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一中2005-2006高三、复习班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蒙城一中2005-2006高三、复习班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蒙城一中2005-2006届高三、复习班第十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06/05/18命题宫纪仁校对宋雪梅审核李兴和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没有错的一项是A.亘(gèn)古佛(fú)家绊(àn)脚石细水常(cháng)流以逸待(dài)劳B.木讷(nè)蒙(měng)骗压轴(zhú)戏兴高采(cǎi)烈铩(shà)羽而归C.剽
试题预览
"安徽省蒙城一中2005-2006届高三、复习班第十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06/05/18
命题  宫纪仁   校对  宋雪梅    审核 李兴和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没有错的一项是
A.亘(gèn)古   佛(fú)家     绊(bàn)脚石  细水常(cháng)流  以逸待(dài)劳
B.木讷(nè)    蒙(měng)骗  压轴(zhú)戏   兴高采(cǎi)烈   铩(shà)羽而归
C.剽(piāo)悍  夙(sù)愿     炒鱿(yóu)鱼   不绝如缕(lǚ)    咬文嚼(jiáo)字
D.渲(xuàn)染 半晌(xiăng)  爆(bào)冷门    推本溯(shuò)源  秘(mì)而不宣
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_____22亿英镑的英国维珍集团老板理查德而兰森一直以惊世骇俗的冒险行动而闻名,这次事件也不例外。
②针对来势汹汹的“禽流感”,专家告诉我们如果采取正确的医学防御手段,实施布控,我们就有可能打赢这场_____战。
③有关人士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____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____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
A.身价   阻击   由/由于           B.身家   阻击   由于/由
C.身家   狙击   由于/由           D.身价   狙击   由/由于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自从完成一部中篇小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写出还几部长篇小说,还有散文等作品。
B.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C.面对小华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一会儿功夫,就捐了三千多元。
D.在辩论方面,他不是一个老手,我们完全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抓住他论点或论据中的漏洞轻而易举地击败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约70%左右的患者希望自己在住院期间每天都能看到交费清单,但是面对医院这样庞大的医疗机构来说,患者是弱势,不敢和医院叫板。
B.作为国家最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中科院院士,名额是有限的,如何完善其选拔制度,发挥其巨大潜能,是需要不断探究的深层话题。
C.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D.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地报道了伊朗核问题,成为公众热门话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众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在道教那里,天柱山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地维”,是“九天司命真君”的居住地,很多道家大师都曾在这里学过道。这两大宗教在此交汇,使天柱山一度拥有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气象非凡。对于高品位的中国文人来说,佛道两教往往是他们世界观的主干或侧翼,因此这座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这种山水化了的宗教,理念化的风物,最能使那些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例如李白、苏东坡对它的思念,就与此有关。
    也可能是它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早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曾到天柱山祭祀,封此山为南岳,这次祭山是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也跟随来了的。后来,天柱山地区出过一切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历史人物,例如赫赫大名的三国周瑜,以及包括“小乔初嫁了”在内的二乔姐妹。这般风流倜傥,又与历史的大线条连结得这般紧密,本是历代艺术家恒久的着眼点,无疑也会增加这座山的诱惑力。
   王安石初到此地做官时,曾急切询问当地百姓知不知道这里出过周瑜,百姓竟然都不知道,王安石深感寂寞,但这种寂寞可能更加增添诱惑。一般的文人至少会对乔氏姐妹的出生地发生兴趣:“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冷落遗故址,令人千秋思余风。”(罗庄《潜山古风》)
    当然,还会有其他可能。
  5.对“王安石深感寂寞”一句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因百姓对历史人物的不了解感到非常失望。
    D.曾建赫赫功业的周瑜尚且湮没无闻,初来此地做官的王安石增添了失落感。
    C.王安石追思古人,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现象感慨万端。
D.王安石觉得自己功业无成,政治上毫无建树,深感老来孤独。
  6.以下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
    A.天柱山即古之南岳,它与现在称为南岳的衡山不是同一个地方。
    B.天柱山自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非常兴盛,很有可能成为高品位文人的精神皈依点。
C.天柱山那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一直是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D.游天柱山而对乔氏姐妹发生兴趣的,只能算是一般文人。
  7.对上面的文字综合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
    A.汉武帝、司马迁、李白、苏东坡等看重天柱山,是因其宗教气氛和历史魅力。
    B.天柱山确有使文学艺术家获得“解脱”、受到吸引的人文景观。
    C.文学家们的悟性和追求,往往使他们并不重视自然景观的好坏。
D.政治家、文学家们对山水景观喜爱,原因各不相同。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每小题3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元年,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①。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遗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矣,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缑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欲杀汉使者,或曰:“宜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单于)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jiào地坑)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武曰:“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节选自《汉书》)
〔注〕①汉使,指从前扣押的十多批汉朝使臣。  ②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  
③受辞,审讯。  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  ⑤羝,公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嘉其义     嘉:  默许           B. 绝不饮食,天雨雪     雨雪:下雨下雪
C.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厚:向来交情深厚D.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  决去:坚决离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 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②因击沛公于坐
C. ①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第Ⅱ卷(共120分)
四、(24分)
11.翻译文言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8分)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②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遗单于,答其善意。(4分)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愁”和“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的含义各指什么?你认为哪种愁更有价值?(评价)为什么?
答:“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愁”指:                                              
“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指:                                                
评价:                                                                           
    理由:                                                                            
②全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对比内容:                                                                           
    表达作用:                                                                       
13、古诗文默写。(6分,任选一题,两题都写以第一题为准)
(1)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杜甫《兵车行》)
    ③天行健,君子以         ;地势坤,君子以               。 (《周易》)
(2)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                 ;险以远,则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                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2分)
维也纳春天
冯骥才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宇,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种未做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力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简朴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见窗前一束艳红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枝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熟睡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分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泄露,让人产生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了一个无论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得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岸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长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的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儿。”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大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边的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忽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窗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些气魄!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终于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选自2006年《读者》第7期)
14、作者所见到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各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言分别表述。(6分,每点不超过18个字)
(1)第一幅画面(五月):                                                                                     
(2)第二幅画面(三月):                                                                                     
(3)第三幅画面(四月):                                                                                           
15、文章写的是“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开头却从对青春少女的印象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作者在着力描写维也纳四月的画面之前,反复说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联系下文考虑,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7、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问题。(8分)
(1)“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花!’”
小吕为什么把那些花称作“你的花”?)(2分)
答:                     &nbs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海口一中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  下一个『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64)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