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七中高一下册第六单元测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杭七中高一下册第六单元测验(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杭七中解放路校区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一、基础题(36分,每题3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橐驼(tuó)句读(dòu)阿谀(yú)盘盘囷囷(qūn)B.媵嫱(yìng)早缫(cáo)佝偻(lóu)鼎铛玉石(dāng)C.锱铢(zī)剽掠(piāo)勖植(xù)妃嫔(īn)D.黜恶(chū)病偻(lǚ)辍飧(shí)
试题预览
"杭七中解放路校区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题(36分,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橐驼(tuó)    句读(dòu)        阿谀(yú)         盘盘囷囷(qūn)
B.媵嫱(yìng)   早缫(cáo)        佝偻(lóu)        鼎铛玉石(dāng)
C.锱铢(zī)     剽掠(piāo)       勖植(xù)         妃嫔(bīn)
D.黜恶(chū)    病偻(lǚ)         辍飧(shí)        不霁何虹(j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管弦呕哑    无贵无贱    雍蔽    谗邪
B.廊腰缦回    绿云扰扰    纷奢    覆压
C.尽态极妍    焚椒兰也    水涡    近谀
D.架梁之椽    早实以蕃    庸知        飧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稳定、安全)   信者效其忠(信:诚实、诚信)
臣闻求木之长者(长:生长)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治理)
B.耻学于师(耻:以……为耻)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C.惑而不从师(惑:糊涂)                     其下圣人也远矣(下:低于)
官盛则近谀(盛:大、高)                   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D.六王毕,四海一(毕:灭亡)                 字而幼孩(字:养育)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单位,比喻细微)  蜀山兀,阿房出(兀:高)
4、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    )
①早织而缕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必浚其泉源  ④传道受业解惑 
⑤振之以威怒 ⑥既然已,勿动勿虑  ⑦句读之不知   ⑧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A.④⑥⑦⑧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⑤⑥⑦
5.下列句子,修辞格不同的一项是(    )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C.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
6.下列句子“于”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皆以美于徐公                              D.不拘于时
7.下列句子,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虽下愚,(臣)知其不可。
B.(君)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根拳而土易,(吾)其培之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余)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耻”字,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六王毕,四海一
9、选出下列句中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    )  
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 远矣。
③ 师道之不传也 / 久矣           ④ 缦立 / 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 / 三十六年。
⑤ 罚所及,则思无以 / 怒而滥罚   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④
10、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文: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满地。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没有高低贵贱,也没有年纪老少,道德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
1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和课文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之后华而不实的骈俪文,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杜牧,字牧之,号樊川,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李清照合称“小李杜”。
C.《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士大夫要学习句读,也要学习修身养性之道的道理。
D.《阿房宫赋》借古讽今,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那就是不施仁政,纷奢误国。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文体。
B.“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阿房宫赋》是文赋的代表作。
C.“疏”即奏疏,奏章。封建时期向帝王奏事的本章。《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D.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作品效法秦汉古文,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们主张模仿、抄袭古人,为唐宋古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阅读理解题(54分,13——24每题3分   25——31每题2分)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甲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丙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3、三个句子是从(一)文中抽出来的,将它们分别插入括号内,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可怪也欤!         ②惑矣。         ③吾未见其明也。
A.甲①,乙③,丙②                     B.甲②,乙③,丙①
C.甲①,乙②,丙③                     D.甲③,乙①,丙②
14、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② 句读(朗读文章)之不知         
③ 小学(小的方面,指不知句读)而大遗  ④ 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⑤ 独(孤独)韩愈不顾流俗                ⑥ 仆道不笃(深厚)           
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总是)     ⑧ 因抗颜(颜色)而为师
A.①②③⑥          B.④⑤⑥⑦        C.③④⑥⑧      D.①③④⑦
15、(甲)文“其皆出于此乎?”中的“此” 根据上文理解,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C.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D.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16、“辱书云欲相师”和“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加点的词语确切意思是(    )
