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建阳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06年建阳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高三下册 本试卷适用)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6年建阳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郑和之谜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出自此前科学技术一
试题预览
"2006年建阳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郑和之谜与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不是出自此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现象大约始于15世纪,也正是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个让今天的学者困惑的事件——郑和之谜。
毋庸置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特别是郑和的出使远航是和平目的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而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在这一方面,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与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不仅在时间上要比郑和晚了几十到上百年不等,而且航程、船舶数量及吨位,都远不及郑和船队。但为什么郑和却没有像哥伦布等人那样,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韶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为什么郑和之后没有郑和,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呢?
    郑和之谜和李约瑟难题有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中国一度的领先优势并没有保持下去,没有产生更积极的历史影响,而是走向了衰落(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衰落以1433年郑和下西洋活动被罢停为标志,中国古代科技停滞不前通常公认发生在明末清初),而且这种衰落都发生得出乎意料,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这样两件如此相像的事情?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明朝强势的封建秩序下,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航海事业均缺乏新兴社会力量带来的创新活力,缺乏深刻的社会动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动力。
    明代已经产生了向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自发过渡的种种迹象,但明朝统治者为了稳固其封建统治基础,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的平等、互利、自主等特点与封建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秩序是互相冲突的。活跃的航海贸易自然会带来商品交换的活跃,这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所忌讳的。再反现同一时期的欧洲,哥伦布臂经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新兴的资产阶级更是希望通过航海获得更多的原始积累,当时欧洲的航海行为就整体而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的行为。
    因此,可以推测,即便郑和早在哥伦布之前就到过美洲,早在麦哲伦之前就实现了环球航行,世界格局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最大区别不在于规模与航程,而在于: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囚。
    李约瑟难题早巳超出了单纯的学术范畴,这也正是郑和之谜在中国受到空前关注的原因所在。
1.下列对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明朝社会没有新兴的社会动力,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动力。
B.明朝社会缺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发展。
C.明朝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明朝社会还没有要通过航海来获得原始积累的心理准备。
注意题干的“根本原因”。A、B、D三项所述的原因都是C项“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均不是根本原因。另外,B项“缺乏商品经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2.下面是对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所作的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郑和船队以和平交流为目的,哥伦布船队却以掠夺、殖民和屠杀为目的。
B.郑和船队提高了中国在海外的声望,哥伦布船队因其丑行将永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C。郑和船队象征着强盛中国的结束,哥伦布船队却象征着强大欧洲的开始。
D.郑和船队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工业文明,哥伦布船队却将欧洲带人了工业文明社会。
原文第二段说:“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这里说的并非“目的”,而是结果。B.见原文第二段“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见原文倒数第二段“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D见原文第二段“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
(二)
人类发现宇宙,犹如近在昨天。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晓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1000年前,尤其是阿里斯塔恰斯时代以后,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没在广阔无垠、永恒不变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亿个星系、上百兆亿个星球之间。我们斗胆检测了一下这“海水”,结果发现宇宙之海竟与我们有不解之缘。我们竟是由星尘演变来的。追本溯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都与遥远的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探测宇宙的航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正如古代神话所说的,人类既是天之子,也是地之子。人类在地球生存的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进化包袱:对侵略和陈规陋习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别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有力武器。人类本性中的哪一方占上风尚无定论;尤其是当我们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只局限于地球,甚至只局限于地球上其一个小部分时,就更没有定论了。然而,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因为至今尚无迹象表明,地球以外存在更高级的生命。这使我们不由得怀疑,象我们这般的文明是否总是轻率地、不可逆转地走向自我毁灭。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就无所谓国界了。假如地球是一个脆弱的蓝色发光体,在群星的辉映下正在衰变成一个不显眼的光点,那么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宇宙旅行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
在有些世界中,生命从未产生过,而在另一些世界上生命已经由于意外的宇宙灾祸而焚灭。但我们的世界却格外幸运,我们不仅还很好地生存着,而且还强有力地、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文明和人类自身。如若我们不为地球呼吁,还有谁来为它呼吁呢?如若我们不为自己的生存承担责任,那么要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3、下列各项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遥远而漫长的过程,一些错误的认识左右了人类若干年。
B.随着人们对宇宙认识程度的加深,自我认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C.经过多年的发掘和探索,科学家们已经确信人类是宇宙中最高级的生命。
D.人类所生活的星球,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侵略和陈规陋习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占了上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命运将是不堪设想的。
B.为了使人们的生存空间更美好,人类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不应只局限于地球,而应着眼于整个宇宙。
C.因为地球是一个蓝色的发光体,它在群星的辉映下正在衰变成一个不显眼的光点,那么种族主义、宗教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就难以维持了。
D.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为自己的生存承担责任,为地球呼吁。
二、(12分,每小题3分)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篲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②篲帚(huìzhōu):扫帚。③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遗留    D.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体验、体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以其有似于贤 
 B.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不终日而毕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7.下列加点词语的指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贤之于众庶            凡俗、普通的人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被砍割剩下的竹子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年岁高的人
  D.其后之居斯者            这,代“白居易暂住的东亭”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第Ⅱ卷(共126分)
三、(24分)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1) 用(/)线将画波浪线句子断句。(2分)
君 子 之 爱 其 身 如 此 其 至 也 夫 如 此 而 不 用 然 后 知 天 下 果 不 足 与 有 为 而 可 以 无 憾 矣。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②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 劳 亭                       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白                             李商隐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简要说出他们构思上的不同。(3分)
答:                                                                     
                                                                         
