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语文强化训练卷(四)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语文强化训练卷(四)(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语文强化训练卷(四)第Ⅰ卷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赍赏畸形牛犄角跻身文坛B.薄荷巨擘舶来品跛鳖千里C.囹圄与会琉璃瓦钟灵毓秀D.吁请小觑黑魆魆嘘寒问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松弛丰采推已及人银样腊枪头B.偿还更迭山呼
试题预览
"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
语文强化训练卷(四)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赍赏 畸形 牛犄角 跻身文坛 
   B. 薄荷 巨擘 舶来品 跛鳖千里
   C. 囹圄 与会 琉璃瓦 钟灵毓秀 
   D. 吁请 小觑 黑魆魆 嘘寒问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松弛 丰采 推已及人 银样腊枪头 
   B. 偿还 更迭 山呼海哮 兄弟阋于墙
   C. 按捺 倾泻 察言观色 温良恭俭让 
   D. 斑配 涣散 优柔寡断 依样画葫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⑴春节假期结束,人才市场又活跃起来了,不少公司纷纷引进高科技人才,越大的公司越注意_______优秀高科技人才。
   ⑵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BHP Billiton______了一项高达9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巩固了澳大利亚作为中国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地位。
   ⑶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这对生态环境的______将非常严重。
   A.搜罗 签署 损害        B.收罗 签署 危害
   C.搜罗 签订 危害        D.收罗 签订 损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高速公路路况单纯,上路行车,视野角度缩小,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跟车距离产生错觉,最终引发交通事故。
   B.民营企业的发展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瑙鲁共和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苦心经营的金钱外交的丧钟又一次敲响,这完全是由于台湾当局咎由自取。
   D.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他还会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毕竟日程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报告称:一个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为25万元左右;算上该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可以说,抚养子女的经济总成本是惊人的。
   B.常香玉排戏有个习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一句唱腔一句唱腔地“挖”,非把动作中的那个最佳,唱腔中的那个最美“抠”出来、“挖”出来不可。
   C.在现代社会(后现代?)里,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以公众的良知自居的知识分子正在消失,而让位于在各自的领域里面对、解决专门问题的人。
   D.“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这为大家熟知。钱钟书用《管锥》命名自己的著作,谦逊之外别有深意,带有反讽的意味。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近日在互联网上,全球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此举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B.昨天,清华大学2006年保送生暨自主招生考试结果正式揭晓,清华大学录取了南京20位重点中学的优秀生。
   C.矿难发生一小时后,市委书记就指定纪委、计经委、安监局的几位领导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并担任遇难职工善后的工作。
   D.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费俊龙对中学生们说:“要想将来当上航天员,首先现在要做好人。”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微 波 武 器
      微波是一种能在真空或空气中直线传播,波长很短(1毫米~1米)的高频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性好、能被某些物质吸收等特点。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由于其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而且看不见、摸 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因此,被军事专家誉为高技术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微波武器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其特点是不需要传热过程,一下子就可让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烧毁材料。较低功率的轻型微波武器,主要作为电子对抗手段和“非杀伤武器”使用;而高能微波武器则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这主要是由隐形飞机自身的设计特点造成的。
      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目的,需要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这样就必须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推力矢量系统等先进技术,才能解决飞机的纵向和横向安定性、操纵性等问题,因而比其它飞机对机载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另外,为了改善全机的防探测效果,它们的结构和外表通常都要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以便大量吸收雷达波能,不使之反射回去,这是隐形飞机能够“隐身”的原因之一。但是,事物终究一分为二,有所长则必有所短,由于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能大量吸收雷达波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这就铸成其自身的致命弱点,自招“杀身之祸”。当隐形飞机被微波武器发出的高能电磁波照射到时,机体会由于过量吸收微波能量而产生高温,轻则因瞬间加热而失去控制,重则整架飞机都会被烧毁、熔化。
      另外,微波武器不是采用“点”的攻击方式,而是强调“面”的攻击效果,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只要在一个区域内被罩住,都难逃“天罗地网”。
      目前,国外微波武器已发展到实用阶段,如俄罗斯的电磁脉冲弹和英国的微波炸弹均能将大功率、不可见的电磁辐射短脉冲发送到较远距离上,用来破坏敌方的坦克、导弹、飞机以及通信和电子设备等。军事专家们预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磁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7.下列对“微波”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包括电磁波、射频和电磁脉冲。
      B.微波能被飞机各个部件所吸收,因而能够毁伤飞机。
      C.不管有没有空气,微波都能够直线传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D.微波这种波长很短的高频电磁波能快速传播、不受其他任何干扰。
      8.下列对微波武器工作原理的有关方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波武器能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材料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B.微波武器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手段,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
