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06·5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06·5(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2006·5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奇数通缉瘠薄放荡不羁掎角之势B.商榷雀跃阙疑声名鹊起生性怯懦C.灼热茁壮浑浊着手成春擢发难数D.嫣然笑靥唁电狼吞虎咽雁过拔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辍
试题预览
"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06·5
语    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奇数    通缉    瘠薄    放荡不羁    掎角之势
B.商榷    雀跃    阙疑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
C.灼热    茁壮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
D.嫣然    笑靥    唁电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辍学    既便    耳濡目染    穿靴带帽
B.销假    缜密    截长补短    开仓赈饥
C.蕴藉    特聘    专诚谒见    义气相投
D.伸说    回馈    通货膨涨    凭空捏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网吧在取得安全合格证之前,必须在电脑上安装安全管理软件,      封堵有害信息网站等。电脑      进入非允许范围内的网站,安全管理软件会同时发出警报。但事实上,
      许多网吧在定期对电脑进行清理时,经常要重做系统,安全管理软件往往嫌麻烦
      不被重装。
A.从而    如果    由于    甚至          B.以便    由于    假若    而
C.以便    如果    由于    而            D.从而    由于    假若    甚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地,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B.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C. 你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是为难。若不答应你,不合人情;若答应了你,又不合原则。还是让我回去考虑一下再说吧。
D.看着五光十色的烟花,听着振聋发聩的爆竹,人们感到,在首都,春节这个中国特有的古老节日正在向传统回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在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B.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改革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做,譬如说,怎样保证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下大工夫。
D.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郄锜见,其语犯;郄犨见,其语迂;郄至见,其语伐;齐国佐见,其语尽。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郄犨之谮。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鲁侯曰:“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郄之语矣,殆必祸者也。夫合诸侯,国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晋侯爽二,吾是以云。今郄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其谁能忍之!虽齐国子亦将与焉。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唯善人能受尽言,齐其有乎?”  简王十一年,诸侯会于柯陵。十二年,晋杀三郄。十三年,晋侯弑,于翼东门葬,以车一乘。齐人杀国武子。
非曰:是五子者,虽皆见杀,非单子之所宜必也。而曰:合诸侯,人之大事,于是乎观存亡。若是,则单子果巫史也。视远步高、犯、迂、伐、尽者,皆必乎死也,则宜死者众矣!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则单子之语,迂之大者,独无谪邪?
(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郄锜见,其语犯           犯:侵凌、冒犯
B.郄犨见,其语迂             迂:不切实际、拐弯抹角
C.郄至见,其语伐             伐:夸耀
D.齐国佐见,其语尽           尽:言过其实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言及晋难及郄犨之谮                B.  其君与三郄其当之乎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D.  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厉公)步言视听,必皆无谪
B.晋侯爽二,吾是以云(晋将有乱)
C.(单襄公)而曰:合诸侯,人之大事
D.(齐国佐)立于淫乱之国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为单襄公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的一组是
①晋将有乱                            ②步言视听,必皆无谪
③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④郄伯之语犯
⑤叔迂,季伐                          ⑥齐国子亦将与焉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单襄子向鲁成公解释晋国败亡的原因,到简王十二、十三年时先后得到证实。
B.单襄公认为诸侯会议是件大事,与会者应检点一言一行,展示出自己的美德。
C.单襄公历数了晋厉公、郄氏三兄弟的错误言行,认为必将牵连无辜的齐国子。
D.柳宗元认同晋厉公等五人败亡的事实,又引用韩非子的话反驳单襄子的观点。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视远步高、犯、迂、伐、尽者,皆必乎死也,则宜死者众矣!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则单子之语,迂之大者,独无谪邪?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⑴-⑶题。(7分)
舟中读元九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                             元稹
把君诗卷灯前读,                  残灯无焰影幢幢,
读尽灯残天未明。                  此昔闻君谪九江。
眼痛灭灯犹暗坐,                  垂死病中惊坐起,
逆风吹浪打船声                    暗风吹雨入寒窗。
⑴下列对两首诗的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居易的诗第一句叙事,意为手捧好友元稹的诗卷就灯而读;元缜诗的第一句写景,“影幢幢”,即昏暗不清、摇曳不定的样子。
B.白诗第二句写景,主要说用了很长时间读完元诗之后天仍未亮;元诗第二句叙事,说在这个晚上才听说好友白居易被贬到九江。
C.白诗第三句说由于反复阅读诗卷而眼疼,由于眼疼而吹灭了灯,吹灭了灯还是眼疼而不能入睡,于是只好在黑暗中独自地枯坐。
D.元诗第三句说自己在将死的重病中听到朋友白居易遭贬的消息,震惊得从床上坐了起来,简简单单七个字,写尽对友人的牵挂。
