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九上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苏教九上第四单元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九年级上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象苏教九上基础训练第四单元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理解巩固积累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给加点的字注音。1.隽永()2.绮丽()3.睿智()4.铿锵()()5.寥廓()()二、仔细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练习。1.作者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说说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3.这篇文章是评论
试题预览
"大象苏教九上基础训练第四单元

第13课 散文家谈散文
理解 巩固 积累
一、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给加点的字注音。
1.隽永(    )                          
2.绮丽(    )                          
3.睿智(    )                         
4.铿锵(    )(    )                       
5.寥廓(    )(    )                         
二、仔细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练习。
1.作者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大意,说说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这篇文章是评论郭沫若的散文《白鹭》的,为什么作者要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并进而说出自己“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



4.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赏的。




5.你是如何理解“不能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这句话的?



6.第五、六段引用姚鼐、莱辛的文字目的是什么,
    


7.你认为这篇评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的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1.这几幅画面表现了什么?
 

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为什么作者说“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4.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怎样表现所咏对象的。





实践 探索 创新
一、“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决不是单调划一、凝固不变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试以你熟悉的作家作品为例加以论证。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A.春的林野
                           许地山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的花草在它的荫下避避光焰的威吓。岩下的荫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虹、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
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林下一班孩子正在那里捡桃花的落瓣哪。他们捡着,清儿忽嚷起来,道:“夏,邕邕来了!”众孩子住了手,都向桃林的尽头盼望。果然邕邕也在那里摘草花。
    清儿道:“我们今天可要试试阿桐的本领了。若是他能办得到,我们都把花瓣穿成一串璎珞围在他身上,封他为大哥如何?”
    众人都答应了。
    阿桐走到邕邕面前,道:“我们正等着你来呢。”    。
    阿桐的左手盘在邕邕的脖上,一面走一面说:“今天他们要替你办嫁妆,教你做我的妻子。你能做我的妻子么?”
    邕邕狠视了阿桐一下,回头用手推开他,不许他的手再搭在自己脖上。孩子们都笑得支持不住了。
    众孩子嚷道:“我们见过邕邕用手推人了!阿桐赢了!”
    邕邕从来不会拒绝人,阿桐怎能知道一说那话,就能使她动手呢?是春光的荡漾,把他这种心思泛出来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这样呢?
    你且看:漫游的薄云还是从这峰飞过那峰。
    你且听:云雀和金莺的歌声还布满了空中和林中。在这万山环抱的桃林中,除那班爱闹的孩子以外,万物把春光领略得心眼都迷蒙了。
    
B.一幅恬淡和谐的图画
                      ——《春的林野》赏析
                       龙  敏
这篇散文的意境很像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以如洗的清新,滋润涤荡了浣衣女、打渔夫世俗的身心,浣衣女的嬉闹,打渔夫的陶然又赋予宁静的空山以灵动的生命。人是自然,自然像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群峰蜿蜒,薄云漫游;百鸟歌唱,百花凝听;无限旖旎的大自然,像纯洁烂漫的孩子;天真、淘气,林野里酣然游戏的孩子又多么像澄澈无瑕、春光荡漾的自然!
尤其是,阿桐要邕邕做他的妻子,邕邕“狠视”并“推开”他,羞涩嗔怒地拒绝了……天空与飞鸟,绿叶与红花,阳光与雨露,大地与小草,还有男孩与女孩,自然万物相依相伴、相亲相爱的阴阳和谐,体现了天地宇宙与生俱有的多么神奇的“心思”啊!
20世纪20年代,西方泛神论哲学及印度泰戈尔思想相继传入中国。泛神论哲学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世纪以来作为人格神的上帝的至高地位被自然代替,人们的热情和关注开始转向大自然,表现出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因因相生关系的膜拜和歌颂。泰戈尔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飞鸟集》、《园丁集》等作品中,其宗旨主要是爱宇宙,爱自然,爱人类,爱祖国,爱和平,并从中完成对自我的实现和与宇宙的相调和。这种思想的渊源是印度佛教,佛教的教义之一就是在悲悯之心下对众生的普爱和泛爱。
那么,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则是,对自然与宇宙的热爱和歌颂,对人类与自然、宇宙和平共处,和谐统一的宗教般虔诚的羡慕和赞美,成为一个非常时尚的主题,而为众多的作家们所青昧,比如郭沫若写了《女神》,比如冰心写了《春水•繁星》等。许地山的这篇《春的林野》也正是这类主题的优秀作品。此外,作为以写小说和散文为主的现代之学史上的优秀作家,也许又因为有一个深谙佛经并最后做了和尚的舅舅的关系,许地山早期作品尤其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如果说,郭沫若风格的激情澎湃是青年式的,冰心风格的温柔蕴藉是母亲式的,那么,《春的林野》这一幅人与自然自由和谐,闪耀着天堂般圣洁光辉的图画,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恬淡、平和、静美的中年心境。它是大磨大难后的大彻大悟;是绝望后的希望;也是充盈、圆满、幸福里漫溢出来的甜蜜遐想。
1.A文的第三段写了哪些生物?它们在春季各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A文中作者将春天的林野描写得生机盎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A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A文中作者描写孩子们逗趣有什么作用?



