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高三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
试题预览
"2004——2005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押解(jiě)    嬗(shàn)变    和衷(chōng)共济    煽(shān)风点火    
B.恚(huì)恨   匾(biǎn)文  金鸥(ōu)无缺       讳(huì)莫如深   
   C.禅(chán)林  枕藉(jí)     涂(tú)毒生灵      湮(yān)没无闻   
   D.褊(biǎn)狭   长喙(huì)    如鲠(gěng)在喉    针砭(biān)时弊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么大一个公司竟然被一个小公司收购,就像大象被蚊子吞掉了一样,这件事引起了这个大公司的人事    。
   ②哪怕杨振宁与翁帆之间年龄、地位、声望、财富有天壤之别,只要他们是符合《婚姻法》的联姻,是阳光下的合法婚姻,人们就应该摒弃一切世俗的   ,并衷心地祝福他们。
   ③这件事你去做吧,   ,让他去做也行。
   A.振荡  偏见  否则
   B.振荡  成见  不然
   C.震荡  偏见  不然
   D.震荡  成见  否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家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B.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支持,任何一个人都要积极寻求别人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C.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终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变得目空一切。
   D.她形象姣好,口齿伶俐,举止得体,天生一块主持人的料,这回艺术节让她担任主持人,真是赶鸭子上架,找对人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普希金这些自画像的神态并不相同,有的凝重,有的轻盈,有的阴郁,有的活泼,它们都是诗人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和不同心态中的自己。
   B.教职工代表大会期间,广大教职工代表认真阅读领会《学校八年发展纲要》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C.由退休教师组成的书画协会会员的年龄平均为75岁,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D.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到底答不答应他的请求?我的小宝贝?”爸爸急冲冲地走进来,“人家正等着你的答复呢!”
 B.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C.“你们——要——把——凶手——抓获——”刑警队长使劲地张了张嘴巴,用微弱的声音对身旁的同事断断续续地说。
   D.他究竟去了哪里,会不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是家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入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七十三年前(1927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保护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议事日程。《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6.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一致认同的传统杰出工艺及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等文化表现形式。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已经失传和正在失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总称。
C.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有着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形态血脉相连。
D.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无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活态文化和民间文化。
7.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
B.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文化资源。
C.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
D.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无形文化的迅速消亡与流变,势必影响该民族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强势文化对后者弱势文化的侵蚀。
C.按照《名录》的申报规定,中国一些民间曲艺形式如东北二人转、天津快板书、粤剧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D.加强地下古文化和地上活文化的沟通交融,应是中国搞好文化环保的重要方面。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12.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是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14分)
四、(20分)
13.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卷五)
(1)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3分)

译文:                                                                             
(2)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3分)

译文:                                                                          
(3)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①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② 幸自:本自,本来是。
(1)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2)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滕王阁序》)(2)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子曰:“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篇》)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6——20题。(21分)
不 见 大 雁
 刘长春
⑴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⑵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⑶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⑷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
⑸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⑹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斥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不绝如缕于我的耳际。
⑺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千年、百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⑻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⑼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的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长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而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然后,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也像鸟一样飞进课堂……
⑽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同样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⑾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⑿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⒀然而,生态学原理却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食粮。
⒁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是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⒂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⒃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⒅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有删节)
16.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3分)

————— —————

17.第⑹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请指出“怦然”“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分)

答:                                                                               

                                                                                   
18.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4分)

(1)文段⑼中划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北天门市高三联考试题』  下一个『高考古今诗文鉴赏与训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