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词曲的鉴赏(二)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专题训练:词曲的鉴赏(二)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训练:词曲的鉴赏(二)湖南省汝城一中 袁利盛一、玉楼春 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释:游丝,蛛丝。⑴前人论欧词,有的说“深婉”,有的说“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
试题预览
"专题训练:词曲的鉴赏(二)
湖南省汝城一中 袁利盛
一、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释:游丝,蛛丝。
⑴前人论欧词,有的说“深婉”,有的说“层深”,总离不开一个“深”(即含蓄有余味)字。请以上阕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是通过那些艺术手法体现这个“深”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阕“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一句中的“缺”字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这个“缺”字作何理解?它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月圆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1)作品所写节令应为元宵,依据是 、 。
(2)词评家认为以“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结尾十分别致,意趣高远,试作简要赏析。(60字左右)
三、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这首小令突出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不胜情”三字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这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
四、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年(1086年)。此时词人遭贬七年被召回京城,妻已病故。
(1)非只是“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王诜的词也有画,试赏观之。
(2)从全词看,有“刚健含婀娜”(苏轼语)的风格,试阐述之。
五、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本词塑造了“弄潮儿”什么样的形象?(不超过40字)
(2)这首词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弄潮儿”形象的?
六、蝶恋花①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
①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②柳绵:柳絮。③悄:消失。
(1)为文为诗,多有感而发。从虚与实的角度思考,词中的“多情”者可以指 、 ,“无情”者又可以指 、 。
(2)综合全词看,矛盾到处可见,有同一句之间的,上下句之间的,上下阕之间的。其中有情与情的,情与理的,思想与现实的等等。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中两点谈谈你的理解。
七、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 。 , 。” 和“ , , , 。”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八、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开封人,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北宋都城开封,次年二月,废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吕本中离中原而来江左(即江东),在高宗驾前供职。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这首《南歌子》是词人流寓江左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为旅途即景,但景中处处含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对此做简要的赏析。
(2)有人说,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羁旅之作,作者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九、生查子•独游西岸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3分)
答: 。
(2)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
十、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有人认为“愁”字是本词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答:
十一、卜算子•送鲍浩然①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②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①鲍浩然:作者的朋友 ②盈盈:美好的样子
(1)词的上片是如何写出友人归途中的山水景物特征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词的下片连用两个“送”、两个“归”字,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试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十二、如梦令 向滈①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注] ①向滈:南宋词人。 ②无那:无奈。
请比较本词与李白《月下独酎》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答:
十三、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词曲的鉴赏(二)参考答案
一、(1)①以乐景写哀情。开头两句作者对“离情”只字未提,实则通过洛阳城内美丽、热闹的春天景象,反衬了离情。②拟人手法的运用。三、四两句写游丝和垂柳,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它们“苦相萦”“争赠别”,间接地表现出离情的深厚。③移情入物。作者不直接写离情,而是将离情渗透到眼前的春天景物中,使游丝和垂柳等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离情表达含蓄而又充分。
(2)既可以想象为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也可以想象是红艳的杏花林遮住了大片青山,给人以那是山的缺口的感觉。
二、(1)华灯、月圆、花期
(2)例如:三句一收一纵,一阖一开,似乎元宵欢乐到了尽头,却又写千家万户流溢欢声笑语,表现了人们此夕欢乐之无限,同时又把一己之欢乐融入了人间之欢乐,愈显词境阔大,意趣高远。
三、(1)这首小令突出使用了以动衬静(反衬)的手法。第一句写静态,第二句写动态,一静一动,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境界;而在庭中“碧梧金井”旁,人静默而立,看到的是风吹花摇动,依然是以动衬静,词人的所思所感也呼之欲出。
(2)“不胜情”三字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文写“绿阴”中黄鹂在两两啼鸣,听之已是受不了,“起”而“行”,又只是“风动一庭花影”而人不见,更觉孤寂。所以这首小令,作者借眼前景,含蓄地抒发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怀,一种无聊难禁的意绪。
四、(1)雨后初晴,夕阳返照,金碧辉煌的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种,其倒影又现于荷池水面,楼台与倒影,一实一虚相映成趣。杨柳低垂,是静态,风儿袅袅,是动态,动静结合,姿媚无限。初出水的嫩荷,宛如无数青钿。满眼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2)要点:①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②“流落”是词眼,由此一转,伤心怀抱流泻笔端。
五、(1)塑造了弄潮儿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形象。(2)①“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来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②以钱塘江潮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③结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用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
六、(1)行人、词人,佳人、君王。
(2)同一句的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描摹出春花殆尽的衰亡与青杏始生的新生,揭示出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是情与理的矛盾;上下句的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细腻的伤感景色描写中却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上下阕间,上阕侧重哀情,下阕侧重欢乐,这是情与情的矛盾;“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可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此语仅足自慰而已,这是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烦恼顿生。可以说,行人与佳人相遇实属偶然,但“多情却被无情恼”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客观与主观的两者的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也是情与理的矛盾。
七、(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①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②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③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八、(1)第一句写斜月映路,暗指人的早行,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后一句写路经山野人家所见的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零一朵黄花。“残”字带着霜打风剥的痕迹,而花的“黄”色又预示了枯萎,都透着凄清寂寞之感。最后一句感叹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重阳,作者苍凉的心境可想而知。
(2)一般的羁旅之行,特别是佳节独处的时候,固然也会令人有难言的寂寞和忧伤,但作者在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更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南渡,流落江南)。词的最后说:“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江左即是江东,这里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东南半壁河山。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在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但如今身在江东,作者却并未感到喜悦,因为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在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这正是这首词和其他羁旅之作的不同之处。
九、(1)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2)“夜夜”表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诗句表现诗人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十、(1)同意,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2)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十一、(1)词的上片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友人归途中青山连绵耸立,碧水清澈明亮的特征。那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是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颦蹙的眉峰。将友人思归怀人的情感赋予在了山水的描写当中。
(2)没有单调重复之感。作者用了两个“送”,两个“归”字,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连结起来,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春归人也归,表明友人此行是愉快的。
十二、答案示例:两首诗歌都把“影儿”写入作品,用以衬托诗人的孤独形象。李诗在塑造“影儿” 形象的同时,引入了“月亮”的形象,并与之举杯共饮,在孤独之中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带着希望与活力,衬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诗人形象。而向词以“谁伴”引出下文,只有“影儿”相伴,无月,无酒,甚至在“灯烬欲眠时”,连影儿也不复存在,孤独之中透露着绝望的情绪,加倍衬出牺惶孤独无奈的诗人形象。
十三、(1)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61.187.188.10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
广东版语文必修4第一、四单元测试题
』  下一个『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