(志向、决心等也可以)。
  22.象征着新一代在父辈的感召和扶助下,正在迎着困难成长起来。
  23.A、  C
24.在“跟”后加上“与”
25.冰峰、雪岭、大漠、草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26.(1)山中的石! (2)水中的萍!     (3) 空中的鸟!  (4)空中的雁! 
    你背靠群峰时,    你随波逐流后,     你展翅蓝天中,   你离开队伍时, 
    意志就坚了。      根基就没了。       宇宙就大了。     危险就大了。 
(5)山顶的松!      (6)水中的鱼!   (7)井底的蛙!       (8)地下的煤! 
  你挺直腰杆后,     你游进大海时    你越身地面时,     你燃烧自己后, 
根基就牢了。       境界就宽了。    眼界宽了。         贡献就大了。 (219.148.31.2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包头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卷)』  下一个『语文版 七年级月考语文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