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2006届高中毕业生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南师大2006届高中毕业生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南师大2006届高中毕业生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06.5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一至三大题)1至5页,非选择题部分(四至七大题)6至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YCY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cǔn)度炽(zhì)烈抑扬顿挫(cuò)不谙(
试题预览
"湖南师大2006届高中毕业生最后冲刺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06.5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一至三大题)1至5页,非选择题部分(四至七大题)6至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YCY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cǔn)度      炽(zhì)烈     抑扬顿挫(cuò)    不谙(ān)水性
    B.哂(xī)笑       采(cài)邑     心宽体胖(pán)     安土重(zhòng)迁
C.畸(jī)形       泡(pāo)桐     飞来横(hèng)祸    散(sàn)兵游勇      
D.侪(chái)辈     眼睑(jiǎn)     溘(kè)然长逝     暴戾恣睢(suī)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闲遐         虚与委蛇           赴汤蹈火          敏于事而纳于言
B.宴请          脍炙人口          义愤填赝          无事不登三宝店 
C.斡旋          众口铄金          谈笑风生          出头的椽子先烂
D.竞标          英雄倍出          蔚然成风          口慧而实不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越秀区有政协委员建议,北京路作为全市惟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              导游导购指示牌。   
(2)社会广义新农村建议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               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3)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不容回避,中国在处理这一“历史问题”上,          的方针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树立   包涵    向来 B.树立   包含   历来
C.竖立   包含    历来 D.竖立   包涵   向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
B.德瓦提出采取激励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建立对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C.国家三令五申关停私人小煤窑,以杜绝相关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某些地方部门对私人小煤窑不加限制,导致煤坑坍塌,大量矿工死亡的特大事故。
D.人们放弃使用自己的弱势语言,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强势语言,是为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丰裕中的贫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还是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当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更加恶化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原本是为了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却成为导致新的贫困产生的原因。这一趋势作用的结果使得世界范围内的贫富鸿沟日益相以、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加大了。
既往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的物质资料匮乏,不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所致。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才将这种贫困视为只有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弊端。而像今天这样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丰裕中的贫困现象是从来没有过的。伴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爆发,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迅猛增长,人类已经奠定了战胜贫困的物质基础。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彻底摧毁了民族国家为阻挡要素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所筑起的重重樊篱,最终将丰裕,与此同时,也把贫困演化为全球性的贫困。
丰裕中的贫困的表现形式是丰裕与贫困的同步增长。财富原本就是为了减少和消除贫困的物质手段,财富的增加就意味着贫困的减少。但是目前的国际经济格局中,无论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无不导致了当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和社会阶层持续增长、迅速致富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却发展无望、贫困有加。而这种丰裕不但无助于贫困的减少和改善,反而会加剧贫困甚至导致新的贫困的产生。
诚然,丰裕中的贫困这一概念的本身就提供了利用丰裕去消除贫困的可能,从而向我们展现出乐观的前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完成这一转化。
丰裕中的贫困也是处于改革开放历史新阶段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然而,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最新统计数字,同样是在2004年,中国还存在着2610万贫困人口。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3年为1:4.12,2004年扩大到1:4.39。社会进步下的贫困问题,使中国在构建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考验。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还很薄弱,导致稍有变故就可能重返贫困。在2003年,有1460万贫困人口脱贫,却又有1540万人返贫。返贫人数竟然超过脱贫人数,这在近20年的扶贫开发进程中还是第一次。丰裕中的贫困已经成为中国贫困的存在形式,全局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能避免局部贫困的产生和加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同一机制运行发挥作用的不同结果,中国反贫困任重而道远。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2期)
5.下面关于“丰裕中的贫困”的完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普遍趋势是,全球经济增长下的贫困加剧。一些国家、地区等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地区等贫困善却在恶化。
B.世界范围内和特定条件下,原本是为了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却最终成为了导致新的贫困产生的原因。结果是贫富的鸿沟日益加大。
C.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涵盖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因全球进步所带来的利益分配的极不公平。
D.经济的增长与贫困的加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丰裕中的贫困所产生的背景是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
