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市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九江市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九江市2006届毕业班调研统测语文试卷2006.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YCY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肖像 刀削面 枭雄 宵衣旰食 B.腈纶 菁华 旌旗 泾渭分明 C.飙车 镖局 骠勇 分道
试题预览
"江西九江市2006届毕业班调研统测
语 文 试 卷
2006.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YCY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
A.肖像 刀削面 枭雄 宵衣旰食
B.腈纶 菁华 旌旗 泾渭分明
C.飙车 镖局 骠勇 分道扬镳
D.扼腕 宛然 挽留 莞尔一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有错的一组是 (    )
A.肴撰 遗笑大方 板上走丸 风马牛不相及
B.告磬 原气大伤 妍媸毕露 覆巢无完卵
C.训服 兵慌马乱 谍谍不休 口慧而实不至
D.脚趾 唯妙唯肖 山青水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少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踌躇满志,以为是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时候了。
B.从欧美归来的几个大哥哥大姐姐,给小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异国风情,孩子们对这些海外奇谈,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C.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绝不署名,以假乱真,鱼目混珠,骗取黑钱。
D.姚明近来表现神勇,但美国媒体认为,相对于他的潜力来说,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不可畏者,人们常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C.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D.我最近看了李如弯的《一篇近于志怪的寓言小说〈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讲解》。(北京出版社《古代诗文句篇赏析》)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回忆录很难写,我至今也没有读到多少写得好的令人读时欲罢不能,事后回味无穷。
B.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作好宣传解释工作。
C.台湾当局如果误判形势,一意孤行,英才苑继续推行“渐进式的台独”政策,只会加剧两岸关系紧张,必将自食恶果。
D.经理一走进他的房间,马上给他拉到靠窗户的红木小圆桌前神神秘秘地坐下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另一篇文章里我已讨论过情感思想与语文的关系,在这里我不再作哲理的剖析,只就情与辞在分量的分配略谈一谈。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艺术以物质表现精神,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高惕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听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相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是的“象征艺术”(注:黑格尔的“象征”与法国象征派诗人所谓“象征”绝不相同),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隐约地见到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修辞立其诚”,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概括立论,都难免有毛病。“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无论巨细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是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粃糠。黑格尔以为古典艺术的特色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其实这要看怎样解释,如果当作“情尽乎辞”解,那就显然不很正确,古典艺术的理想是“节制”与“静穆”,也着重中国人所说的“弦外之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节选自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情与辞》)
6.从原文看,以下关于“情”与“辞”及其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据黑格尔的“物质”、“精神”的观点,文学作品文字内容属于“物质”范畴。
B.一篇文章中情与辞在分量上的分配,应视所写文章的内容形式而定。
C.“言有尽而意无穷”,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英才苑反而可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
D.古典艺术的理想是节制与静穆,就是要“情尽乎辞”,即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7.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尽乎辞”是文学家追求的但又往往难以达到的目标。
B.本文拿绘画与文学作比较,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工笔画法的缺陷。
C.从本文的意思看,作者是不大赞同文学“情尽乎辞”的。
D.第二段“画家”喻创作中善用暗示的文学家,“画匠”喻无巨细都尽量和盘托出的文学家。
8.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物质溢于精神的“象征艺术”。
B.在文学作品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否则,不成其为文学。
C.“辞溢乎情”的文学作品,辞藻往往高华精妙,值得大力提倡。
D.初学为文者,应首先做到“因情生文”、“情见于辞”,然后再作更高的企图。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2题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刿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刿皆怀剑至于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刿,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不可全也。
(选自《吕氏春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国五十里而封之   封:划分边界 B.且二君将改图  图:国界
C.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  陛:国君   D.以穷为通      穷:困窘
1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且二君将改图 封于汶则可
A. 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与之盟 虽失乎前
B. D.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刿有勇有智的一项是 (    )
①曹刿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
②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
③庄公与曹刿皆怀剑皆怀剑至于坛上
④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
⑤曹刿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
⑥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易作战,于是鲁庄公请求比照附庸国君米听从齐国。
B.鲁庄公听从曹刿的计策,用胁迫齐桓公的手段达到了在汶水以南划分边界的目的。
C.管仲认为齐桓公还给鲁国土地之后虽然失去了本国土地,但会保住自己的威信。
D.桓公多次结盟诸侯而能成功,并使他们听从,是因为管仲能够灵活处理实际情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3分)
译文:                                                                    。
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3分)
    译文:                                                                    。
③夫九合之而合,一匡之而听,从此生矣。(4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后 游
杜  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2)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15.默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一组)
(1)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学史把韩、柳、欧、三苏、王、曾等统称为“                        ”。
(2)                                     。                                    。
                     ;                  。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是:“                      ,                     。
五、(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听  山
冯  源
   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近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油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后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便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岂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味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听有所获,情便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天;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和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或许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这里的山,既非高大雄伟也不神秀奇峻,而是蜿蜒绵长的浅丘低山,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绐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此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然而,时光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儿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2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影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支支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徐志摩先生曾说:居山是福。我信然。                       
(选自《散文佳作鉴赏》)
16.“听山”的意思该如何理解?文章以“听山”为题有什么好处?(5分)
答:





17.作者听山“听”出了些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答:





18.怎样理解“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一句的含义?(4分)
答:





19.作者听山、赞山,可后文又说“他们(蜀人)所弹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这不是有悖文意吗?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13分)
20.下面的句子语意不连贯,请进行修改,使之前后衔接连贯。(3分)
   谁是我市第一所少儿英语学校的创始人?今天,电视台记者采访了该校王东国校长,请他谈谈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创办这么一所学校的。
修改为:



21.下面加点的是一些“时尚词语”,请对其中信息加以整合,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这些词语的含义加以解释(任选两小题)。(4分)
(1)脱口秀、服装秀、发型秀、汽车秀、婚纱秀、大腕明星作秀
(2)热播、热映、热销、热线、热捧王菲、大跳狂野热舞、热裤昭示青春
(3)食品包装、真空包装、全新包装李宇春、全新包装越剧《红楼梦》
答:(1)秀:
  (2)热:
  (3)包装:

22.仿照下列例句,续写三个句子。(6分)
   对 流 浪 者 来 说 , 家 园 , 是 一  处 人 生 旅 途 的 驿 站 ; 家 园 , 是    
                                                                 ; 家 园 , 是
                                                               ; 家 园 , 是
                                                               。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神学家蒂里希说:“你在生活中认为什么有价值,那个东西就成为你的神。”
请以“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至三题(36分,每小题3分)
1.B(全都读jī ng  A组  肖像xià o  其余读xiā o  C组 骠勇pià o  其余读biāo  
    D组  扼腕读wà n  其余读wǎ n)
2.C(训→驯  慌→荒  谍→喋  慧→惠  A组  撰→馔  遗→贻  板→坂  B 磬→罄  
原→元  D 唯→惟  青→清)
3.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本领,不能用于自己。海外奇谈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冰山一角常比喻已揭露出来的内幕或犯罪事实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4.A(B后半句的引文不独立,说字后改用逗号。C句的三个问号改为逗号,因为这是一个陈述句,主语部分不是句子。D括号是句内括号,应在句号之前。)
5.C(A成分残缺。B主客体颠倒。D表意不明)
6.D[解析]作者认为,不能把黑格尔的观点当作“情尽乎辞”来解释,而且“怀尽乎辞”不同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A项见第一段黑格尔的观点;B项由“古典艺术”与“象征艺术”的比较可知;C项见“把所有的话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余地”等句。
7.B[解析]作者并非批评工笔画;A项[‘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但“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C项见A项分析;D项见原文第二段语句。
8.C[解析]“辞溢乎情”的作品主要是指堆砌漂亮辞藻而空洞无物的作品,不应提倡。A项由埃及金字塔推断。B项由第一段关于文学的分类推断。D项有感而发,语言要表达情感,这是为文的基本要求。
9.C(台阶)
10.B(表承接,就/表转析,却:A表层进,再说:C介,跟,同:D介,在)
11.C(①④表现“有智”②为鲁庄公的动作③⑤表现“有勇”⑥为管仲的话)
12.C(会保住自己的威信是对文中“虽无地而得信”的误解,意为“还能得到诚信的名声”。)
四、(22分)
13.①(3分)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拔出剑来架在自己脖子上。(搏、承各1分,句意1分)②(3分)凭四百里见方的土地被天下人信服,君王仍然有收获。(被动句1分,得1分,句意1分)③(4分)九次聚会诸侯而能聚会成功,一次匡正天下而天下人听从,就是从这一点产生的。(合、匡、生各1分,句意1分)
附译文:齐醒公项打鲁国,鲁国不敢轻易迎战,而在距离都城五十里的地方划定了边界,请求 比照附庸国来听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您宁愿死了又死呢,还是宁愿活了又活呢?”庄公说:“此话怎讲?”曹刿说:“听从我的建议,国土必将扩大,您自身必将安定快乐,这就是活了又活。不听从我的建议,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将危险受辱,这就是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6年福州格致中学高三模拟试卷』  下一个『2006届高考语文模拟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