A.相师:向我学习;其中:当今的世人中间。
B.相师:互相学习;其中:当今的世人中间。
C.相师:向我学习;其中:我个人的道德学问等方面
D.相师:互相学习;其中:我个人的道德学问等方面
17、韩文 “群聚而笑之”和柳文 “有,辄笑之”的“之”指代的对象,解说正确的是(    )
A.韩文指“曰师曰弟子者”;  柳文指“为人师者”。
B.韩文指“士大夫之族”;    柳文指“韩愈”。
C.韩文指“为人子弟者”;    柳文指“为人师者”。
D.韩文指“耻学于师者”;    柳文指“不事师者”。
18、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译文:现在的人们,他们的(才智)远远低于圣人。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
C.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世俗之人果然成群地聚在一起,惊异责骂,互相指点使眼色,拉扯示意,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底(的人为师),就认为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19、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文写作的主要意图是表明自己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B.韩文侧重于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C.柳文揭示了“不事师”的缘由,用了举例论证。
D.韩文用了对比论证,首先古今横向对比,而后将士大夫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对比,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纵向对比,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20、“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个句子包含了一些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请加以说明。
“独夫”在文中指           ,“楚人”指          ,“戍卒叫”指           的历史事件。
21、根据文意,解释文中三处加点的的意思。
①函谷举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秦人不暇自哀:                 
22、下列句子间的语意关系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的深切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四)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薄。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汴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汴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持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选自《宋史•周敦颐》)
2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元名敦实 元:本来            B.有狱久不决: 狱:牢狱
C.乃委手版归 委: 扔下    D.部使者赵汴惑于谮口   谮口:诬赖的话
2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薄徙  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② 徙知南昌                今而后乃知周茂叔。
A.两个“为” 字不同,两个“知”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知”字也不同
D.两个“为”字相同,两个“知”字也相同
27、“如此尚可仕乎!”中的“此”字指代的内容是(    )
A.“逵,酷悍吏也”。 “众莫敢争”
B.“有囚罪不当死”,“众莫敢争”
C.“有囚法不当死”而“王逵欲深治之”,“ 独与之辩,不听”
D.“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
28、“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 意思是(    )
A.有个狱吏好久不能判决的讼事,敦颐,审讯一次立即弄清了。
B.有个狱吏好久不能判决的讼事,敦颐一知道音信后,立即弄清了。
C.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敦颐一知道音信后,立即弄清了。
D.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敦颐到任后后,审讯一次立即弄清了。
29、“部使者赵汴惑于谮口,临之甚威” 意思是(    )
A.部使者赵汴被一些毁谤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厉。
B.部使者赵汴迷惑诬陷他,对他态度很严厉。
C.部使者赵汴迷惑诬陷他,接近他很害怕。
D.部使者赵汴被一些毁谤敦颐的话所迷惑,接近他很害怕。
30、以下五句号话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周敦颐“治绩尤著”的一组是(    )
① 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    ②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③ 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④ 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⑤ 汴守虔,熟视其所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敦颐坚持原则,秉公判案,悍吏杀人讨好上级,他明察秋毫,不惜开罪上级。
B.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政绩尤其显著,富家大族、黠吏恶少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
C.周敦颐调任南昌知县,政绩显著,富家大族、黠吏恶少担忧被他判罪,于是就污蔑他。
D.周敦颐任虔州通判,赵汴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后来恍然大悟,与他结为知友

三、默写(14分)
32、《师说》开篇,韩愈就对老师的责任下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这就是:“                                    。”
3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34、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
35、各抱地势,___________。
36、长桥卧波,____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不知西东。
37、绿云扰扰,_______;________,弃脂水也。
38、__________,宫车过也;辘辘远听,_________。
杭七中解放路校区第二册第六单元测试题答卷
一、基础题(36分,每题3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二、阅读理解题(50分)13——24每题3分,25——31每题2分
序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2 23 24
选项
20、“独夫”指                   ;“楚人”指                   ;
“戍卒叫”:                   。
21、举:                  ;鉴:                   ;
暇:                  。
序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选项

三、默写(14分)
32、                                       
33、                                                                      
34、                                                                      
35、                        
36、                                               
3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杭七中高一下册第五单元测验』  下一个『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