6. 将“既往的贫困”与“丰裕中的贫困”做比较,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既往的贫困”与“丰富中贫困”形成的原因,前者主要是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的物质资料匮乏;后者主要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身。
B.“丰裕中的贫困”现象是从“既往的贫困”演变而来,所以,尽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财富迅猛增长,贫困还是普遍存在。
C.在丰裕的社会中,财富的迅猛增长使人类有了战胜贫困的物质基础,比较起“既往的贫困”,物质资料不能满足全社会的基本需求的问题,已经解决。
D.与“既往的贫困”不同的是,“丰裕中的贫困”表现形式是经济的增长与贫困的加剧同步,目前,经济的增长仍然无助于贫困的减少和改善。
7.对证明“丰裕中的贫困也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一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还存在着2610万贫困人口。农民的弱势地位更为突出。
B.1992年贫困农民所达到的最高收入与一般农民的收之比为1:2.45,而2004年扩大到1:4.39。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C.刚脱贫的群体,稍有变故就可能得重返贫困。在2003年,有1460万贫困人口脱贫;同年,又有1540万人返贫。返贫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消除贫困的最大难点。
   D.在近20年的扶贫开发进程中,返贫人数竟然超过脱贫人数,这还是第一次。“丰裕中的贫困“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贫困的存在形式。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在现阶段我国的“丰裕中的贫困“,是暂时的、只存在一个或长或短阶段内的,同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丰裕中的贫困”有本质的差别。
B.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不无关系,我国“丰裕中的贫困”现象具有发展中国的特点,不只是需求不足等的问题。
C.“既往的丰裕中的贫困”曾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弊端,其经济制度的弱点愈易造成分配不公,故难以利用丰裕去消除贫困。
D.中国经济已经走出稀缺,迈向丰裕,人民生活有显著的改善;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确出现了和发达国家相同内容的贫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嗒然①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珮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矧予自思:从细长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②,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因为《草堂记》。
(选自《白氏文集》有删节)
[注]①嗒(tà)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貌。②蹇(jiǎn)剥:指遭受挫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峰寺间,其境胜绝                 介:处两者当中。
  B.墙圬而已,不加白              圬:涂抹。
C.率称是焉    称:符合。
D.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                         砌:石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
A.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C.                                    D.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犹且从师而问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                         B.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C.阴晴显晦,昏旦含吐                           D.郡守以优容而抚我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始,交代了草堂的由来及位置。作者将草堂建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两个“甲”字,突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优美。
B.作者花了半年左右的盖成草堂,其格局简单,堂内陈设朴素古雅,听其自然,显示出作者的爱好和志趣。
C.三、四自然段,通过人问己答,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仰观诸峰险峻,俯听泉水流响,诸景美好,使作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D.作者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酷爱,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译文:                                                                     
(2)修柯戛云,低枝拂潭。
译文:                                                                     
(3)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续写下联的赏析。(130字左右)(6分)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遂归隐。
《看叶》在大自然中撷取了一个极普通的素材,英才苑写出一位老人特殊的生活感受。上联再现独得的生活情趣,下联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上联描写了诗人在花残春尽的时节,兴味盎然地拄杖于池塘岸侧的情景。“始宜”有点睛的妙用,一反常人伤春心态,将一个老人不因春逝而懊恼,倒觉得始有所“宜”的独特生活体验,委婉地传达出来。“向池塘”更表明春去并非无景可赏,“池塘”不就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吗?
下联                                                                                                                                           
                                                                                                                                                               15.古诗文默写。(任先一小题作答)(6分)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                      ,                        。                         ,                    ,                    。                             ,                            ,                        。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①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王勃《滕王阁序》)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③                        ,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④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王安石〈桂枝香〉)
⑥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苏洵《六国论》)
五、(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晨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不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06·5』  下一个『2006年浙江省五校高考模拟联合考试语文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