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2006年模拟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中国考试》2006年模拟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国考试》2006年语文模拟试题(一)第Ⅰ卷(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缉私编辑开门揖盗疾恶如仇B.奴婢稗官惩前毖后刚愎自用C.强劲痉挛泾渭分明不胫而走D.船舷炫耀头晕目眩绚丽多姿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今文坛的误区之一,即在
试题预览
"《中国考试》2006年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缉私    编辑    开门揖盗    疾恶如仇
B.奴婢    稗官    惩前毖后    刚愎自用
C.强劲    痉挛    泾渭分明    不胫而走
D.船舷    炫耀    头晕目眩    绚丽多姿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今文坛的误区之一,即在潜意识中,“为张艺谋们写作”已经成为部分作家的创作        。
②近年来电讯事业发展迅速,大城市、中小城市,        偏僻的农村,居民普遍安装了电话。
③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        ,它在存贮数据方面具有容量大、保真性能好等特点。
A.趋向  以至  媒介    B.取向  乃至  媒介
C.取向  以至  媒体    D.趋向  乃至  媒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韩同学的作文想象丰富,表达流畅,老师十分赞赏,常称他的文字如天马行空,很有个性。
B.面对山区失学的儿童,大家纷纷解囊,你五十,我一百,一五一十,几天就捐了三千多元钱。
C.中国足协方面本想策划“皇马”再赛一场,然而随后发生的变故使这一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王蒙的新著《青狐》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我每读到精彩之处,便会拍案而起,为其击节叫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节前,扬州的“老字号”出现“井喷”现象,牛皮糖卖火了,包子卖空了,酱菜卖疯了:传统食品销售异常火爆。
B.在韩国教头金昶佰的带领下,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又在韩国的土地上继世界杯夺冠后战胜奥运会冠军韩国队,夺得金牌。
C.“五一”长假成了商家收获颇丰的“黄金周”,全市重点商贸企业“五一”期间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大约增长20%以上。
D.城里来的美术教师拿出许多画给他看,并耐心讲解画意,提供纸张和其他工具,不因他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孩子而受到歧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戏剧的真实
戏剧是描写人生的艺术,真实应是它的第一要素,人们常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戏剧的基础,是生命;善是这个生命的意义、价值;美使得这个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艺术魅力。
戏剧的真实,其基本品质之一是能使观众信以为真。观众明知戏是假的,舞台所演是个虚构的世界,看戏是娱乐,是一种精神游戏,为什么又很乐意在心理上接受戏剧的支配,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有意识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台上表现的人生,能使观众产生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的种种联想,从而加深对人生的体悟。有了这种联想、体悟,就会获得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说:“戏剧与任何艺术相比更要求中肯恰当。如果一出戏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这样的’,那么,即使它缺点很多,仍不失为好戏。”如果一出戏连可信这一关也过不去,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就难以进入审美状态,有时甚至感到智力受了伤害。这样的戏还谈什么真实呢?
戏剧的真实,必须是动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实。在社会科学中,真实可以用理性来直接表达。但在戏剧中,理性隐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的。明代作家袁于令(1592~1674)说得好:“剧场假而情真。”这个“情真”,先由艺术家体验到了,他先被自己的体验所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而戏剧的情感,是感性状态的理性,总是包含着是非判断的。表现美好的情感或邪恶的情感,都是经过了艺术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审美化了的东西,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所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会染上麦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残忍、奥赛罗的猜疑。戏剧中的真总是要引人向善的。现代戏剧在对人性的描写上,会超脱于过去的价值判断,其表现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还着力于表现“灰色地带”,仍然不会泯灭是非善恶,泯灭理性精神。那种不包含是非善恶的愉悦,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娱乐,成不了高尚的娱乐,不是戏剧真正的审美愉悦。
戏剧的真实,还应当是有力量、有力度的。这种力量,源于戏剧的真实、真情,不是细琐的、卑微的,而是表达了某种“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黑格尔语),或者如恩格斯说的“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我们不能要求许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

5.对文中加点的词语“感性状态的理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包含着是非判断的内容情感化,表达在戏剧中感染观众。
B.理性是内核,情感是外在,完全靠情感的真实来影响观众。
C.包含着是非判断,表现为一定的情感,是审美化了的东西。
D.先由艺术家体验到的情感,外化为理念,然后传达给观众。
6.对文中画横线的“如果太缺少这类作品,现代戏剧就没有脊梁骨了”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性是现代戏剧存在的唯一条件,缺少了思想力度、深度的作品,现代戏剧就走向死路了。
B.量变的积累会发生质变,如果太缺少有思想力度、深度的作品,现代戏剧就失去主体理念了。
C.艺术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作品没有思想力度、深度,人们的行为就没有精神支柱了。
D.事物要有发展过程,由没有思想力度、深度的作品到“没有脊梁骨”的现代戏剧有一定过程。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实是戏剧的重要因素,它在艺术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应排在第一位。
B.有了虽假犹真的审美愉悦,观众就可以出入于自身经历而引起联想。
C.品格高尚的娱乐是要引人向善的,其表现形式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
D.失去真实性,观众在看戏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难以进入审美状态。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锺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B.①新妇所乏唯容尔。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许允为晋景王所诛。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D.①夫百行以德为首。
   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验证许允妇料事无误的一组是(    )
①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③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④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⑤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⑥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许允妇容貌奇丑,以致在拜堂之后丈夫竟然不肯入洞房。然而她凭自己的准确判断和机智应对,赢得了丈夫的尊重。
B.许允担任吏部郎时,大多任用同乡,魏明帝为此派卫队将领去逮捕他。许允听从妻子的告诫据理力争,最终无罪获释。
C.丈夫被晋景王杀害,是许允妇早已料到的事,所以当事情果真发生的时候,她镇静自若,照旧织布,神色不变。
D.许允被害,门生担心他们母子的安全,想把许允的儿子藏起来。后来全家迁到许允墓地居住,孩子才免遭祸患。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答:                                                                        
(2)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
答:                                                                       
(3)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飞。
[注①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偏东。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    
(1)请结合诗句说明,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4分
答: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答:                                                                        
                                                                                                                                                   

13.(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李商隐《登乐游原》)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

①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
②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③九州生气恃风雷,                    。我劝天公重抖擞                    。(龚自珍《杂诗》)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文化城市     (有改动)
①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②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③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④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⑥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⑦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⑧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⑨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14、(1)沈园给人的外在感受是什么?(3分)
                                                                        
(2)第二段写作者游览沈园的所见所感,其情感基调是什么?(2分)

15.文章开头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叙说到绍兴游沈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16.试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6分)
(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答:                                                                  
(2)文化其实就是生活。
答:                                                                  
(3)生活在这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答:                                                                  
17.(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文化城市”应具有怎样的特征?(3分)
答:                                                                       
                                                          
(2)结尾处“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分)
                                                                                  
六、(15分)
18.在下面这两段文字的空缺处分别填入5个备选句子,使其语意连贯、完整,将正确的排序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下一个『2006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