      C.微波武器能够使被照射物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
      D.微波武器不需要传热过程,就能够迅速地、大规模、毁灭性地破坏敌方设施,威力极强。
      9.对微波武器会成为隐形飞机的克星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通常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来大量吸收雷达波,同时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自招其祸。
      B.隐形飞机更多地依赖机载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极易被微波武器毁伤。
      C.隐形飞机尽管难以被发现,但微波武器不需精确对准目标,只要在一个区域内罩住它,就可以攻击和毁伤隐形飞机。
      D.隐形飞机为了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难以机动灵活地避免微波武器的攻击。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未来电子战中,微波武器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能够完全摧毁敌方的通信、电子设备。
      B.微波武器将使隐形飞机、隐形坦克、隐形军舰等隐形武器无处逃遁,无法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C.微波武器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且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必将广泛取代常规武器。
      D.使用微波炉要注意安全,避免微波照射到人身上,否则会伤害人体健康。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张文诩,河东人也。父琚,开皇中为洹水令,以清正闻。有书数千卷,教训子侄,皆以明经自达。文诩博览文籍,特精《三礼》,其《周易》《诗》《书》及《春秋三传》,并皆通习。每好郑玄注解,以为通博,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硕学之士,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诩时游太学,晖远等莫不推伏之,学内翕然,咸共宗仰。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一时朝彦① ,恒执弟子之礼。适至南台②,遽饰所乘马,就学邀屈。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与语,大悦,劝令从官。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仁寿末,学废,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州郡频举,皆不应命。事母以孝闻。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说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文诩尝有腰疾,会医者自言善禁③,文诩令禁之,遂为刃所伤,至于顿伏床枕。医者叩头请罪,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每闲居无事,从容长叹曰:“老冉冉而将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④击几自乐,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终于家,年四十。乡人为立碑颂,号曰张先生。
      [注]①朝彦:朝廷中有才学和德行的人。②南台:官署名。③禁:施禁咒语。④如意:一种象征吉祥的物品。 
                                                       (节选自《隋书•张文诩传》)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执弟子之礼 执:施,行
      B.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 致:招来
      C.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堵:墙
      D.会医者自言善禁 会:恰逢
      1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诸儒异说,亦皆详究焉 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①右仆射苏威闻其名而召之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①始为远近所悉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①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13.下列句子能够分别直接表现张文诩淡于功名和为他人着想的一项是 
      ①文诩意不在仕,固辞焉 文诩每牵马步进,意在因人以自致也
      ②时人方之闵子骞、原宪焉 其掩人之短,皆此类也
      ③每以德化人,乡党颇移风俗 文诩遽遣之,因为其隐
   ④州郡频举,皆不应命 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⑤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辄辞不受 文诩慰谕之,自誓不言
      ⑥文诩策杖而归,灌园为业 谓妻子曰:“吾昨风眩,落坑所致。”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诩的父亲为人清正,家中藏书颇丰,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最终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
      B.张文诩博览文籍,隋文帝招揽天下名儒硕学之士时,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极力延请张文诩担任太学博士。
      C.张文诩淡泊名利,志不在仕,多次推辞做官,并很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希望自己有美名传世。
      D.张文诩博学多闻,不慕名利,善解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并常常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深受同乡爱戴。
                                           第Ⅱ卷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5.翻译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8分)
   ①其门生多诣文诩,请质凝滞,文诩辄博引证据,辨说无穷,唯其所择。(4分)
   
   ②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4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后又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的晚年。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17.补写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作答)。(4分)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桑榆非晚”,出自唐代王勃的《______________》。
      (2)“仰天大笑出门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诗出自《南陵别儿童入京》,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________。
      (3)《书愤》中陆游以诸葛亮自况的诗句
(4)                 ,但愿长醉不愿醒。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有改动)
      18.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下面一则《征稿启事》,画线处在语言表达和标点方面有五处毛病,请加以改正。(5分)
                                       征稿启事
      《东山哲学学报》是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热诚欢迎海内外知名人士①为本刊撰写稿件。
      (一)稿件须是未经发表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语文强化训练卷(六)』  下一个『目标高考—2006年高考模拟与预测语文强化训练卷(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