                                                                         
(2)李白诗的前两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11、默写。(8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时维三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②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______________,          。(杜甫《客至》)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2)根据下面的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只选一小题)(2分)
④《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诗是:
答:                    ,                   。
⑤《琵琶行》一诗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
答:                    ,                   。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20分)
梧   桐
                     晨 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村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籁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
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之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动。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叶子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平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一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一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闻者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
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2.“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6分)




14.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4分)


15.“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五、(12分)
16.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一些毛病,请写出序号,并作修改。(4分)
  ①今年春节以来,两岸同胞期待两岸关系在去年逐步趋向缓和的基础上取得更大发展的时候,②两岸关系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③台湾当局领导人不顾他多次重申的2000年以来的承诺,④一再声称要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并正在着手制定所谓的“废统”方案。⑤这是“台独”分裂活动进一步升级的危险信号。⑥我们将以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诚意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⑦我们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
      
错处(只写序号) 修      改




17.请以下列成语为上联或下联,用成语对出下联或上联及横批。(只选一小题)(4分)
例:上联:一生正气 下联:两袖清风 横批:正大光明
(1)上联:望梅止渴 下联:________ 横批:________
(2)上联:________ 下联:生死相依 横批:________
18.《森》杂志有一个“校园作家”栏目,该栏目的宗旨是:展示学生佳作,培养未来作家。请根据栏目要求写一句推介词,必须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30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70分)
    “满”与“虚”虽是相对的,但都可用来体现一种境界:“满瓶不动半瓶摇”——满而不动,显示出沉稳的风度和厚实的底蕴;又有成语“虚怀若谷”,体现出博大的胸襟和可提升的空间。请在“满”和“虚”中选择其一,作为话题,填在下面的空格内,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主题的方向未必按照以上的提示,但文章一定要围绕选定的话题写。
话题是:_______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C(注意题干的“根本原因”。A、B、D三项所述的原因均不是根本原因,另外,B项“缺乏商品经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统治者在强势封建秩序下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
2.A(原文第二段说:“哥伦布等人把掠夺、殖民和屠杀带给了沿途人民”,这里说的并非“目的”,而是结果。B.见原文第二段“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C见原文倒数第二段“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D见原文第二段“为什么更早的郑和宝船却没有把中国较欧洲更早地‘载入’工业文明”。)
3 C.“至今尚无迹象表明,地球以外存在更高级的生命”,不等于“确信”。)
4 D. 关于该项的表述内容,文中只是一种假设。)
5 文言实词 3分 C  (C项为赠给。)
6 文言虚词 3分 D (D项:承接关系,连词,就、接着。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C项:代词,它,它们,指竹子;音节助词。)
7 筛选信息 3分 C (长者:此指德行高尚的人,这里指关相国。)
8 文意理解 3分 A (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参考译文】
竹子像有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本试卷适用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二00六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初四学年阶段验收语文月考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