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预测2006年高考作文话题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试题
名称
权威专家预测2006年高考作文话题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全品高考网●新浪网2006年高考作文大预测全品高考网高考作文改革研究中心刘兵张新彦执笔关键语: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轨迹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向预测,25个重要话题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焦点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往往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大争鸣。不仅因为它占据语文试题
试题预览
"全品高考网●新浪网2006年高考作文大预测
全品高考网高考作文改革研究中心
刘兵 张新彦 执笔
关键语: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轨迹分析,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向预测,25个重要话题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焦点
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往往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大争鸣。不仅因为它占据语文试题的“半壁江山”,而且还负载着更多的非考试因素的其他社会性功能。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高考作文改革的发展趋向,给一线高三师生的作文复习提供科学有效的引领,全品高考网高考作文改革研究中心组建了一个阵容强大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建国五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作系统的研究,描述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轨迹以及高考命题的规律性趋向,对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提出可能成为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焦点的25个重要话题,并为其中命中指数较高的19个话题提供“构思点拨”“精短素材”“佳作示例”等相关链接(可点击全品高考www.qpgk.com免费下载)。
一、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轨迹分析
(一)命题形式的变化轨迹
关键语:由两元走向多元,逐步形成形式交融的局面
从近二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给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
以1999年为界,在此之前,基本上是给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是: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所以这类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违背命题要求了。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80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19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但是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写作有过多的束缚。
1999年的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一道向话题作文转轨的“准话题作文”,一直到2004年,高考作文命题都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形式。 话题作文的标志便是题干中有“请以‘×××’为话题”一语。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的一种“启发”和“提示”,仅供参考。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话题是明确的、法定的指令,大家都得遵照。话题作文可以不使用试题中提供的“材料”,而且鼓励考生挣脱“材料”,开辟新的天地。此外,话题本身不是文题,你应当自己拟定一个好题目。话题作文有着其他题型无法相比的优越性,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性,能给同学们提供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使同学们能够在作文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高考作文试题连续多年采用话题作文这种题型,其负面作用便日渐突出了:一是逐渐丧失了认真细致审题的意识,甚至在有些学生心目中产生了“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的错误意识;二是宿构、套用范文的现象愈来愈严重,每一年刊登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中都可以发现一些抄袭的现象;三是出现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怪现象;四是不少学生只练自己擅长的文体,导致写作能力的片面发展。因此,对话题作文这种考查形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种考查形式在一定的时期内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一成不变的话,就会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2005年起,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重大的改变。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丰富多彩,除了话题作文之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题意作文等几种形式都出现了,呈现出形式交融的局面。例如北京卷是命题作文“说‘安’” ,天津卷是命题作文“留给明天”。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5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和湖北卷的作文题出现了一种“新”的题意作文模式,试题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明确的话题,但是上海卷提示“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这就意味着本题可以转化为“文化生活与我的成长”的话题作文;福建卷的作文题,从“外观”上看是图画材料作文,但材料中一组组相对应的“提示文字”(“我规范”与“我新颖”、“我稳定”与“我多变”、“我周长短,面积大”与“我周长长,面积小”,等等),却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子话题”;湖北卷提供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要求考生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同样不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比较特殊的作文题型。这三道试题,我们可以称之为“题意作文”,可以看做是一种将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融为一体的新的出题形式。
(二)文体要求的变化轨迹
关键语:由限制到宽松,由宽松到限制
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像给材料作文,一般是要求写成议论文的形式,后来,自从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当然,这种“文体不限”并不是说能够写成没有文体特征的“四不像”的文章,而是指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有了更宽松的环境。
但是,2005年开始,部分省份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重庆、北京卷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说明文。湖南卷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湖北卷表面上无文体要求,实际上题目中隐含着“结合自身感悟作文”,也是一道议论文。这表明,在经历了文体的“大开放”、“大宽松”之后,开始由宽松到一定的限制了。
