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高考语文考前磨枪文言文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6高考语文考前磨枪文言文练习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高考语文考前磨枪文言文练习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智伯①索地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
试题预览
"2006高考语文考前磨枪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
智伯①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桓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②?”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自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设渔者对智伯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翠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鱮鱣鰋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焉。夫鲔之来也,从鲂鲤数万。逆流而上,慕为螭龙。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环坻溆而不能出。向之从渔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搞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节选自《柳宗元集》)
[注] ①春秋末年,晋国实权由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大夫把持,最后赵,韩,魏三家平分晋国。智伯:名瑶,与赵襄子、魏桓子飞韩康子合称晋国四卿。②质:目标。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重欲无厌 厌:让人讨厌
B.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 骄:使……骄傲
C. 智伯怪之 怪:以……为怪
D.向之从渔之大者 向:先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智伯之命不长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乃与之万户之邑 而陋者乃以斧斤拷击而求之
C.夫鲔之来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D.臣亦徒手得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列对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章从总体形势上分析,智伯索地得逞后,会狂傲,狂傲必然轻敌;被索者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智伯。
D.魏桓子割让领地给智伯,目的不在联合韩、赵,而想借此联合智伯围攻赵国,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C智伯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在于他的贪得无厌和恃强凌弱,才导致韩、魏反戈,两面受敌。
D.渔者料定智伯最终必将走向灭亡,因为他灭了范、中行后,得陇望蜀,一味索地,失却人心,孤立无援。
4.下列对两段文字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揭示的道理相同,但形式不同:《智伯索地》侧重运用纪实手法说理,《设渔者对智伯》则采用寓言形式揭示寓意。
B,《智伯索地》借助议论阐明深刻事理,令人警醒;《设渔者对智伯》则借助比喻,于叙述描写中蕴含深刻哲理,令人回味。
C,《智伯索地》构思奇特,体现出推理严密、想象丰富的特点;《设渔者对智伯》想象奇幻,体现出汪洋恣意,浮想联翩的特点。
D,《智伯索地》说理语言准确犀利、力透纸背;《设渔者对智伯》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两段文字的语言都富有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节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其辩得幸太子 ②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B.①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②后擅权,多所变更
C.①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 ②书数十上,孝文不听
D.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 ②不效则治臣之罪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①以其辩得幸太子 ②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迁和班固评述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吴楚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并不急于匡救国家之难,却想着公报私仇。
B.班固认为晁错进行改革是为国家长远计,而没有看到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C.司马迁认为晁错当权后变更国家原有的制度,不计个人得失,是难能可贵的。
D.班固认为晁错虽然没能终其天年,但其忠心可鉴,为后代人所同情。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谓不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高宗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矣,未尝见其是非愠喜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弱,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然之。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战,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更在斯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亦漏之于形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事有不便 不便:不合时宜
B. 帝所不忍闻 忍闻:愿意听纳
C. 未尝有一言规正 规:正确
D. 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诬:欺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自朝至暮 语或痛切
B. 乃拜允中书令 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
C. 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
D.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
3.下列有关高允的内容,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他“忠心耿耿,公而忘私”的一组是
①允好切谏
②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③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
④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⑤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矣,未尝见其是非愠喜之色
