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国普通高招1卷(河南省)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6全国普通高招1卷(河南省)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本试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试题预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第Ⅰ卷
注意事项: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
D.摩娑 厝火积薪 巨擘 见风驶舵
答案:D(A项中“嗑碰”应为“磕碰”,B项“辑拿” 应为“缉拿”,C项“大有稗益” 应为“大有裨益”,D项“摩娑” 应为“摩挲”;“见风驶舵” 应为“见风使舵”。)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作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 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 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
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
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答案:B(A项“一念之差”的本义是说一时偶然的错误想法导致了客观的错误,显然不合语境。C项“拍手称快”本义是指人们对惩治坏人、制止不良行为的积极反应,显然不合语境。D项“功败垂成”本义是指在接近成功之时却失败了,而本句义指成功与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 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
新老顾客倍受欢迎。
C. 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
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
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答案:A(B项词序不对,应是“倍受新老顾客欢迎”;C项前后不对应,表意不明确,前面为“是否收门票”,而后面只有“予以否认”;D项不搭配,“扩大”与“提供教科书”不搭配。)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2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3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4它们看似陈旧
○5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6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4○1○3○6○2○5 B.○2○5○6○1○4○3
C.○3○5○2○6○4○1 D.○6○4○1○3○2○5
答案:C(所给的句子语境,前面衔接要紧承“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的句子有○3○5,而○3
句是概括评价,○5句是紧承的具体价值;后面要顺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句子有○2○6○4○1,○4和○1构成的转折不能拆开,又同“承载”联系最紧,○2和○6构成的因果关系也不能拆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以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受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
5.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由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
D. 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洋气象图”。
答案:B(A项中“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不符合原文;C项中“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的“全过程” 不符合原文;D项中绘制“海洋气象图”应仅是科学家最终的希望,而不是现实的行为。)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主动,海洋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
答案:B(B项中“海洋被动而大气主动”在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A (B项“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不可能“重新调控”。C项中“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可能“减轻”,还不可能“避免”;D项中“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言过其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祚,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1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2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3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1恩寄:对下级信任衬托。○2摙(liǎn):担运。○3糗(qiǔ):干粮。○4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答案:C(视:看待。)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 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C.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答案:C(A项第一句属于评价语言;B项两句都是表现其为官尽职和恤民;D项第一句是表现其平等待人,第二句是表现其注重恢复名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徇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答案:B(原文仅说“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与盗匪无关。)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答案:(4分)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答案:(6分)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1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2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3,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1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2野次:郊野。○3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答案:(3分)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答案:(5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受上赏; ,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人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2)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钱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卷2
』  下一个『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