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洛阳市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doc(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洛阳市2005-2006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2006-5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款待融和衣锦还乡拱手相让B、指摘孤癖一表人才栉风沐雨C、国萃题词迷途指津慕名而来D、因缘宽有原型毕露浅尝辄止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组是()
试题预览
"洛阳市2005-2006学年高中三年级统一考试2006-5
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款待      融和     衣锦还乡     拱手相让
B、指摘      孤癖     一表人才    栉风沐雨
C、国萃      题词     迷途指津     慕名而来 
D、因缘     宽有      原型毕露     浅尝辄止
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组是( ) 
①这位勇斗持枪歹徒、重伤住院的山东籍民工目前      清醒,治疗状况良好。 
②站在滕玉阁第五层,仰望天光,鸟瞰水色,假如正值夕阳辉映,也许真要进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         了。
③为防范贩毒分子偷渡,许多国家都在           增设了边卡。 
A、神智      境界      边界       B、神志     境界      边境
C、神智      意境      边境       D、神态     意境      边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在改革浪潮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C、如果遵从“好歌曲支撑好唱家”这个艺术规律,那么现在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其实是舍本逐末的瞎忙活。 
D、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机构,不得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擅自扣留顾客。 
B、这位见义勇为的大学生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当代青年的道德准则,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例子。
C、明后两年要扩大医疗试点范围,多为群众着想,完善相关政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D、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一些高校领导,把教学工作还没有重视起来,他们更关注的是学校上规模、上层次、上学位点和重点学科。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5一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001年下半年,郭里木古墓墓地就被盗墓贼发现。2002年8月,青海考古工作者对其中两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结果发现了彩绘棺板画。发掘者认为两墓为公元700-750年之间的吐蕃赞普墓。 我们认为两墓既不是“吐蕃赞普墓”,亦非某些学者认为的“吐谷浑王墓”,它极可能是苏毗贵族墓。 
既然出土棺板画的郭里木古墓是苏毗贵族墓,那么墓主人又是什么人呢?我们认为极可能是吐蕃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禄东赞家族中的某位权贵。
吐蕃权臣禄东赞就是苏毗人,藏名“噶尔东赞”。苏毗人起源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原始故乡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的襄曲河流域。公元7世纪,雅鲁藏布江中游雅隆河谷的吐蕃人迅速崛起,兼并了苏毗。而后,吐番军队主要由苏毗人组成。随着吐蕃帝国的扩张,苏毗人也随之不断向东迁徙。 据两唐书《东女国传》记载,一部分苏毗人从西藏昌都迁入四川西北,建立了“东女国”。另一部分苏毗人则在青海东部定居,与吐谷浑为邻。这些东迁青海的苏毗人主要由禄东赞所出噶尔家族统领,而新发现的棺板画正是在噶尔家族所统苏毗人活动区域内。据《琦书•女国传》记载,苏毗“贵人死,剥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于瓶内而埋之。经一年,又以其皮内(纳)于铁器埋之。”郭里木古墓中有一座应属于迁葬墓。此墓先将人骨架装在小棺内,再将小棺置于大棺内。大棺用柏木封顶,柏木上放置殉牲羊骨架。墓内有木鞍、木鸟、箭囊等随葬品。由于受到盗墓贼的破坏,无法了解这座迁葬墓的具体细节,但是二次迁葬则与苏毗人的丧葬习俗完全吻合。
吐蕃大论禄东赞死后,其子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兄弟四人,继续执掌吐蕃军政大权。然而,就在棺板画墓主人下葬前夕,吐蕃统治阶层爆发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权力之争,不可一世的噶尔家族以失败告终,惨遭灭族之灾。据《新唐书•吐蕃上》记载,禄东赞死后,其子噶尔钦陵因反叛吐蕃赞普而在吐蕃东境(今青海〉自杀身亡。史书还提到吐蕃本土的噶尔家族被杀者达两千余人,钦陵自然无法归葬故土,只能在青海就地掩埋。
郭里木吐蕃大墓的规格相当高,两墓之中必有一应是噶尔钦陵之墓。钦陵自杀时,左右殉死者百余人,因次,郭里木古墓中的合葬主又可能是噶尔钦陵之墓,与他合葬的女性也许是为他殉死的一位苏毗王妃。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3期
5、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由禄东赞所出噶尔家族统领的苏毗人东迁到青海东部定居。 
B、新发现的棺板画是在噶尔家所统苏毗人的活动区域内。
C、苏毗人的原始故乡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的襄曲河流域。 
D、郭里木古墓中有一座迁葬墓,二次迁葬与苏毗人丧葬习俗完全吻合。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毗人随着吐蕃帝国的扩张,不断向东迁徒,有一部分定居在青海东部,与吐谷浑为邻。 
B、吐蕃权臣禄东赞是苏毗人,位死后,噶尔家族在一场权力斗争中惨遭灭门之灾。 
C、禄东赞之子钦陵自杀身亡后无法归葬故土,只好与为其殉死的王妃一起在青海就地掩理。 
D、郭里木吐蕃大墓极可能是苏毗贵族墓,从其相当高的规格上看,两墓之中必有一座是噶尔钦陵之墓。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人在公元7世纪迅速崛起后,兼并了苏毗,苏毗人禄东赞随着吐蕃帝国的扩张,窃取了吐蕃王位。 
B、公元8世纪上半叶,噶尔家族在吐蕃上层权力斗争中以失败告终,禄东赞的儿子钦陵因反叛吐蕃赞普而自杀身亡。
C、苏毗人的丧葬习俗在史书上有记载;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苏毗贵族死后有苏毗王妃殉葬的制度。
D、青海考古工作者认为郭里木古墓是苏毗贵族墓,他们发掘出来的彩绘棺板画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向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韩延寿,燕人也,少为郡文学。大将军霍克持攻,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颖川。颖川多豪强,难治,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滴具食,亲与相对,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数年,徙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尚礼义,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里正、伍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其厚而约誓明。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
8.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择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疾:痛苦
B、广谋议,纳谏争                     争:劝告,劝谏
C、习射御之事                         御:驾车
D、不得舍奸人                         舍:舍弃,放掉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韩延寿治理方法得法和效果显著的一项是
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
A
治甚有名,徙颖川
人人间以谣俗,民所疾苦
B
长老皆以为使
先明布告其日
C
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捶楚之忧,皆便安之
恩施其厚而约誓明
D
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执政时,通过和韩延寿对话,知道他很有才能,就提拔他当了谏大夫。后来韩延寿升为淮阳太守,治理很有名声。 
B、颖川有许多豪强大户,非常难治理,老百姓又爱结怨仇,韩延寿用礼让教导他们,又询问民间疾苦,指出和睦相处的方法,结果吏无追捕之苦,民元棰楚之忧,百姓安居乐业。 
C、象修城郭、收赋租这些事情,韩延寿总是先公布日期,并把它当做大事办,吏民都敬畏他,能移按期完成任务,收效显著。
 D、韩延寿一次出门,一个骑吏迟到,他不明真相,要惩罚骑吏。他回来时,门卒拦车,向他说明原委,韩延寿立即认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很看重这个门卒。
第E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4分)
11、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5分) 
译文:                                                              
(2)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画   松   唐•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古   松   宋•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①景诗《画松》和王诗《古松》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有何不同? (4分)
答:                                                                
                                                                      