⑥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曾做中书令,心明事理,外表柔顺。看似木讷,却善于直谏。
B.皇帝认为臣子要敢于直谏。但看见错误就写奏折,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的错误,这不是忠臣应该做的。
C.高允仕魏时,一度没有俸禄,他又廉洁自律,以致妻儿生活困难,儿子们砍柴采药来补贴家用。
D.游雅与高允同在朝中为官,对高允颇为熟知,他也不认为高允是一个有“凤节”的人。他赞同崔司徒对高允内在本质和外在气质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彬传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
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④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节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释】①悫,音què,诚实。②觌,音dí,相见,面见。③阶:音jiè,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④仁赡,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常:普通
B. 彬执礼益恭 执:执行,施行
C.使人以为绐己 绐:欺骗,哄骗
D. 蜀人苦之 苦:痛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B. 惩劝国之常典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C.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D. 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 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的一组是
①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
②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③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④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
⑤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
⑥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
A.① ② ④ B. ② ③ ⑤
C. ② ③ ⑥ D. ③ ⑤ 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节帅武行德看出曹彬“非常流”,对身边人说他富有能耐,后来伐蜀之中果然体现出来。
B.曹彬出使吴越最后不得不收下赠礼,回朝后全部上交朝廷。世宗要求礼物归他自己,他才恭敬接受,但都分给了亲友,自己一点不留。
C.曹彬在朝廷上不曾忤逆过皇上,也不曾说过别人的过错,因此,可以看出他有唯唯诺诺的一面。
D.曹彬率军伐蜀。攻下峡中郡县后,其他将领都想屠杀城中百姓逞威,只有曹彬严令部下加以制止,因此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亦复何恨 恨:怨恨
B.愿少见待 见:我
C.引为功曹 引:推举
D.玄即收企生 收:拘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①殷侯仁而无断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①何可不执手 ②大王来何操
D.①以家贫亲劳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各句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项是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②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⑥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咨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准备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罗企生拉下马,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罗企生不放,殷仲堪见罗企生借故不愿离开,就只身离去。
C.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坚决地拒绝,后来桓玄杀害了罗企生。
D.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桓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在文中得到了肯定。
参考答案
一、1.A(应为“满足”)
2.C(A.那么,却;B.于是,竟;C都用于主谓之间,无义;D.它,于此)
3. B(错在“联合智伯围攻赵国”。)
4. 4. C(错在“想象丰富”。)
智伯索地
智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说:“为什么不给他?’’桓子说:“没有理由就来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理由就来索要土地,邻国肯定恐慌。他的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满足,天底下其他的国家必定恐惧害怕。大王您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害怕而与我国亲近联合,用联军来对抗轻敌的国家,那么智伯的性命不长了。《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暂且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暂且先给予他。’大王您不如给智伯土地使他骄傲。而且大王您为什么要放弃借助天下力量来共同对付智伯的机会,而仅使我国成为智伯攻击的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一个万人的大邑,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因此兵围晋阳,韩魏在晋阳城外反戈一击,赵在城内接应,智伯自取灭亡。
设渔者对智伯
智伯灭了范、中行(两家),志向更大了,联合韩魏围困赵,水淹晋阳。智伯瑶乘船到赵巡视,并且四处察看水从什么地方过来,力求迅速攻取晋阳。
众打鱼人有一个人坐着打鱼,智伯觉得奇怪,问他。说:“你打鱼有多久了?”回答说:“我起初在河里打鱼,中间(一段时间)到海里打鱼,如今您扩大这里的水,我因此来了。”问:“你打鱼的本事怎么样?”回答说:“我从小就喜欢打鱼,开始我在河里打鱼,有魦鱮鱣鰋鱼,(它们)不能自己寻找食物,因而喜欢吃我的鱼饵,一天可以收获上百。我觉得太小了,就离开那到龙门下面,等待大鲔鱼。鲔鱼来的时候,跟随而来的鲂和鲤鱼有几万。(鲔鱼)逆流而上,希望成为螭龙。等遇到大石头,波涛翻飞,鱼鳍被折断鱼翅被磨秃,翻滚折腾以至劳累困顿,顺着水流漂下,围着高地边上的浅滩转而出不去。先前那些跟随而来的大鱼,幸运地吃了起来,我也就能空手抓到鱼了。(我)还以为太小了,听说古代打鱼的有个叫任公子的,他得到的鱼更大。于是离开龙门到海上,到碣石(地名)乘船北上,去钓大鲸。我的渔具还来不及投放,就看见大鲸在渤海边追逐鲨鱼等肥美的大鱼,震动大海,一口就能吃掉小船大小的鱼几十条,勇猛无敌,贪心没有停止,在碣石北边搁浅了无法动弹,干死了。本来被吃的鱼,反过来—起吃它,我也就又空手得到了鱼。我还认为太小了,听说古代有个叫太公的钓鱼人,得到的鱼更大,钓到了文王,于是放弃那里就来了。”
智伯说:“今天你遇见我觉得怎么样?’’打鱼人说:“前面我已经说了原因了。”智伯不高兴,但始终没有醒悟。于是韩魏和赵联合灭了智家,将他的地盘三家平分了。
二、1.B(A①宠幸、宠爱;②希望;C①屡次、多次②几;D①研究,②惩处、处置;B①②均为“更改”)
2.A(B①地方;②所字结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2006年中考模拟题
』  下一个『
2006高考语文考前磨枪基础知识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