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一中2006届高三全真模拟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湘乡一中2006届高三全真模拟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湘乡一中2006届高三全真模拟试题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蛮横/横财   数落/数典忘祖   鲜活/数见不鲜B.行头/行止   当真/螳臂当车   纰缪/未雨绸缪C.熨帖/熨斗   方便/大腹便便   露相/抛头露面D.累赘/累次   字帖
试题预览
"湘乡一中2006届高三全真模拟试题
 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蛮横/横财   数落/数典忘祖   鲜活/数见不鲜
B.行头/行止   当真/螳臂当车   纰缪/未雨绸缪
C.熨帖/熨斗   方便/大腹便便   露相/抛头露面
D.累赘/累次   字帖/一帖汤药   船只/只身一人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糟蹋      讳莫如深    出奇致胜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B. 杀戮      食不裹腹    矫揉造作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 贸然      莫名其妙    时过境迁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 凌乱      真知灼见    欢呼鹊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所谓的英雄,不是人们通常所称道的英雄。那种人凭借强力,在盛荣或个人野心的驱使下,会给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
B.在这空旷寂静的原野,他像一只发怒的雄狮,大声怒吼,那声音振聋发聩,很远就能听到。
C.他游侠般出现在文坛上,又像流星般在最光亮的时候消失在天际,生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死后是声名沸扬,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D.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表现了弃妇的哀怨:结婚之前男方显出信誓旦旦的样子,谁知没多久,他就毫无情义地把女方遗弃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
B.为了保护进城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但是外来务工人员难以讨要工资仍然是一个社会顽疾,特别是建筑行业尤为明显。
C.禽流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鸡群中的烈性传染病,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致病性、感染病毒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类品种有关。
D.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能力也有限。后半句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类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惟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风波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功夫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尸掘坟,才被传统的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是否有能力主张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是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剃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力。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须,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
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生命之后,夺去他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
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5.结合文意,下列对文章标题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自认为天经地义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
6.对于文中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C.“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D.“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他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惟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并非是由于它们的力量强大到人类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人类的道德自觉。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的: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在没有外力的压迫下,把我们人类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样我们就成为有道德的物种。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奴的解放,不是由于黑人拥有强大的反抗力量,而是出于白人的高度道德自觉,其实是社会道德的进步。
B.金庸的小说,在刀光剑影的打打杀杀中,不仅刻画出侠者武功绝世,同时也在着意传播一种深沉的道德意识。
C.在我们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后,人类就应该停止一切开山截流的行为。
D.就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样,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会成为全体人类的自觉,不过,也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上范司谏①书
欧阳修
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
司谏,七品官耳。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
……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
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为不然。当退之作论时,城为谏议大夫已五年,后又二年,始廷论陆贽,及沮②裴延龄作相,欲裂其麻③,才两事耳。当德宗时,可谓多事矣。授受失宜,叛将强臣,罗列天下,又多猜忌,进任小人。于此之时,岂无一事可言,而须七年耶?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贽两主耶?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幸而城为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是终无一言而去也,何所取哉?
今之居官者,率三岁而一迁,或一二岁,甚者半岁而迁也。此又非可以待乎七年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执事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④乎?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夫布衣韦带之士⑤,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及用也,又曰彼非吾职,不敢言;或曰吾位犹卑,不得言;得言矣,又曰吾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注】①司谏:宋代谏官名。范司谏,即范仲淹,时任右司谏。②沮:阻止。③麻:麻纸写的诏书。④谠言:正直的话。⑤韦带之士:喻穷苦的读书人。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多事匆卒,未能也             卒:终止,完结。
B.而独区区欲一贺者             区区:微小,无足轻重。
C.沮裴延龄作相,欲裂其麻       裂:使……裂,撕破。
D.一陈昌言,以塞重望           塞:敷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于执事得之不为喜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以讥阳城不能极谏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欧阳修议论谏官必须尽责”和“期望范仲淹能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A.①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    
②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贽两事耶
B.①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
②今未闻……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
C.①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    
②一陈昌言,以塞重望
D.①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    
②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从陈州来到京城担任司谏,职位并不高,但欧阳修认为值得祝贺,因为谏官可以评论天下之得失,代表着公正的议论。
    B.欧刚修对时人指责韩愈“讥阳城不能极谏”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韩愈写《诤臣论》批评阳城不能尽力进谏是正确的。
    C.欧阳修诚恳地提醒范仲淹,要让天下的人知道朝廷有正义之士而显示天子有纳谏的明智之举,作为谏官就必须经常有“正议”和“谠言”。
    D.欧阳修在分析“终无一人言”的原因时特别指出,那些“布衣韦带之士”不敢进言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因为他们出身贫寒,常常不被朝廷重用。

第Ⅱ卷(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贽两事也?
译文:  
(2)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是终无一言而去也,何所取哉?
译文:  
(3)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的送别诗,作者均为晚唐诗人,但二者所抒思想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表达技巧也各有千秋。
(1)郑诗通过对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而韩诗则                                                                      
                                                                   。(3分)
(2)郑诗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景中寓情,三、四两句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结句别开生面,“君”“我”对举,“向”字重迭,交待各自行程,更加增添了咏叹的情味;而韩诗                                                                        
                                                                     。(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赤壁赋》)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王实甫《长亭送别》)
(3)__                    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4)舍南舍北皆春水,                。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5)“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秋,写秋却让人体会不到萧瑟与凄清;“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则是王勃笔下的秋,笔触虽明媚,却总有几分落寞。多情的文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感情为景物染色。
   (6)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但愿长醉不复醒”。诗的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又是何等豪放超然。
五、(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风    杨绛
  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风呢,除非把它紧紧收束起来,却没法儿解脱它。放松些,让它吹重些吧;树枝儿便拦住不放,脚下一块石子一棵小草都横着身子伸着臂膀来阻挡。窗嫌小,门嫌狭,都挤不过去。墙把它遮住,房于把它罩住。但是风顾得这些么?沙石不妨带着走,树叶儿可以卷个光,墙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树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卷起大浪,把大块土地吞没,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脑几扫个干净。听它狂嗥狞笑怒吼哀号一般,愈是阻挡它,愈是发狂一般推撞过去。谁还能管它么?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云压近了地,太阳没了光辉,地上没了颜色,直要把天地捣毁,恢复那不分天地的混饨。 
  不过风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将出去。不管怎样猛烈,毕竟闷在小小一个天地中间。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动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压伏下去。风就是这般压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乱,自己照旧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极点,不能再怒,化成恹恹的烦闷懊恼;像悲哀到极点,转成绵绵幽恨;狂欢到极点,变为凄凉;失望到极点,成了淡漠。风尽情闹到极点,也乏了。不论是严冷的风,蒸热的风,不论是衷号的风,怒叫的风,到末来,渐渐儿微弱下去,剩几声悠长的叹气,便没了声音,好像风都吹完了。 
  但是风哪里就吹完了呢。只要听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风究竟还不肯驯伏。或者就为此吧,天地把风这般紧紧的约束着。            
(原载一九三九年三月五日《今日评论》)
16.开篇说到“风一辈子不能平静”,为什么后缀了一句“和人的感情一样”。(4分)

答:                                                                            
                                                                            

17.文章第三段描写的“ 流水”和“风”,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根据情节和文章内容,作出简要分析。(5分)

答:相同处:                                                                 
不同处:                                                                 
                                                                        
18.“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概要说明。(4分)
答:                                                                          
                                                    &n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上一个『2006年高考福州一中模拟考.doc』  下一个『济宁市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