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06级2006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06级2006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06级2006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语文2006-5-20组题:邓树清本试卷分两部分,共4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A.戳穿甘败下风暧昧食不果腹B.协从融汇贯通装钉委屈求全C.通谍大伤原气气慨如丸走板D.凋蔽甜言密语凭添
试题预览
"四川省华蓥中学高2006级2006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
语    文  2006-5-20
组题:邓树清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4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戳穿  甘败下风  暧昧  食不果腹   B.协从  融汇贯通  装钉  委屈求全
C.通谍  大伤原气  气慨  如丸走板   D.凋蔽  甜言密语  凭添  清彻见底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       。
②对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的现象,我们应大胆       ,决不能袖手旁观。
③北京大部分胡同的原有名称,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      了。
A.空乏     干涉     湮没                   B. 空泛      干涉       淹没
C.空乏     干预     淹没                   D. 空泛      干预       湮没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孙大娘一口气登上了四层楼,直累得她苟延残喘。
B. 他老是看低自己,明明有实力参加演讲比赛,却一直怀瑾握瑜,这次又放弃了资格。
C. 北大荒虽然天荒地老,但经过战士们的开发,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出自名人之手,但通篇微言大义,值得一读。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B.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幸运的吉姆》不失为二战后杰出的英国文学中一部反高雅文化的代表作。
C.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城乡之间消费水平相距较大。农村消费市场的落后,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整体消费的增长。
D. 俄罗斯总统普京9月27日表示,俄不会与日本就库页岛的主权举行任何谈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另一篇文章里我已讨论过情感思想与语文的关系,在这里我不再作哲理的剖析,只就情与辞在分量的分配略谈一谈。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艺术以物质表现精神,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高惕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听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相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是的“象征艺术”(注:黑格尔的“象征”与法国象征派诗人所谓“象征”绝不相同),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隐约地见到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修辞立其诚”,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概括立论,都难免有毛病。“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无论巨细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是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粃糠。黑格尔以为古典艺术的特色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其实这要看怎样解释,如果当作“情尽乎辞”解,那就显然不很正确,古典艺术的理想是“节制”与“静穆”,也着重中国人所说的“弦外之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节选自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情与辞》)
5.从原文看,以下关于“情”与“辞”及其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黑格尔的“物质”、“精神”的观点,文学作品文字内容属于“物质”范畴。
B.一篇文章中情与辞在分量上的分配,应视所写文章的内容形式而定。
C.“言有尽而意无穷”,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反而可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
D.古典艺术的理想是节制与静穆,就是要“情尽乎辞”,即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6.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尽乎辞”是文学家追求的但又往往难以达到的目标。
B.本文拿绘画与文学作比较,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工笔画法的缺陷。
C.从本文的意思看,作者是不大赞同文学“情尽乎辞”的。
D.第二段“画家”喻创作中善用暗示的文学家,“画匠”喻无巨细都尽量和盘托出的文学家。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物质溢于精神的“象征艺术”。
B.在文学作品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否则,不成其为文学。
C.“辞溢乎情”的文学作品,辞藻往往高华精妙,值得大力提倡。
D.初学为文者,应首先做到“因情生文”、“情见于辞”,然后再作更高的企图。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邢邵,字子才,河间莫阳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
    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
    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北齐书•邢邵传》节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 雅:向来。     B.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望:声望。
C.士无贤愚,皆能顾接。     顾:兼顾。     D.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适:享受。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①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②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C①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①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               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0.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邢邵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率情简素,内行修谨。 ②博览坟籍,无不通晓。       ③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
④词致宏远,独步当时。 ⑤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⑥天资质素,特安异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邵十分聪明,记忆力强,他曾经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把一部《汉书》读完,并且能把它大致背诵下来。
B.邢邵的文章典雅华丽,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文章常常刚一写好,就立即在京城广为流传,被争相诵读。
C.邢邵虽为文坛领袖,名声显赫,但却从不骄矜自恃。在家,能与亲人和睦相处;在外,能对士人以礼相待。
D.邢邵反对把精力花在校书上,他认为与其对着有谬误的书苦思冥想,浪费时间,倒不如更换一本合适的来读。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老,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注:东郭之儿:东郭,地名;之儿,小孩名。班班,整齐强壮的样子。
(1)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4分)
                                                                                         
                                                                                         
(2)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老,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   (4分)
                                                                                         
                                                                                         
1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
(1)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2分)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包括作家的姓名或篇名)。(任选两小题)( 6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苏轼《            》)
(2)别有幽愁暗恨生,                      。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           》)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          《观书有感》)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听  山    冯源
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近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油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后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便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岂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味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听有所获,情便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天;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和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或许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这里的山,既非高大雄伟也不神秀奇峻,而是蜿蜒绵长的浅丘低山,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绐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此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然而,时光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儿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2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影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支支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徐志摩先生曾说:居山是福。我信然。                       
(选自《散文佳作鉴赏》)
15.“听山”的意思该如何理解?文章以“听山”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6.作者听山“听”出了些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分)
答:
  
17.怎样理解“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一句的含义?(3分)
答:
 
18.作者听山、赞山,可后文又说“他们(蜀人)所弹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这不是有悖文意吗?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15 分)
19.将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概括为一则标题新闻。(5分,不超过15字)
17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6%。这一速度虽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7877亿元,增长6.2%。国民经济起步良好,多数经济指标比预料的要好,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中国环境标志”图,准确理解标志的含意,然后写一段说明介绍的文字。(不少于40字)(5分)


 
                                                                                         
                                                                                         
                                                                                         
21.用一句话写出下面这幅漫画的寓意。(5分)
   
  
寓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利津二中高三语文冲刺阶段模拟试题』  下一个『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