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2006.01.11-12第1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腐儒嗫嚅濡染蠕动妇孺B、婵娟禅让蝉联惮烦禅杖C、绯红斐然扉页菲薄翡翠D、噪音燥热腥臊躁动害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跻身风雨如
试题预览
"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06.01.11-12
                       第1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腐儒   嗫嚅    濡染    蠕动    妇孺     
B、婵娟    禅让    蝉联    惮烦    禅杖
C、绯红    斐然    扉页    菲薄    翡翠    
D、噪音    燥热    腥臊    躁动    害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跻身    风雨如晦    趋之若鹜    米珠薪桂
B、陷井    披沙拣金    蜂涌而来    卓尔不群
C、翔实    面黄饥瘦    擢发难数    老生长谈
D、熨帖    唇焦口躁    开门缉盗    风光旖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文章中有些      的地方需要仔细琢磨,并了解当时的环境才能读懂。
②中西方文化的会合与交流,不断地给我们制造着新的发展契机,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的头脑,坚决______西方文化的糟粕。
③袁宏道、归有光这一派作家的随笔小品      代圣人之言的载道之文,      抒写自我的性灵之作。
④从积分表上看,尤文图斯只要不      ,就将蝉联意甲联赛冠军,这首先要归功于“老狐狸”里皮的深谋远虑。
A、隐讳      摒弃      不仅是/而且是     马失前蹄
B、隐晦      摒弃      不是/而是           马失前蹄
C、隐晦      抛弃      不是/而是           马前泼水
D、隐讳      抛弃      不仅是/而且是      马前泼水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农民打不起官司,难打赢官司,赢了官司难执行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更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分化和不公。
B、2005年8月19日,国民党第十七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在台北开幕,马英九从卸任主席连战手中接过象征党权的党旗,标志着马英九时代的到来。
C、笛卡儿说,他所得到的最好教训是“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得的东西。”
D、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扶持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上岗”的思路,开展了以扶持青年创业为主线的“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开辟了激情澎湃的青年创业时代。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表达简明的一项是 (  )
A、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B、应该尽量让全体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C、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映衬的蓝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十分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D、近年来,由于日方在认识历史的问题上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组是( )
     古人写评论,大致三类:(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类,未必概全,但纵有遗漏我想也无损于以下事实,即:古代的文学评论一直以私人性、兴趣和偶然为特色,兴致有便写一点,如没有,则可能一辈子也想不起来写,没有谁处心积虑当什么批评家。 
①读了好诗文、好词曲、好小说,逢着妙处,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后来整理出来,好教别人也知道妙在何处,②为所编的作品集写一些说明,或出于情谊而替别人书写的推荐文字,③创作之余,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体会,或不得不吐,或值得总结,或欲与友人交流,④于是借书简、诗词、短论而发。⑤是为点评。⑥是为序跋类。 
A、①⑤ /②④ /③⑥            B、②⑥ /③④ /①⑤ 
C、③⑥ /①⑤ /②④            D、①④ /②⑤ /③⑥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食月食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
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
                                         ——选自陈嘉映《哲学是什么》,有删节
2001年9月,德里达教授应邀来沪,在餐桌上,德里达随口说了一句他对中国哲学的感想:“中国有思想,但没有哲学。”
中国究竟有没有哲学?德里达似乎不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哲学史的印象还没有逾越孔子的那本畅销书小册子———《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断章式的语录体的确很受欢迎,禅宗和尚、朱熹、熊十力、毛主席,简短的格言、思辩笔记与豪情万丈的革命话语并存于语录这种文体之中,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遥相呼应,构成了一个东方的解构主义谱系。
在我看来,德里达是在刻意地以偏概全,以孔子来抹杀《老子》和《墨子》的存在价值。逻辑的缺失确实使中国人的文本和思维方式显得跳跃性很强,但这并不表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逊色于西方同仁。《公孙龙子》中的形式逻辑使那些将芝诺悖论孤立起来的企图化为泡影,而《老子》是一部环环相扣、逻辑相当严密的哲学著作,它几乎就为整个中国哲学史奠定了基调:有与无、名与实,以及作为最高存在的不可言说之“道”在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中被发扬光大了。
王元化先生将佛教因明学归入一种外来文化,不可不辩。就像将佛学排斥出中国传统的殿堂之外,将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完美融合的因明学仅仅视为舶来品似乎也失之偏颇。假设没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地下暗流(比如佛教体系内的言传身教),因明学在近现代的最后一次回响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巨著之一———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几乎就是不可想像的。
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
——摘自《东方早报》(文  河西)
7、不属于第一段中“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的内容的一项是(   )
A、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
B、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
C、与西方的哲学体系比较起来,中国哲学史也许看上去会显得单薄,但它的分量绝不会轻于任何一个西方文明古国,这也是不得不辩的。
D、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

