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03~2004学年上学期期末统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03~2004学年上学期期末统考(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京市朝阳区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初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完成1~8题。(17分)1.加粗字渎音有误的一项是()A.迁徙xǐ阔绰chuò踯躅zhú不屑置辩xièB.宁谧mì尴尬gān颓唐tuí惩前毖后ìC.敷衍yǎn玷污zhān踱进duó锲而不舍qièD.孜孜zī镌刻juān石罅xià浅尝辄止zh
试题预览
"北京市朝阳区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初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完成1~8题。(17分)
    1.加粗字渎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迁徙xǐ    阔绰chuò   踯躅zhú    不屑置辩xiè
    B.宁谧mì    尴尬gān    颓唐tuí    惩前毖后bì
    C.敷衍yǎn   玷污zhān   踱进duó    锲而不舍qiè
    D.孜孜zī    镌刻juān   石罅xià    浅尝辄止zhé
    2.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青春是人生最美妙的季节,然而它又是何等短暂。当你撕去日历上的一页,便会予感到青春的花朵雕落了一瓣。
    错别字    改正 
    3.依次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一湾__________________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__________________的乡愁。
    (2)书籍远不及实践使我懂得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A.最深    最深    浅浅
    H.许多    浅浅    最深
    C.最深    许多    许多
    D.浅浅    最深    许多
    4.下列加粗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句是(    )
    A.人总有一天会衰老,变得老态龙钟。
    B.“宏志班”的学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却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学习上。
    C.在这次北京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展出的产品包罗万象,琳琅满目。
    D.我们严正警告陈水扁不要错估形势,立即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有信心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中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2003年12月28日在朝阳公园走失女婴一名,年约六岁。
    D.刘晓庆及其公司房产被依法拍卖。
    6.仿写。
    时间是河,记忆是水,朋友,我从河里捞起来的是对你的回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写出与下面作品情节相关的人物的名字。
    (1)《水浒》中“醉打蒋门神”的是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撕扇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课题、出处、作者以及生活的时期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朝花夕拾》——鲁迅——现代
    B.《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
    C.《捕蛇者说》——《柳河东集》——柳宗元——唐代
    D.《岳阳楼记》——《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宋代

    二、默写,完成9~11题。(6分)
    9.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词句是:
     , 。
    10.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1. ,小桥流水人家,……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12一15题。(9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解释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池: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
    (3)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___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明“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险要地势,强大的武力。
    B.战略战术正确。
    C.人民不迁往别处。
    D.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

    四、阅读现代文(一),完成16—19题。(10分)
最后一壶水
    这是爷爷给我讲的他遇着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爷爷曾在国民党部队里呆过,那一年内战,爷爷所在的排,30来人,艰难地行走在一片杳无人烟的大沙漠中。爷爷是这个排的排长。顶头上司让他们横穿沙漠,将一被捕的共产党员押送至另外一座城市。
    他们押送的这位共产党员,是学医的,曾经在外国留过学。国民党在一次扫荡中,接到密报,抓住了他。
    爷爷还说,这个共产党员是条硬汉子,在国民党的严刑逼供中,始终紧咬牙关,一声未吭,当然也没有在他的口中捞到任何秘密。气急败坏的国民党,残忍地将他的舌头割了下来,使这位共产党员再也不能从嘴里说出一个字来。爷爷有一副好心肠,每次在沙漠中几十号人喝一壶水时,爷爷首先让这位共产党员喝,然后大家再依次喝一点,润润喉咙。应该明白,人在沙漠中行走,水就是生命。
    也不知爷爷他们就这样在沙漠中走了多少天,带的几十壶水也日渐减少,最后,仅剩下一壶了。爷爷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他知道,自己手下几十号人和这位共产党员的生命都系在这壶水上。
    强忍着干渴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向前又走了一段路程,终于撑不住了,望着大家干裂的嘴唇,爷爷用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从行囊中拿出了最后一壶水。
    爷爷望着手上的这个与其他水壶不一样的水壶,心颤抖了,这壶水等于是几十条生命啊。
    爷爷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与众不同的水壶,看了看,眼睛潮湿了。爷爷还是像往常一样,将水壶递到这位共产党员面前,让他先喝第一口。
    这些日子来,已与爷爷和爷爷的手下人渐渐熟悉的这位共产党员,睁着一双干枯但又有神的眼睛,看看爷爷,又看看爷爷手下的兵。忽然,他的一双大眼睛 水壶上的外国文字,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眼神露了出来。
    停顿,短暂的停顿。猛地,这位共产党员接过爷爷手上的水壶,嘴对着水壶的嘴,咕咚,咕咚,咕咚,眨眼之间,一壶水让这位共产党员喝了个底朝天。
    惊愕,愤怒的惊愕。在这沙漠地带,水是生命,比金子还珍贵。
    就在爷爷的手下对这位共产党员的做法纷纷指责时,只见站着的这位共产党员的双腿软了下来,嘴里吐出肥皂沫状的泡泡,不一会儿,他倒了下去,闭上了双眼。
    一脸惊讶的爷爷,发现这位共产党员的嘴角挂着一丝安详的微笑。
    爷爷和他手下的人安葬了这位共产党员。
    在以后的几天中,爷爷带领手下的几十号人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死亡地带。
    一直对共产党员喝水一幕念念不忘的爷爷,拿着那个水壶找到一位懂外文的大夫询问。
    大夫接过水壶一看上面的外文,很吃惊地问爷爷,用这壶装过什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爷爷说装过水喝。大夫直摇头,连声说,不可能,不可能。大夫还说,壶上面写着外国一种剧毒药的名称,显然是装过毒药的,如果喝用这壶装过的水,人畜只要喝一小口,也会没命的。
    爷爷听到这儿,彻底明白了那位共产党员为什么要抢着把一壶水喝完。压在心头的疑惑是解开了,但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
    后来,爷爷率领他的几十号手下,起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再后来,爷爷也加入了共产党。
    16.文中画线短语“脏得不能再脏的大手”,表明了当时人们处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线处“停顿,短暂停顿”,作者为什么在此作这样的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文中 处填入的短语应是(    )
    A.看了看    H.望了望    C.盯住了    D.看过了
    (2)请你说说选择这个短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面对最后一壶水,文中那位共产党员从眼神流露出“恐惧”,也有过“短暂的停顿”,为什么牺牲后嘴角却挂着“安详的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当爷爷明白那位共产党员为什么那样做后,“心头却又像压了什么东西似的沉重起来”,结合最后两段,请你说说爷爷在思考什么?