5.A文倒数第三段写:“是春光的荡漾,把他这种心思泛出来呢?或者,天地之心就是这样呢?”请参照B文,写出什么是“天地之心”。



6.B文分析A文风格“恬淡、平和、静美”,试从A文中摘抄一些语句加以证明。




第14课 小说家谈小说
理解 巩固 积累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俊逸(     )     颤(     )动     羞涩(     )    稚(     )气
执拗(     )     撂(     )下     点缀(     )    间歇(      )
二、 根据括号内的注释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                (比喻认识不清或目的不明)地轰响,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2.他飞红了脸,更加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起来。
3.他         (犹豫)了一下,便跟我去了。
4.这一来,我倒有些          (不自然)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
5.不但文字         (文章富于变化)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记忆。
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茅盾先生抓住了小说的哪两个核心内容来进行评论的?评论所突出的小说最成功的特点是什么?



2.茅盾先生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的?



3.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4.茅盾在文章结尾中写道:“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①结合全文,说说这篇小说“最使我满意”“最使我感动”的各是什么。


②《百合花》的“结构严谨”表现在什么地方?请举例说明。


③文段中说它是“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作者在前文里写道:“这闲闲的两笔(指二次写到枪筒插柳、野菊花),前后呼应……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④小说所具有的“富于抒情诗风味”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阅读《百合花》,完成下面练习。
1.这篇小说为什么题为“百合花”?



2.小说中的哪些细节描写流露出小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



3.作者为什么两次写到新媳妇短促的“啊”声?


4.小通讯员肩头的“一片布”在文中反复出现,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这片布?



5.小说结尾,新媳妇为什么要气势汹汹地对卫生员说:“是我的……”这三个字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6.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


7.阅读小说第四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幅与前线战斗环境不甚协调的气氛?


8.文中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在小说情节的起伏上起什么作用?