8、下列属于陈嘉映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的一项是(   )
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

9、下列不属于河西对中国文化有关问题的理解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B、佛教因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完美交融的产品。
C、断章式的语录体虽受欢迎,但它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D、《论语》虽然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但的确存在逻辑缺失的问题。

10、根据两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陈嘉映和河西都认为老子、墨子、魏晋玄学涉及的思想属于哲学范畴。
B、孔子是思想家,但不是哲学家,陈嘉映和河西对此见解相同。
C、陈嘉映说的道理讲得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河西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强不强的问题。
D、对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陈嘉映和河西的见解是一致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维年月日,潮州剌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剌史、县令之所治,出贡献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剌史杂处此土也!
    剌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剌史抗拒,争为长雄。剌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①,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剌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剌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剌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敖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剌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选自《韩昌黎文集》)
①伈(xǐn)伈:恐惧貌。睍(xiàn现)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    睅然:两眼鼓突
B、四海之外,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四方
C、刺史虽驽弱           驽弱:无才而软弱
D、夫傲天子之命吏       傲:骄傲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A、列山泽,罔绳刃,以除虫蛇恶物
B、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
C、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耶?
D、操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军事衙推秦济
B、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
C、刺史则选材技吏民
D、抄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僻远落后的潮州,他并没有像一般的文人骚客遭贬后那样碌碌无为。潮州百姓受鳄鱼威胁已久,韩愈身为一介书生,没有盖世武功,没有绝世神通,但一篇《祭鳄鱼文》已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勇气与决心。
B、虽然连为民除鳄也要郑重其事地作文祷祝,似乎有迂腐之嫌,但他以民为天,身受重重磨难而心志不变,正显出他的高风亮节,强弓毒矢射杀鳄鱼,从此为民缓解了鳄鱼之灾。 
C、昌黎先生在自己处于贬谪失意之时,壮志难酬之际,仍想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仍惦着一方水土,一方百姓,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真实写照。
D、他所做的已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护天下”的境界。也不是一个为名为利忙碌奔走的政客,更不是一个求田问舍阿谀奉承之人。他的忠君爱国和以民为天才是他的思想根源。 
 
第Ⅱ卷 (共108分)


四、(21分)

15、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                                                                     

 (3)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译文:                                                                     
 

16、阅读下面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永 遇 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上片的画线句近似口语,从中可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试结合语境,作简要解释。


②下片今昔对照,反映作者晚年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窘迫。试结合上文,简析画线句所展现的心理活动。
                   


17、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针对仆碑,提出治学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龙光射牛斗之墟;_________________,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3)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获世之滋垢。(司马迁《屈原列传》)
(5)流水不腐,_________________ ,以其劳动不息也。(《云笈七签》)
(6)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

