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一中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平坝一中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平坝一中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试题高 一 语 文第I卷(共42分)命题人:王佳佑一.(18分,第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zhuì)而出 期(jī)年 谤(ànɡ)讥 会(kuài)稽B.必唾(chuì)其面 恃辇(niǎn)不肖(xiào) 膏腴(yú)C.峥嵘岁月(zhēn)深邃(suì
试题预览
"平坝一中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高 一 语 文
第I卷(共42分)
命题人:王佳佑
一.(18分,第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zhuì)而出 期(jī)年  谤(bànɡ)讥  会(kuài)稽
B.必唾(chuì)其面  恃辇(niǎn) 不肖(xiào) 膏腴(yú)
C.峥嵘岁月(zhēn)  深邃(suì)    柏(bǎi)林  玫瑰(ɡuì) 
D.水泊(bó)梁山   绚烂(xuàn) 颤动(chàn) 熨贴(yùn)
答案:A B(cuì-tuò)C(bǎi-bó;ɡuì-ɡuī)D(bó-pō)
2.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游目骋怀  缥渺  辍学  沧桑
 B. 相形见拙  掂记  特殊  嗜好
 C. 有峙无恐  恣肆  学历  衣襟
 D. 目光炯炯  激扬  寥廓  慰藉
答案:D A(渺-缈)B(拙—绌;掂—惦)C(峙—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别人有的我也   有,当然主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②    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③    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欺骗性再大,自焚事件发生后,少数痴迷者也应该醒悟。
A.必需  关于  即使  B.必需  对于  无论
C.必须  关于  无论  D.必须  对于  即使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自从我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B.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通行,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大坝。
C.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 “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答案:D 蠢蠢欲动,贬义;安步当车,不合语境;蓬荜生辉,是称谢语,表示别人的造访为自己的居室题赠字画使自己觉得荣誉,此用错了对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的病情的好转,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与医生配合。
B.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 现在,杨利伟、聂海胜和费俊龙这些名字对于我们是比较熟悉的。
D.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了呢?
答案:A B并列短语;C介词及其短语;D否定
6.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雄伟的山,苍郁的树,苔染的石壁,滴水的竹林,都在江中投入绿油油的倒影,    ,就连我自己也在那闪闪的绿之中了。
A. 天空中的艳阳洒下金辉一片
B. 大地像一块鲜艳的地毯
C. 碧绿的江水轻轻拍打着船舷
D. 天空和地面整个绿成一片
答案:D 这段描写是抓住了景色的绿色来描写的。A色彩与全段不协调;B叙述的中心是“大地”,且“鲜艳”也与全段色彩不协调;C句是动态描写,与全段静态描写角度不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繁荣的内在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并掌握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法)上,如西汉今古文字之争,很大程度上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个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主要是因为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惟一原因即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种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7.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始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 书家已经致力于笔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 基本笔法已经形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法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 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答案:D AB两项,文中无此信息;C项与原文“皆废……竞以……”相左。
8.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原文表述相符的一组是
① 笔法这种“范式”符合人们普遍审美心理要求。
② 笔法是一种经过数代人们不断努力总结出来的“范式”。
③ 笔法能形象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④ 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②不是传承的原因,④ “结构”应为“点画”
9.以下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了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答案:B “根本原因”应为“结果”。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笔法上。
C.笔法字法比较,笔法更能体现出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勃发展。
  答案:B 东汉以前,书法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A项,笔法成于东汉,故为“划时代”时期;C项由笔法传承的第二个原因可知正确。D项无需说明。
三.文言文部分(12分,每小题3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实在。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早晨。
C. 自杀未遂。     遂:成功。
D. 果行,国人皆劝。  劝:劝说。
  答案:D 劝:劝勉,鼓励。
 1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其”字的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其还也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③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④赵王之子孙者,其继有在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 ①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②副词,表示诘问,同“岂”,难道;③代词,他们;④代词,他们。
 1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大王来何操?
C.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 忌不自信。
  答案:C 为状语后置,其余为宾语前置。
 14.下列活用的词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C.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D.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答案:A A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每小题4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呢?