②景诗《画松》是“题画”诗。诗中在对松的描写上与王诗《古松》中对松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6分〉
(1)温故而知新,                                        (《论语》)
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 》)
(2)                   ,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 瑟》) 
(3)星垂平野阔,                    。(桂甫《旅夜书怀  )
五月渔郎相忆否?                ,                。 (周邦彦《苏幕遮》)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冬   天   茅盾 
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 ,“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己“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国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雪,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 “春”了。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桔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激“冬”了。 
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 他们即使到公国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一样的草皮,桔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一一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铁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烈焰像湖水样涌过来,涌过来, 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bèng,瓮一类的器皿) ,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制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大家又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得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啊!
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然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不过我也理智地较为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 “春”已在叩门。
“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
                                                      (写于1934年〉 
14.作者说:“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有好感”,接着又说“踏雪寻梅”、“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这矛盾吗?试说出理由。(4分)
答:                                                                 
                                                                      
15.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其实作者对春夏秋三季是有明显贬抑的。请概括出作者对其它三季的贬抑说法。(6分〉
答:                                                                  
                                                                      
16、十一二岁时作者对冬的印象如何?二十以后对冬的印象又如何?试作简要概括。(6分〉 
答:                                                                  
                                                                          
17、文末说“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六、语言运用(14分)
18、选用适当的句式,按要求重组下面的句子。(可增蹦个别词语)(4分〉 
①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②植物学家和园艺师共同努力。③牡丹的开花时间得以控制。④ 生长激素和温室大棚普遍应用。
(1)强调“科技人员的努力”。
                                        &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四川省兴文二中高三迎“市三诊”模拟考试』  下一个『南京市江宁区2006年中考复习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