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一中2006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汝城一中2006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汝城一中2006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人:朱岳山   审题人:宋卫成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形骸(hái)胡诌(zōu)游目骋怀(chěng) B.门槛(kǎn)刀俎(zǔ)
试题预览
"汝城一中2006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朱岳山   审题人:宋卫成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癸丑(kuǐ)   形骸(hái)   胡诌(zōu)   游目骋怀(chěng)
B.门槛(kǎn)   刀俎(zǔ)    句读(dú)    朝歌夜弦(xuán)
C.蒿艾(ài)    祈祷(qí)    寒喧(xuān)  鼎铛玉石(chēng)
D.戮力(lù)    目眦(zì)    脂肪(zhī)   勾心斗角(dòu)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各个部门的领导对各种自然灾害绝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B.他一向乐于助人,真正做到了从善如流,无愧人们说他是雷锋式好青年。
C.有些人工作中刚刚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对别人侧目而视,这种态度要不得。
D.尽管政府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一再地三令五申,但是制假售假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3、下列句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另外,政论和抒情言志作品也大量涌现,代表作是贾谊的《过秦论》。
B.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艺术修养深厚,其书法自成一体,堪称巨匠。代表作《兰亭集序》,是永和九年与名士宴饮于会稽兰亭后写的一篇书序。
C.辞,是一种文体。最初是战国后期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称楚辞。到了西汉,辞有所发展,重抒情,形式上也有变化。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代表作有《师说》《谏太宗十思疏》。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代表作《种树郭橐驼传》。作为“唐宋八大家”,他们都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这家工厂大搞技术革新,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每月的产量都超过原计划20%,消耗下降了一倍。
B.以科学的社会实验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
C.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生产研制了高质量的民用产品。
D.两所本市和外市的中学,结成友好学校,有力地促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史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弗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睛的折射。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弗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作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那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吞几粒药片,就能治好。YCY
(选自《参考消息》)
5.对文中有关戈德史密特和弗雷德里克两人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戈德史密特先提出“阅读使人近视”的观点,弗雷德里克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B.戈德史密特只是以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为根据提出观点,弗雷德里克提出观点时,既立足于事实,又有理论分析。
C.弗雷德里克认为,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和眼睛的注视方式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因而他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D.弗雷德里克不仅指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而且指出近视还和遗传有关。
6.对第5自然段中“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的患病率相应提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更懂得保护视力,因而近视的患病率相应降低,近视程度也相应减轻。
C.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阅读时间更长,近视的患病率相应增高,但他们眼睛近视了能积极治疗,近视的程度未必加重。
D.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不宜作机械的判定。
7.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理论并不能解释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有的人却不近视的原因。
B.导致近视的因素有:过早阅读,遗传,怀孕的母亲感染、早产或受到不正常的光线照射等。C.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近视能够遗传的内在原因、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都是有待科学家研究解决的课题。
D.治疗近视眼的前景乐观,将来近视患者通过服药就能治好,不必再戴眼镜或做手术。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长时间阅读和写作的学者、编辑、律师等人鼻梁上架眼镜的居多。
C.重视用眼卫生对预防近视有作用,只要这样做的人就不容易近视。
D.科学家至今尚不能说明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因而近视能够遗传的说法只能是部分地符合实际。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吾是以先之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此则寡人之罪也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就三家共同的利益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1分)
13.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9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答:                                                           。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答:                                                           。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       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韩愈《师说》)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绝   唱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
诚然,荷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那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美是无以伦比的,它那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姿态,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样子。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多年前,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当我倘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不媚俗,不逢迎,那是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自信和孤高,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高尚和庄严。
虽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破坏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残便越是美丽。
16.“我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这句话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17.“这是这一塘荷最美的时候吗?”作者这样反复发问有什么好处?(4分)


18.“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请分条简要概括作者被震撼的原因。 (4分)


19.“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请根据文意,说说“神奇世界”的含义。 (5分)


六、(16分)
20.从本文出发,以最后一段为中心,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葡萄园,四面都有很高的围墙。一只老狐狸在四周仔细地找,终于找到了一个洞,可这个洞太小了,老狐狸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绝食三天,让自己瘦了再进去。……葡萄园里的葡萄真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老狐狸足足吃了三天,结果吃肥了,出不来了。无奈,它只好再绝食三天,又瘦得像刚进去时一样,才从那个洞爬出来。老狐狸受到了许多动物的嘲笑,可是它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得与失并不重要。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情。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总是人生难得的体验。请以“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汝城一中2006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D(A项“癸”应读guǐ,“诌”应读zhōu;B项“读”应读dòu,“弦”应读xián;C项“喧”应为“暄”。)
2.A(从善如流:听取好的意见,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迅速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表示敬畏、憎恨、愤怒或鄙视等感情。其近义成语是怒目而视、冷眼旁观。三令五申:本身就有“一再地”之意。)
3.D(《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征。)
4.B(A下降不能用倍数。C“生产研制”顺序不当。D“两所本市和外市的中学”有歧义。)
5.C(A项“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是戈德斯密特1990年提出的理论。B项戈德斯密特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B项第一句说法不对。D项弗雷德里克并未提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6.A(联系后面“譬如”一句可知,A项表述符合原意;B项的“相应降低”、“相应减轻”和C项的“未必加重”均不符合原意;D项的“因人而异”“不宜作机械的判定”违背原意。)      
7.D(原文说“或许将来”“就能”属或然判断,D项意为完全“能”,成了必然判断,故错。)
8.B(B项句中所说的人必然都是过早阅读的人,又是长时间阅读的人,这部分人最容易得近视,此说法合乎事理,也为实际情况所证实。A项近视能够遗传不等于近视的人绝大多数都与父母近视有关,文中拉普人的例子便说明此点。C项“只要这样做的人”中包括着父母都是近视的人,他们即使重视用眼卫生,仍然会近视。文中第四段对这问题说得很清楚。D项前句推不出后句,前后两句构不成推理的逻辑关系。)
9.A(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10.A(A项都是“到”之意。B项分别是“于是”“竟然”之意。C项分别是“因为”“认为”之意。D项分别表承接、表判断。)
11.B(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2.B(“就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13.译文
   (1)(4分)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关键词:“安”与“存”的使动用法,准确译出各给1分;“贵”的意动用法占1分;全句句意占1分。)
   (2)(5分)再说(或况且),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或考虑)吧!(关键词:“同情”是古今异义词,准确译出给1分;“同利”是“利益一致”之意,占1分;“其”是表规劝的语气副词“还是”,占1分;“图”是“考虑”,占1分;全句句意占1分。)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来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14.本小题共6分。(1)(2分)第一空:重阳节(1分),第二、三空:“九日”、“登高”、“饮酒”、“菊”(写出其中任意两点1分,每空0.5分)(2)(4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惠安高级中学06年春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下一个『九年级古诗文默写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