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四中2006届高三5月模拟试卷.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南县四中2006届高三5月模拟试卷.doc(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县四中2006届高三5月模拟试卷语文命题:刘永峰蔡莉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时间:2006年5月28日上午9:00—11:30。)第Ⅰ卷(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蹩进干瘪撇开校园一瞥B.饱绽银锭靛蓝荷花淀C.屯兵
试题预览
"南县四中2006届高三5月模拟试卷  语文
命题:刘永峰   蔡莉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时间:2006年5月28日  上午9:00—11:30。)
第Ⅰ卷 (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蹩进    干瘪    撇开    校园一瞥        B.饱绽    银锭    靛蓝    荷花淀
C.屯兵    迟钝    打盹    囤积居奇        D.屋檐    赡养    瞻仰    蟾宫折桂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黯淡    才高八斗    轻手捏脚    不费吹灰之力
B.赝品    自惭形秽    莫名其妙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端祥    面面相觑    恬退隐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帐簿    惊滔骇浪    冠冕堂皇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3.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一权威网站发布消息,称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 
②什么叫魅力?我没有去查字典。按照我想当然的理解,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它和“吸引力”一词大概是同义词。或许你会反对我这样解释,但你如果去看一看现代作家们对这一词的使用,或者去网上浏览一下,就知道这样解释无可厚非,尽管这样解释是不对的。     。 
③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与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有关的教育活动,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 媒体    无可非议    只有/才                   B.媒介    无可厚非    只有/才
C.整合    无可厚非    只要/就                   D. 媒体    无可非议    只要/就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着眼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实现了繁荣经济、活跃经济、拉动经济的初衷。
B.今天,团中央青工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青年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
C.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鲍遂献透露,应对公民起名中越来越多的冷僻字和重名等问题,公安部正在研究起草《姓名条例》,以立法手段来解决身份证制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D.周人创造了农业文明在《诗经》中有大量篇幅记载和表现,有的是春夏之际向祈福或秋天之际答谢神灵的乐歌,有的直接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场面。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和谐社会”提出的意义
   《左传•襄公》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因此,“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生活在 “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本来就应当是和谐社会。由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因此,“和谐社会”就变成了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都喜欢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请看世界上有多少“手中有粮”的人心中仍然很慌啊!这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不行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古千?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 中国人喜欢讲“社会稳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种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国人已告别“斗争哲学”多年。那么,应当取“斗争哲学”而代之的是什么?今天明确了,是“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体现。事物之间有矛盾,也必然有斗争,可斗争是第二位的。斗争,不是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比较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两大对立阶级基本消失以后,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大同小异,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惠、互利、互补、互动,更应当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和谐社会”是当代“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5.对文中“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康”包含着“和谐”,“和谐”对“小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B.“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C.“小康社会”是就经济目标而言的,它重视经济发展,所以就忽视“社会稳定”。
D.没有社会稳定,就谈不上“小康”与“和谐”。
6.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左传•襄公》的话,意在说明中国人一直处在政治和社会的和谐之中。
B.作者认为“和谐社会”是指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 
C. 作者引用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话,说明“和谐”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
D. 世界上有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人心中仍然很慌的原因是经济还不够发达。
7. 不能支撑“生活在 ‘和谐社会’的人最能体会‘和谐社会’的幸福;经历过社会冲突的人更懂得“和谐社会”的可贵”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
A.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B.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C.“和谐社会”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外交部的一本刊物《北京共识》立即赞誉“中国的决策者正在寻求‘和谐’”。 
D.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落后得很呐!为什么流传古千?还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
8.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和谐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分类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一次战略性推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B.“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实现都需要“社会稳定”做保障。那样“稳定”的保障谈不上“小康”“和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我们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D.没有“和谐社会”就没有“和谐哲学”,“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一种体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浣 花 溪 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钟惺(1547—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明代散文家。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

9.对下列文中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浣花溪委也              委:水流所聚
B.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       肖:像,似
C. 出城欲雨,顷之霁 霁:雨过天晴
D. 迫暮趣归                  趣:兴趣
10.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浣花溪“清幽秀丽”的一组是
   ①   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②   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③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④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⑤  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⑥  碑皆不堪读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浣花溪清幽秀丽,在成都城下回旋萦绕,但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主要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
    B. 杜工部祠中杜甫像清矍古朴,但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刻在石碑上的肖像,附有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为杜甫写的传记。
    C.杜甫的两处居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作者借此赞赏了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宽阔胸怀。
    D. 文末作者写到朝廷使臣出来游玩,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因此到处热闹哄哄,引发了作者极大的赏玩兴趣,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Ⅱ卷 (114分)

四、(共21分)
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①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

② 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③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四、(21分)

14.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剑客(唐 贾岛)              马诗(唐 李贺)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 房星,星宿名,《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这两首诗都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鲜明的形象之中。
   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上,贾岛诗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用语率真,直抒胸臆,表白了自己出众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李贺诗则                                                               
                                                                                    。
两首诗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贾岛诗塑造了一个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具有宏大理想的剑客形象,在机遇面前跃跃欲试、有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李贺诗则塑造了                                
                                                                                        。
15。古诗文默写。(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五尺应门之僮,               ,             。(李密《陈情表》) 1分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1分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记》) 1分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1分
(5)《劝学》中有一处著名的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在《师说》中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说的“                          ,                          ”,与此有观点相通之处。2分

五、(17分,共4小题)
                                           远 方
(1)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2)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3)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4)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5)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6)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7)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8)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9)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10)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11)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16. 作者对远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请仿照下面的例句,结合文章内容,写两个句字。示例:从空间的角度看,山是纵的远方。(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第3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了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_________
18. 第7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4分)
                                                                                         
                                                                                        。
19. 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5分)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华中师大一附中2006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湖南省望城一中2003高考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