从以上两点来看,近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在命题思维上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限制――开放――有限制的开放”过程。如果说“限制”是考生在完成规定动作的话,“开放”就是在做自由体操,那么,现在“有限制的开放”就是带着镣铐跳舞了。这个过程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命题者科学思维的体现,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结果。
(三)命题内容的变化轨迹
关键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以理性思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同时,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对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走向进行理性的挖掘和合理的预测,能够帮助我们掌握高考命题的方向,为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课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道路。
回顾近十年的高考作文,1998年的“战胜脆弱”考查的是做人, 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 考查的是思想道德,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考查的是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2004年的15套题中,考查人生的有7套,考查做人、心理、文化的各有2套,考查文艺评论的1套。
200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又在2004年的内容范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呈现了一个明显的特点: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江西卷的“脸”)、体验(如湖南卷的“跑的体验”)、价值(如全国卷(II)的“位置和价值”)、心理(如重庆卷的“自嘲”)、观念(如浙江卷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发展(如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成长 (如上海卷写文化生活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生存状态(如北京卷的“说‘安’”)、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广东卷的“纪念”)等等。2005年的作文试题,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虽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是考生一定会有话可说,能有效地考查出考生的作文水平。
我们先来看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情况:
年份、地区 题目 内容指向
2001年全国作文题 以“诚信”为话题作文 思想道德、思想认识
2002年全国作文题 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 思想道德、思想认识
2003年全国作文题 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为话题作文 思想道德、思想认识
2004年北京卷 以“包容”为题作文 人格修养
2003年北京 以“转折”为题作文 思想认识
2004年全国三 以“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为话题作文 思想认识
2004年全国二 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 思想认识
2005年广东卷 以“纪念”为话题 思想认识
2005年全国一 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全国二 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全国三 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浙江卷 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江苏卷 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山东卷 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5年辽宁卷 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作文 人生哲理
2003年安徽春季高考 以“挑战自我”为题作文 认识自我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 田中耕一获奖的故事 认识自我
2004年全国一 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 认识自我、认识别人
2005年重庆卷 以“自嘲”为话题作文 认识自我
2005年湖南卷 以“跑的体验”为话题作文 认识自我
2004年广东卷 以“语言与沟通”为主题作文 认识自我认识别人、
2003年北京春季 以“水的联想”为题作文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
2004年北京高考 以“说‘安’”为题作文 认识社会
2004年福建卷 以历史人物或者文学形象为话题作文 人文素养
2004年浙江 人文素养与发展 人文素养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更多的有了一种换位思考,从考生角度去思考命题的方向和内容,让考生觉得亲切,人人有话可说,人人可以自由而有个性的进行表达。同时,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内容上,近几年高考表现出以下特点:
1. 体现人文
(1) 以人为本
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的高考作文,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强调作文与社会贴近,与生活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从引出话题的材料看,这两年的作文试题都呈现出共同特点:中学生熟悉、喜爱、具有一定思想品位并且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
所以说,高考作文试题更加注意对人的关注:或指向人的内省,或指向人的处世,或指向人的生活状态,或指向人的精神发展,或指向人与环境,或指向人的思维方法、思想方法、价值判断和哲理思辨等。例如2005年全国卷的四道作文试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以及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辽宁卷的“平凡与自豪”、天津卷的“材与非材”、湖北卷的“买镜”等,话题贴近人生、时代,关注人的主体感悟,既注重人格修养,也注重世界观、方法论;既注重人文关怀,又有理性思辨,也不失对美的追求,充分体现了话题作文的成熟美。
(2)认识自我
前几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多体现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观的灌输,是道德系统内的命题。但这两年,尤其是今年的作文题目则不然,非常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要求能闪现出人生的智慧,更加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把握能力。这对未来的中学教育是一个有益的信号,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灌输、简单地要求学生“要怎么样”,而应当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要求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这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这种作文导向有利于学生从学校这个小校园向社会这个大校园的顺利过渡。可以说,现在的作文强调一个“我”字,强调“我对生活的看法”,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
