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科技说明文阅读集中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
试题预览
"科技说明文阅读集中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
“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
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
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由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1.对“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B、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C、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2.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镜技术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内镜技术解决了外科手术的入路问题,从而改变了外科实质。
C、内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了微创外科由于器械影响而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D、内镜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解决微创外科研究中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的方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    )
A、“微创外科”是在腔镜、小切口、小路径、内镜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才是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B、由于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发展很快,因此,它们比外科医生的手术更为准确。
C、“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全面发展,并成为外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D、微创外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即是针对广义的微创外科而言的。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1世纪是信息时代,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将代替传统的外科操作。
B、生物智能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问题,那就是21世纪外科医生应该怎么办?
C、现代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科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的运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D、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学将由微创发展到无创,外科医生可能由手工操作手术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以至远距离操纵手术。
参考答案:
1.A (第四节“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
2.D(A奠定坚实基础的应是内镜、腹腔镜技术的出现;B内镜技术并未改变外科实质;C微创外科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内镜技术的发展。) 
3.D (A项“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妥;B项“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不妥;C项“最高境界”无根据。)
4.A(见最后一节的“可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2.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B.“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C.“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玉石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D.“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之路”在命名上的差别,实质上是命名者的文化背景的差别。
   D.由于双方存在无意识的差别,致使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出土文物和“玉石之路”的考察表明,自古以来,玉器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B.根据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起码从宋代开始,藏族人民就有爱好饮茶的习惯。
   C.由于“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所运送的货物并不同,因此两者的知名度也就不能相提并论。
   D.李希霍芬、李旭和格勒等的“命名”现象说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离不开各自的文化背景。
参考答案:   1.A (“丝绸之路”的名称由西方人提出,并非更名的原因;更名的原因是命名者只站在西方的角度,不能准确反映“丝绸之路”的实际情况。)
   2.A(“这个问题”是指“一条路的货物流向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深化”是指“丝绸之路”命名的深层原因 —— 文化内涵,或文化背景。B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和“‘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C划线句中没有“‘玉石之路’的命名”的意思。 D划线句中没有“命名问题“的意思。)
   3.D(汉、藏学者对“茶马古道”解释的差异,是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4.C(“所运送的货物不同”与“知名度不能相提并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推论关系。A历来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玉器,以及“玉石古道”的运行,说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用玉、赏玉的习惯。B “茶马古道”的存在和运行,说明西藏人民需要茶叶。D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就影响了各自的命名立场和角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我国了解得比较多了,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转向。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呢?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张广祥编此试题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1.对“循环经济”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循环经济是融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废弃物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经济。
   C.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
   D.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之外的另一种新经济形式。
   2.对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以“污染排放”为目的,后者以生产“再生资源”为目的。
   B.前者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后者是物质循环流动的经济。
   C.前者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后者带来资源增加、环境改善。
   D.前者是一种消费经济,后者是一种生态经济。
   3.对文中划线句子句意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知识化转向和生态化转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B.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赖循环经济。
   C.较之旧经济,新经济注重更多的不是数量而是效益。
   D.同是新经济,循环经济将比知识经济更具活力。
参考答案:
三、1.C(“循环经济”本身要靠生态学规律指导,而不是去“指导人类社会”)
   2.B(A把“结果”当成了“目的”;C“资源增加”误;D“消费经济”误) 
   3.B(A根据上下文,应从正面立意;C着眼点是废弃物,不是资源;D不能说废弃物不存在)
   4.D(于文无据)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
     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1965年,水后4号探测器拍摄了22张火星地面照片,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的说法遭到否定。火星与月亮一样,地面是陨石坑荒原。
     1976年,海盗号着陆来到火星地面,它没有发现令人激动的生命和有机分子踪迹。尽管这一使命是科学与技术的胜利,但是火星上没有生命的探测结果使外星生物学沉寂了20年。
     90年代,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生物学家在地球的外星环境中发现了生物体。这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认识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的潜在生命。ALH84001火星陨石现在静静地躺在休斯顿。这块45亿年前与火星生命共存的石头是在到达地球13000年之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有4条证据可以证实,这块石头上曾经有过微生物生命。但是科学界认为,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看似微生物化石的虫类结构可能是无生命矿体滑动形成的。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时,其微型结构是不适合生命存在的极高温度下形成的。
     NASA于1996年8月7日在华盛顿召开了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人们对这一小小陨石的历史性发现激动不已。NASA的丹•戈尔金虽然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但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可能存在于之一地球以外来自太阳系内第三星球的生命证据。NASA小组迅速展示了令人震惊图片和微生物化石照片,其中有一个像小虫。但是,也有人持异议。
     其实,NASA的科学家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4条证据也可以解释为非生物性的。例如,化合物PAH有时与生命体有关联,但也可以存在于汽车尾气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科学小组的结论遭到强烈攻击。一项破坏研究显示,有些微生物结构只不过是在滑动过程中形成的看似生物体外形的岩石碎片。研究者们还发现,陨石有地球的污染物。
   (选自《科学画报》,略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的“4条证据”的一项是(     ) 
   A.ALH8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化合物PAH,而PAH与生命体有关联。
   B.ALH8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
   C.ALH8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虫类的微生物化石。
   D.ALH8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细菌衍生物。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
   B.以前曾有科学家推测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但水手4号探测器拍摄的火星地面照片证明了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C.ALH84001火星陨石迄今已有44.99987亿年的历史,它于13000年前降落在南极洲,现在珍藏在美国休斯顿。
   D.火星是太阳系的第三星球,NASA通过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证明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3.如果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中最合适的一个是(     )  
   A.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 B.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
   C.并非证据确凿的生命信号 D.寻找外星生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它上面很有可能产生生命。
   B.地球上的生命是由落到地球的火星陨石传播到地球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
   C.美国科学家在火星陨石上发现了磁铁矿颗粒,而磁铁矿里面很可能产生微生物,这是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
   D.由于研究者发现ALH84001火星陨石中有地球的污染物,这表明:即使陨石中有微生物存在,也并不能证明火星上曾经产生过生命。
参考答案
五、
1. D(第四条证据应是“ALH8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丝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并非“细菌衍生物”。)
2. C(时间有误,ALH84001火星陨石迄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与火星“同寿”。)
  
3. C(A项:原文并没有提及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即使提及,也不是原文的中心意思;B项: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并没有肯定“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D项:题目太空泛。)
4. D(A项:“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是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并非指现在,应改成“火星的气候曾经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才妥;B项:原文第一段提到类似的意思,但加了限定词“也许”,只不过是推测,并非确指;C项:原文最后一段提到“磁铁矿里有可能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因此不能以此作为“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D项的推断合情合理,正确。)
六、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过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打破了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会)
   1.下列对第二段中“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B.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C.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D.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七年级语文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下一个『200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文言文的多种解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