实践 探索 创新
一、课外阅读茅盾先生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看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日军建立的集中营位于苏门答腊的东海岸,带钩的铁丝网包围着阴暗潮湿的牢棚。外面,白天有赤道炽烈阳光的照射;夜晚,皓月与繁星辉映。可集中营里,黑暗夜以继日。
    已是几年,还是几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我们懒得去想。刚被关时,还惦念时辰,现在,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周围,有人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最后一线希望的破灭。对于战争结束,我们早已不抱幻想。我们变得恍惚和麻木,只有喉咙里才窜出野兽般生命欲望:饥俄。除非有人抓到一条蛇,或一只老鼠,要不就得挨饿。
    不过,集中营里有一个人仍有可吃的东西——一根蜡烛。他原没打算吃它,正常人是不吃蜡烛的。可当你看到周围人皮包骨头、气息奄奄时,你不会低估这根蜡烛的分量。他实在无法忍受饥饿折磨时,便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找出蜡烛,细细咬下一口。他把它看作生命之源。如果有一天,当有人因饥饿发病时,他便求助于这根蜡烛。作为朋友,他保证给我—节。
    一天晚上,他在房柱上刻下一个标记后,有位难友说今天是圣诞节。我的朋友语气呆板地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谁还去想这事?可是,又有人说了句很奇怪的话:“圣诞节的时候,有烛光和钟声。”他的声音虚无缥缈,似乎来自悠久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他的话与现实毫不相干,对我们没有意义。
    晚上,我的朋友忽然变得不安起来,他朝那只箱子爬去,拿出蜡烛。黑暗中,我清晰地看见它的白颜色。“他准备吃了,”我想道,“但愿他别忘记我。”他走出屋门,然而并没有吃,而是从看守那儿借火点燃了蜡烛,放在床头。
    没有人说话,不久,黑影一个接一个溜到他床边,这些半裸着的难友们,双颊凹陷,目光饥渴,悄然无语地坐在蜡烛旁围成一圈。主教和牧师也围了过来,没法认出是神职人员,同样是两个虚弱的“囚犯”而已。牧师用沙哑的声音说:“圣诞节来了,光明在黑暗中闪耀。”“黑暗征服不了光明。”主教接口道。这是约翰福音的语句,但那天夜晚,围着蜡烛发出的不是几世纪前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给我们每个人的神圣启示。
    我从没见过如此洁白和纤美的蜡烛。尽管我很难描述当时的情景,但我们肯定,从这个火焰中见到了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我们被关押在沼泽和丛林之中,但我们听到成千上万鸣钟发出的声响和天使的合唱。烛光的火苗越窜越高,像利剑刺穿黑暗的牢棚。一切都沐浴在如同白昼的光明之中,从没有人见过这般明亮的光芒。我们自由了,意气昂扬,不再饥饿。
    这时,有人轻轻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光明本身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那是用火焰书写的文字。我亲眼听见。
    蜡烛烧了一整夜,普通蜡烛是无法燃烧得这么久长,这么壮美的。我们齐声歌唱,迎来了曙光。我们确信无疑,一个温馨的家在等侯我们。
    事实也正是这样,我们中一些人在第二年圣诞节之前回到家里,另一些人呢?是啊,他们也回到“家里”。我帮着把他们掩埋在集中营后面的泥土里,可他们向世界告别时,眼睛不再像从前那样暗淡无光。他们的眼睛充满着光明,那根蜡烛发出的光明,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1.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第1段描写集中营的环境的作用。

2.在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感受到“时间仿佛凝固了”?

3.第3段文字画线的句子中,如果删除“小心翼翼”和“细细”,表达效果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4.谈谈你对第7段中画“      ”的句子的理解。


5.第9段中,作者说的“蜡烛烧了一整夜,普通蜡烛是无法燃烧得这么久长,这么壮美的”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6.纵观全文,简要说明为什么先前有人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而后来“有人轻轻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


7.依据全文,简要说说“我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如果让你点评小说,你会从哪些角度来写呢?
①角度一:
②角度二:
③角度三:
第15课 诗人谈诗
理解 巩固 积累
一、解释下面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乍然(    )
2.山峦(    )
3.笼罩(    )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练习。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1.请将造成李白错觉的这首诗默写下来。

2.选文第3段描述了诗歌中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是哪一句诗?

3.请说说曾卓对此诗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4.请比较李白和鲁藜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有哪些不同。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练习。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到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早醒来的人
1.月光照在大地上,作者为什么要说它“流”进门槛?


2.诗人把月光当作阳光,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3.“开门,还是深夜”一句,除了写实外,还有怎样的深意?


4.你认为画横线的两句诗应怎样理解?


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鲁藜这首诗谈谈你的体会。




实践 探索 创新
一、 读下面一首题为《青春》的诗,写一篇简短的评论。200字左右。
青春(之一)
     (台湾)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中国诗论
钱钟书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l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同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写出不可名言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密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国诗来得多,这是极耐人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正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打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第1自然段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根据文意解释“易尽”和“无垠”的含义,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①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②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3.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问答。    



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爱伦•坡主张诗愈短愈妙,最长的诗阅读不能超过半小时,,作者认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B.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能更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C.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D.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E.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蕴深远。

单元练习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隽永(     )    睿智(     )    恬静(     )    嗜好(     )
跌宕(     )    撂下(     )    憨厚(     )    门槛(     )
二、 请仿照下面示例写出形体相近的字并组词,每小题至少写出三个。
示例:臊:嘈(嘈杂)  漕(漕运)   躁(暴躁)
1.绮:                                           
2.眺:                                           
3.纯: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2006年中招语文模拟试题』  下一个『06中招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