认识自我和了解别人是我们在认知过程中间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认识自我强调个体结合生活实践通过内心的反省净化生活,提升人生境界,达到更高的层次,自然地获得人生艺术。这个传统在先秦诸子那里即开始形成,高考命题显然有意延续这个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上让学生传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外察强调人的事功,主张人应积极关注外在生活,关注外在世界,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极构成一个互补的体系,整体上显示出既积极进取注重事功又净化内心注重内省的外王内圣。
高考作文的教化作用在话题立意上是比较明显的,高考自我命题的内容范围在继续拓展。2004年高考作文题的“内容范围”的拓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正是当代人从人文关怀出发所关注的问题:人的生存状态(如“忙”),人的心理调适(如“快乐幸福”“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人的持续发展(如人文素养),人的自我意识(如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人与人的关系(如“语言与沟通”)等。尽管考生可以写得有深有浅,但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或指向;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视野要与当代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的生活关注面趋同。
(3)彰显个性
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个话题,与往年相比,最深刻的变化就在于淡化了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化的主观倾向,凸现了考生的精神体验,充分尊重了考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话可说,营造出和谐、宽松、民主、开放的作文环境。
2004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也做了大胆、有益且较为成功的尝试。选择所列人物和文学形象做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题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作文的选材范围方面,将课内外拉拢沟通,给一般考生和在课外读得很多、极多的考生,提供了不同的、但都可施展的广阔天地;第二,在文体上,选择的自由度极大:人物评论、文学评论、杂文、故事新编、短剧等等,尽可展其所长;第三,这些人物,历来争论不一,也有历来骂声一片的人物(如曾国藩),还有历来称颂不已的人物(如鲁迅),或褒或贬,可翻千古之案、写一家之言,审美能力、批判精神、思想深度、思维品质尽可得到充分的展示。
2. 重视理性
(1)注重思辨
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可以发现愈来愈注重逻辑思辨,话题是时代的、理性的。这一点在2004年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全国卷的“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天津的“材与非材”、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辽宁的“自豪与平凡”、重庆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的“语言与沟通”、江苏的“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等等。再回溯20多年来高考作文,不论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以及近年来的所谓“关系型话题作文”等等,这些题目都是在考察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而且从未来的趋势看,这一特点也将继续在国内高考作文命题中出现。
(2)回归本质
以前,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思想道德教育的痕迹都比较明显,但是,这几年的作文命题开始有意识地回避社会热点。2005年浙江卷、湖北卷、福建卷的高考作文题,都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来命题,既与“和谐”无关,也和“人文关怀”无关,没有表现出以往高考作文突出而强烈的现实色彩,这与近年来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搏”的方向,关注社会、聚焦热点的特点似乎不太一致。也已经完全丢弃了以往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以及“心灵选择”的残酷拷问,而是转为强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这是对写作本质的回归。这使得高考作文“猜题”、“套题”和宿构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3. 体现地域性
2004年许多省市开始自主命题,这个命题局面是以前所没有的,说明教育机构充分尊重地方权利,尊重地方自身的实际情况,尊重地方本有的文化特色。分省命题也意味着高考作文开始注重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上海是临海城市、经济中心,开放程度很高,是20余年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工业化程度最高,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农业或半工业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情调已经比较稀少,一个“忙”字(2004年上海卷)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上海近几十年的变迁,也反映了工业化生活所带来的冲突,引发人们去思考新兴的文明体系,并且又与2003年上海卷的“杂”遥相呼应,反映了上海人对自身发展的思考。
北京是中国古都,又是首都,自身厚重深沉的文化历史底蕴是无与比拟的,因而自然有包罗万象、囊括八方的帝王气象,“包容”一词就是对北京独特的文化优势的反映;北京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崭新变化,不同的思想或文化都被接纳,而且即将迎来2008年夏季奥运会,北京需要更广阔的胸襟,“包容”一词又在反映人们对未来北京的期望。北京还是政治中心,对政治的关注、对天下大局的关注体现在《说“安”》这样的作文题上,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再如湖南,是湖湘文化的中心,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敢为天下先”,这一点体现在2005年湖南高考作文“跑的体验”中,也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因而,可以说从2004年省市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作文开始根据地方自身的特点设计有利于本土化的命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二、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向预测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预测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之前,先看看国外的高考作文题目,也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先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题:
【文科】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
1.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非常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很强的思辨性。
再来看看美国高考作文题:
1.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
2.试说出一种根源在外太空的东西,并为你的理论作一完整的阐述。
3.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