⑵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的末句都是以景结情,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把深情融于景物之中,含蓄隽永,让人寻味不尽,加强了表达效果。
B.元诗第三句是传神之笔,“惊”字是诗眼,不仅说明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乎诗人的意料,而且状写诗人情感变化之大、之烈。
C. 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怀念朋友,独对孤灯,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好友天各一方的凄苦悲凉的感情。
D.白居易诗无一字道情而句句有情,以间接抒情为主;元稹诗全诗都被一个“惊”字笼罩着,以直接抒情为主。
⑶两首诗都把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但在写景上两诗又有不同之处,各有特点。请就“灯”这一物象作简要分析。(3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3)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杜牧《阿房宫赋》)
(4)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
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那是绝对不存在的。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15.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2分)
A.月照一孤舟                         B.海日生残夜
C.黄河入海流                         D.郡邑浮前浦
16.文中划线语句“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和“简直不可想象”,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具体回答(3分)
17.文中说“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请简明具体地说明这一辩证关系。(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时  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伏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作“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地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细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留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此刻,我感到眸子闪亮,视野开阔,房间里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而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我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廿一日寒夜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一段将“时间”与“时光”做对比,表明“时间”紧迫,“时光”更是转瞬即逝。
B.文章第二段描绘烛光“分外优雅与美丽”,既烘托出想象的氛围,也暗示着时光的美妙。
C.作者由“年根儿”这个大众俗语,真切地感到自己生命之树的盈盈绿意已经消耗殆尽。
D.作者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生命的延续,正如母与子生命的转换,使整个人类得以延续。
E.作者在停电时陷入了无法回答的尴尬狼狈,终于随着电来了,在灯光大亮中,豁然开朗。
19.体会作者的意思,分别说说“时间”和“时光”的主要特征。(4分)
20.停电中,作者回顾起“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又描写了“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这两段文字,与作者想要述说的话题“时光”有什么关系?试作说明。(4分)
21.解释下面语句的含义。(6分)
⑴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⑵我也不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4分)
已经是薄暮的时候了。
天空的周围,承受着落日的余晖,四边有一圈银红的彩带,向天心一步步变成了明蓝的颜色,    。几刻钟过去了,本来是淡白的月亮放起光来。    ,江的两岸有郁茂的树林,空旷的沙渚。夹在树林沙渚中间,各自离开一里二里,更有几处疏疏密密的村落。村落的外边环抱着一群层叠的青山。当江流曲处,山岗亦折作弓形,白水的弓弦和青山的弓背中间,聚居了几百人家,便是F县县治所在之地。    ,平均的洒遍了这县城,江流,青山,树林,和离县城一二里路的村落。黄昏的影子,各处都可以看得出来了。平时非常寂静的这F县城里,今晚上却带着跃动的生气,家家的灯火点得比平时格外的辉煌,街上来往的行人也比平时格外的嘈杂,    。这一天是旧历的五月初十,正是F县城里每年演戏行元帅会的日子。
①月光下流着一条曲折的大江
②今晚的月亮,几乎要被小巧的人工比得羞涩起来了
③八分满的明月,悠悠淡淡地挂在东半边的空中
④与透明的清水相似的月光
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应该是            。
23.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3分)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决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         、         
(2)人学的历史观:          、           、           
24.展开合理想象,把下面的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景物描写。(不少于60字)(5分)
   四合院   古槐   月光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作文(60分)
他,扰攘行人中的一员,在哭寻母亲的小孩子身边漠然而行;他,前呼后拥的显贵,在跪求施舍的白发人面前昂然走过。
一个声音说:这很正常。另一个声音说:不,这是“常而不正”!
他,一个普通的工人,为了帮人打官司而常年奔波在外,最后倾家荡产;他,一个地委书记,为了资助灾后余孤而去医院卖血,最后以身殉职。
一个声音说:这很正常。另一个声音说:不,这是“正而不常”!
何谓“正常”?你肯定有自己要说的话。请以“正常”为题,可叙,可抒,可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6年朝阳区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  2006·5
语  文  答  题  纸
校名: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得分    阅卷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视远步高、犯、迂、伐、尽者,皆必乎死也,则宜死者众矣!夫以语之迂而曰宜死,则单子之语,迂之大者,独无谪邪?
译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石中石中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题』  下一个『湖南师大2006届高中毕业生最后冲刺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