    五、阅读现代文(二),完成21~24题。(8分)
“提问”与“回答”
    ①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2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C.表明尴尬的回答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
    D.列举事实,证明了提问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方式。
    22.第⑨—⑩段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要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 段中英国的罗伯特·林德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开始僵化”,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朝阳区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初三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4年1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答案:1.C    2.予  雕——预  凋    3.D    4.B    5.B
    6.示例:岁月是书,母爱是字,妈妈,我从书里读到的都是你深深的爱意。
    7.(1)武松    (2)晴雯    8.A
    评分:第1.2.3.4.5.7.8小题每题2分。
    第6小题3分,能运用比喻的给1分,能处理好句子间关系的给2分。
二、默写(6分)
    答案:9.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1.枯藤老树昏鸦
    评分:第9—11小题,每题2分。
    说明:每小题错一个字扣1分,错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得分。

三、阅读文言文(9分)
    答案:12.(1)护城河  (2)兵器  (3)通“叛”。
    1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
    14.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5.D
    评分:第12小题3分,每问1分。第13、14、15小题,每小题2分。

四、阅读现代文(一)10分
    答案:16.(要点)在大沙漠中,极度缺水。
    17.(要点)强调时间的短暂,表明那位共产党员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选择。
    18.(要点)(1)C.  (2)因为他学过医,懂外文,知道水壶上外文的意思,他内心的震惊是通过“盯”这一眼神表现出来的。
    19.(要点)自己喝下这壶水,保全了其他人的生命,死的欣慰,死的坦然。
    20.(要点)爷爷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思考着今后自己的路该如何走。
    评分:第16—20小题,每题2分。第13小题每问1分。

五、阅读现代文(二)8分
    答案:21.B    22.(要点)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23.(要点)说这样的人“开始僵化”,指的是他们好为人师(或没有无知感),不再去追求知识、探索新的领域。
    24.(要点)不要总想  “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评分:第21~24小题,每小题2分。
    说明:阅卷要把握答题要点,学生的答案合情合理即应算对.不必要求语句表述上与参考答案的完全一致。
六、写作(50分)
作文评级标准
内容(17分) 表达(25分) 书写(8分)
17~14 25~23 8~7
符合题意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结构合理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偶有语病 字体工整标点符号正确错别字1~2个格式规范
13~9 22~20 6~4
基本符合题意内容欠具体中心较明确 结构较合理条理较清楚语言较通顺 字体清楚标点符号大体正确错别字3~5个
8~0 19~17 3~0
不符合题意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 结构基本合理语言大体通顺有4~5处语病 字体潦草,难于辨认标点符号错误多错别字超过6个
16~10
结构不合理语言不通顺病句在6处以上
9~0
结构混乱语意不明 (222.186.59.235)"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04年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  下一个『滨海县2003年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