记忆的高地(节选)  钱金利

(1)我始终无法绕过乡村。
(2)在城市寄居越久,对乡村的怀念就越为清晰。像余华在《兄弟》后记中说的: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乡村是根。走多远都是。所以,余华承认自己不会放弃对乡村的书写,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3)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对每一个从乡村出走的人来说。
(4)对我来说,村庄是一个世界。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比村庄再大的地方。我无法用目光,穷尽一个村庄。实际,谁都无法穷尽村庄。村庄之外,仍是村庄。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是组成大地的骨架,沉默而坚毅地俯卧着。
(5)1980年,我四岁。或说,是三周岁。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不是学会了记数。或许,这只是我在把记忆的钟,往回拨转,才看见的,一种类似真实的幻影。那一年,我头一回下地。此前,我曾无数次深入到旷野的深处,但我只是一名看客。这一回,是下地。是劳动。
(6)父亲在耕一块田。父亲要把一块地翻过来,像母亲把一床棉被翻过来一样。父亲在犁的两边压了两大块石头。这是两块我无法撼动的大石头。然后,父亲把绳勒进瘦骨铮铮的肩头。把着犁,向前走。泥是黑的。翻过来的泥,还是黑的。更深的黑色。新翻的泥土里,汹涌着一股新鲜的味道。我相信,这味道,一直在大地深处发酵着,奔窜着。在犁铧的背面,它们终于找着了出口。我站在一边,看着父亲,被泥土的味道,浮起。浮起。像一块木头,在水里浮了起来。
(7)父亲看见我的傻样,伸出巨大的手掌,拎着我的脖子,把我扔到了犁背上:“压住。一个农民的一辈子,应该从犁铧上开始。”父亲的话,让我的命运,现出一丝亮光,像被犁开的泥土,透出生命深处的气息。从我压犁的模样,父亲看出我天生该是个好把式。我在犁上,获得了一个足可满意的坐姿,比坐在手扶拖拉机上还舒服。甚至,从那以后,我再没坐过这么稳实的车子。哪怕是奔驰、保时捷,也不。
(8)劳动因为有了一个舒服的开端,而成了一件舒服的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缠着父亲要下地。我喜欢坐在犁背上,在新翻的泥土气息里,渐渐沉醉。劳动,让冗长而缓慢的时间,有了平实的飞翔的感觉。多年以后,在坐过山车的时候,有一瞬间,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你坐在一个心仪的驾座上,时光便长出了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劳动中,听到时光飞逝的声响。
(9)波浪一样的泥土,被敲碎,碾细,整平。一块地,平展展的,像一张辽远阔大的眠床,安安静静地躺着。除却了庄稼的掩映,大地仿佛一样子往下陷落了一截子,那些迷失在庄稼丛中的人们和草舍们,便都乘机,一层层往上浮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汹涌着。我混迹在人群中,像一株稗草混迹在一片稻秧。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的体重,还不足以压实一张深入大地的犁铧。我只能用高高低低的脚步,来丈量一块地的长度和宽度。
(10)父亲在后退,我在前进。父亲泥耙把萝卜籽掩住,我用小脚丫子,把土踩实。只有把土踩实了,萝卜才能长得瓷实。个顶个大。然而,我的体重,显然阻碍了我的脚步。我无法让我的脚,更深地陷落在泥土里。我虚浮的脚步,不像是在劳动,而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写字或作画。写一个颤动着的“一”字,或者,写一幅“米点”山水。我相信,当时,我一定不曾认识“一”字,或者“米芾”。这个意象,一定是多年以后,我在看着别人劳动的时候,突然被遥远的记忆掐住喉咙。
(11)有些记忆,无法逾越。父亲并不曾责怪我的虚浮。父亲,在印着我的小脚丫子的萝卜地上,又印了一串串宽大而沉重的大脚印。这是一双美丽的大脚,印下的这一串,是通往丰收喜悦的邮戳。我曾多么殷切的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双美丽的大脚。可以把美丽的邮戳,盖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2)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
(13)远处,被瓦屋,楼屋,挡住。除了天空依然辽阔。大地,已经被分割。零碎的大地上,拥挤的庄稼,再无法包围一幢高大的楼房。更无力把它遮挡,让它陷落。时间已经把事实颠倒。楼群把庄稼包围,让大地陷落。村庄走在越来越大的一条路上,越来越快地靠进一个城市。庄稼,无法阻挡一个村庄迈向城市的脚步。有人说:现在的村庄,就是一个城市。而一个村庄里,再找不出一个纯粹的农民。那些仍然赤脚行走在土地上的,有一多半,是充满矫情的怀旧者。
(14)我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怀想一个村庄的旧时模样。并且,从嘴巴里喷出,一根炊烟的模样。
   
18.联系全文内容来看,“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4分)
答:                                                                       
19.从第五至第十一段内容来看,“劳动”教给幼年的“我”哪些道理?(4分)
答:                                                             

20.“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上海宝山区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下一个『浙江高职语文模拟考试(50)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