 1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木黄叶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亦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肃杀和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17.补写出下列空缺的部分。(4分,每句1分)
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③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④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8~21题(18分)
  记得有一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说:“台湾的鸟不语,花不香。”我相信这位作家一定是住在台北市。在台北市,看到的是高耸的洋楼,蛛网般的电线,根本看不到鸟,自然听不到鸟语。台北市早已是寸土寸金,即使有豆腐干大的一片院子,一般都铺上了水泥,偶然在阳台上种上一盆花,过多的二氧化碳,使花朵发暗,叶子发黑,连新鲜都谈不到,自然不会散发香气。只有住在郊外的人,才知道位于亚热带的台湾,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吐香,一天到晚都有鸟语不休。
我爱乡间的清晨,早上从屋子的后窗里望出去,是竹梢树影,农夫荷锄从河堤走过,把黑色的剪影投在窗上,窗棂切取了远山的一角,作为背景,在背景的树梢、修竹、蓝天、白云之间,点缀着人物,构成了一幅逼真生动的画。
我爱乡间的黄昏,晚霞染红了田野,微风吹过,秧苗摇曳,田塍上有牛在默默地啃着青草,偶然抬头,长鸣一声,是那么悠扬悦耳,这是一幅大自然的动人图画。
太阳下山了,带着孩子,沿着野草没胫的小道散步,让晚风吹拂着发丝,让蝴蝶绕身飞舞,从缀满野花的山坡上回来,满身都是花香。
生活在乡间的人,一般都有早起早睡的习惯,我在不读书不看电视的晚上,总是熄了灯,谛听蟋蟀唧唧,偶然有蝙蝠噗噗飞过,会自然想起“唯闻古塘里,青蛙跳水声”的诗句。
在无风无月的晚上,我会拉开窗帘,想起他曾经在信上写过的两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爱乡居,因为在乡间无需挂画,有大自然的杰作供我自由欣赏。不必种花,却有四季闻不尽的花香。虽不养鸟,每天有盈耳的鸟鸣。
18.选出对第一自然段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 以台北市区跟郊区对比,突出了城居生活的拥挤枯燥。
B. 以台北市区跟郊区对比,突出了乡居生活的美好。
C. 以乡居生活的美好反衬城居生活的烦恼。
D. 以城郊的美好景致反衬城市环境的恶劣。
答案:B ACD皆为用对比手法突出乡居,不是城居。
19.文中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用六个字概括出来。(6分)
答案:①清晨农夫出耕 ②黄昏田野牧牛 ③傍晚山坡散步
20.第五自然段写蟋蟀、蝙蝠的声音,并引用日本诗人松尾巴焦的诗句。
① 其作用是以声衬静,突出乡间傍晚幽静宜人。(3分)
② 其意境同下列哪一项意境相近。(2分)
A. 芳草平仲绿,清夜子归啼。(沈全期《夜宿七盘岭》)
B.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储光羲《钓鱼湾》)
C.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若耶溪》)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案:C
21.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几项是(4分)
A.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B. 这是一篇格调雅致,语言精粹的美文。
C. 本文以描写乡村的风光景色为主,表现了“我爱乡居”的题旨。
D. 本文将城居生活与乡居生活加以对比,表现了厌恶城居生活的题旨。
E.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文风清隽高雅。
F. 本文的语言朴实清新,文风豪放飘逸。
答案:ABCE
六.(12分)
22.在20字以内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6分)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不算什么苦。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也没处躲呀!
答案: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3.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完整。(6分)
红色,如冬日里的太阳,发出光和热,给人带来温暖;绿色如春雨后的小草,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带来希望;蓝色,如清澈的天空,充满幻想和希冀,引人孜孜追求;黑色,如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引人不断探索。
七.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材料:四个人外出打猎,一个人发现了一只野兔,另一个人打死了这只野兔,第三个人捡回了这只野兔,第四个人主动把野兔弄净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个人共享成果。请问如何重奖贡献最大者,奖当属谁?
要求:
① 不少于800字。
② 题目自拟。
③ 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222.86.124.19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下一个『2006年豫南五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