不难看出,美国作文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激发思维创新,注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教育将中西结合,走向世界,高考作文的命题似乎也应如此。我们认为中国教育一贯的人文教育性,加上外国教育中的思辨性、创意性,将会成为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命题形式来看,将会是形式多样,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由于2006年是分省市命题的第三个年头,已有多个省市自主命题,有了独立命题的经验,各省市之间又能互相借鉴,而全国卷也已有了一次命制多套试题的经验,有余力进行创新了。因此,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会有更明显的改观,各家有各家的个性了,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正有利于学生“有个性于表达”,正是命题的正确方向,也正是下放高考命题权的本意。
我们认为,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会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将会变得更有个性,更有地方特色,以促使考生平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在考场上能“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1. 话题作文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绝不会到2006年就完全消失,估计仍有少数高考卷会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题型。不过,命题者绝不会无视话题作文的负面作用,为扭转不良的作文风气,他们可能会对话题作文加以改造,或适当增加审题难度,或调整作文试题的结构,或部分地取消“三自” 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 命题作文可能会有新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采用命题作文题型的高考卷的数量可能有所增加。当然,增加的数量应不会太多,因为今年就几乎占去半壁江山了。二是指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会有所改变,可能会吸收一些话题作文的优点,给考生以较多的写作自由。今年,北京卷就已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许将有更多的命题组会沿着这个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
3. 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将会受到青睐。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有两道特别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一是拥有超强个性的福建卷锐意创新,竟想到从看图作文上进行翻新,让考生根据两幅图(一个圆形和一个星形,两个图形旁边均有提示文字)写自己的联想或感悟;二是一向敢于领起新潮流的上海卷独树一帜,围绕着“流行文化”,以“三大社会广角镜头”为材料的方式,突破了以往作文命题的限制。这两道作文试题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将会引导一些命题组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当然,也可能会引导一些命题组去创造出更多的新题型。其题型和话题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独词类话题作文。独词类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很大,但也应强调:考生写作时,所选材料必须扣住所给话题。
2. 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考生写作立意前,先要添加上适当的词语 ,然后再按照具体的要求围绕话题确定题目,然后再进行立意、写作。
3. 给材料话题作文。前有材料的给定话题作文一定要分辨清楚是关系型的,还是因果型的,或是推理型的。
因果型的话题作文要注意写明由因到果的过程;推理型的话题作文要把推理过程交代明白。
4. 题意作文。这类作文,考生首先要弄清材料的立意,然后自定出恰当的话题。因为设题者不限定话题,而是让考生依据所给的材料自己拟定话题进行写作。
此外,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题型也是命题者视野中的选择项。不管哪种形式,“有限制的开放”还是肯定的,而且,“限制”这一元素还会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强。
(二)从文体来看,将出现文体开放和文体限制并存的情况
在文体方面,2006年高考作文将会出现文体开放和文体限制并存的局面。但有一点应该要注意,命题者会有意识的在出题中限制考生写出一些非文学性的另类体裁,如以前高考中出现过的“实验报告”等等,同时,应该会加强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运用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文体的规范训练,尤其是议论文、记叙文、夹叙夹议的散文的训练。要学会写规范的议论文,不能一味模仿一些花里胡哨的写作结构,最后失去自我。
(三)从内容来看:强调人文、生活、思辨、创新的意识
2005年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实施第一年,全国16套试题的高考作文马上大“变脸”,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200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标准,那就是要让学生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能“负责任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2006年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实施第二年,高考作文命题会渗透更多的新课程理念,会出现更多的“大动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培养探究、发现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适当回避社会热点,远离道德拷问,将关注目标指向写作的本质,这对于一道高考作文题来说是必要的。当然,这并非是要引导学生不去关注现实、逃避道德的修养,而恰恰是要让考生在关注和贴近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养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观察、发掘、思考生活,探究、解决问题,培养深刻思考和创造探索的思维习惯,学会“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与新课标的理念和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这样的作文命题才能真正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走向正轨。
1.强调人文精神,回归人本
2006年的高考作文将进一步体现“做人与作文相结合”的理念,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回归人本,回归生活。人文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与积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渗透人文体验的目的是检验考生关注社会和人文互动的能力。人文体验的渗透可以直接通过话题体现,如2001年的“诚信”;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体现,素材、语言、立意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人文体验。在“发展等级”中强调了“有启迪性、有哲理、有深度”,这实际上就是人文的具体表现。人文体验的另一层意义是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从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个性化理解。2005年浙江卷作文话题“人文精神与发展”是一个直接将思维引向人文体验的尝试。
如果把整个写作内容作全面整合的话,不外乎人、自然、社会三个纵切面。这三个层面又交织渗透成人、情、事、理四个纬度。经纬交织点就是“人”。这是由写作的特性决定的,“文学即人学”,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共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上一个『
2006年下期重庆市鱼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下一个『
2004-2005学年上学期月一考试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