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第Ⅱ卷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第Ⅰ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炮烙(pāo)搭理(dā)泾渭分明(jìn)牛山濯濯(zhuó)B.谄媚(chǎn)胆怯(què)叱咤风云(zh
试题预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第Ⅱ卷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炮烙(pāo) 搭理(dā)   泾渭分明(jìn)  牛山濯濯(zhuó)
B.谄媚(chǎn) 胆怯(què)  叱咤风云(zhà)  汗流浃背(jiá)   
C. 自诩(xǔ)   蛊惑(gǔ)   垂涎三尺 (xíán) 寻死觅活(mì)
D. 纰漏(pì)   剽窃(piáo) 莞尔一笑(wǎn)   喁喁私语(yú)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礼上往来    放浪行骸    耀武扬威    游目骋怀
B.情随世迁    针贬时弊    唉声叹气    悻悻而去
C.不羁之才    经久不息    仗义执言    勃然大怒
D.残羹冷灸    切肤之痛    置之勿论    藕断丝连
3.依次填在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但那是秦制,沿用了千把年,至少到隋唐以后    了。
②虽然仅仅是一把剃刀,但掌握在手里,就有那么一点剃头权,在这点      里,谁撞在他手里,就得看他的嘴脸,听他的发落。
③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的把我们的谈话的内容报告给校长。
A.废置  权限  以至             B.废止  权利  以至
C.废置  权利  以致             D.废止  权限  以致
4.下面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庄周七拼八凑好不容易凑足了钱。
B.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
C.他不但自己视报纸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
D. 封建时代有好人,即使是皇帝,好就是好,而不能因为是封建主义君主,就一概否定,把好坏等量齐观,那就不需要具体分析,有一顶帽子就够了。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两人吃饭时,祖父为翠翠述说起一些有趣的事。因此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A. 又圆又黑的吴主任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
B. 几个女人有些失望,也有点伤心,在心里她们各人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D. 祖父不做声了,他想到只要不犯王法就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才不好办。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曹世潮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它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里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把这些观念、方式和他们所走的道路归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需要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这样的国家既不必实行文化变革,也毋须强化管理,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普遍自觉于时间、节俭、规则、科学、严肃、精细、理性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已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6.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C.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D.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7.下列不属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时,应该暂时停止发展自己的文化能力。
  B.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具有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并有能力满足市场的需求。
  C.北欧人强烈的物质需求,激发了他们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等文化理念的形成。
  D.普及、宣扬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需求而生产、营销、发展,是形成一流国家的必经之路。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一流国家产生的原因,对中国争取成为一流国家以及制定相关战略是非常有益的。
  B.德国和日本在制造能力上是世界一流的,这种能力精准、清晰、系统地支持着两国制造业的发展。
  C.美国在全球化方面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得以长足发展,即使限制全球化,美国仍能成为世界一流国家。
  D.在一个短时期里成为一流国家,它必须有文化能力与人类普遍需求相结合这样一种伟大的历史机遇。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思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因此时降武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③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坚持气节,克尽厥职”的一组是(    )
①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②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④武气绝,半日复息⑤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⑥汝为人臣子,不顾思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A. 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③⑥
12.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第Ⅱ卷(共114分)
四、(20分)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籍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①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4分)
②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4分)
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一旦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
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山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的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
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
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不由自主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
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希腊哲人,想出一种训练皇帝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来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
无形中接受这样皇帝的训练。
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30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
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
臬〔圭臬(guīniè)即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或法度。〕的经典。
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做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郎法罗
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我总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还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
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
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门专家都
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息死一种文化的。
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体验生活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
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天暗下来,星光,一个一个的亮了。
1955年7月2日于纽约州平湖
16.“哲学家皇帝”应具备什么?(4分)
17.从“昏沉沉的头脑”到“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作者是怎么转变的?(5分)
18.苏格拉底在《柏拉图》一书中提到训练帝王的方法是“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你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5分)

19.文中陈之藩批评美国青年只送报而不看报,缺失人文素养;又批评许多专家只专精一艺而不具人文素养,如一只训练有素的狗。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人文素养”的内涵的理解。(6分)

六、(14分)
20. 请重新调整下面这段文字的顺序,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① 因此,一句话:不要皇帝,哪怕是“好皇帝”,白给也不要。
② 而决不是由于缺少“唐太宗”或别的“好皇帝”。
③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受到破坏。
④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够健全。
⑤ 我们多年来遭受的种种灾难。
⑥ 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
                      
21.你听说过“校园魔鬼辞典”吗?校园魔鬼辞典最重要在于“魔鬼”二字,即对词目的解释是离奇的、古怪的,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但细想起来有很有道理。其次,该辞典中所有词目都源于校园,是校园生活的全方位体现。(6分)
例:考卷:由红与黑组成的,比《红与黑》更有震撼力的一张纸。
放假:水中月镜中花
请依照这种样式,也写三条,词目从校园生活里选。
                            
                            
                            
22. 从下表中筛选有关的信息,在后面的空格内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不出现百分数)(4分)
某市小学五年级组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         、        、        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整天价的在耳边轰鸣,让你不听也得听。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
祖宗留下的不一定都是宝贝,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在这个剧变的时代,面对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人们有些留念,有些失落,有些追求,有些困惑。
请根据你对上则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高 一 期 中 语 文 答 题 卷

第Ⅰ卷(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114分)

13、译文⑴                                                        (3分)
                                                                  
⑵                                                     (3分) 
(3)                                                    (2分) 
14、(8分)(1)                                                         
                                                                        
        (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06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高考知识点练习----精练衔接45题』  下一个『景德镇市2006届高三第三次质检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